五年光阴,足以让废墟之上绽放出新的文明之花。
地球,这颗曾经被绝望笼罩的星球,如今虽未恢复旧观,却已然焕发出勃勃生机。巨大的“新世穹顶”如同璀璨的水晶珠,散落在经过严格地质勘测的安全区域,在阳光下闪烁着柔和而坚定的光芒。穹顶之下,是基于破解月球远古遗迹技术建造的新城市。建筑线条流畅而高效,利用“晶格重构”技术生成的复合材料取代了钢筋水泥,泛着珍珠般的独特光泽。
城市之间,幽能差分网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无线能源,小型悬浮载具安静地穿梭。曾被辐射尘覆盖的大地,在新型生态修复技术的努力下,重新披上了斑驳的绿装。巨大的“大气调节塔”如同新时代的丰碑,持续工作,净化着曾经的创伤。
同步轨道上,“望舒”空间站如同一位沉默而可靠的哨兵,它是人类智慧与远古馈赠结合的象征,承担着能源中继、深空观测和太空枢纽的重任。
这五年,是地球文明埋头苦干、浴火重生的五年。在全球幸存者空前团结和“地命总署”最高理事会的领导下,所有力量都投入到对月球“星之遗物”海量数据的学习与应用中。过程充满艰难险阻,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和牺牲,但他们从未放弃。
如今,人类终于初步理解并消化了遗迹中部分基础技术,虽然仅是冰山一角,却已彻底改变了文明的命运。他们不仅从灭绝边缘爬回,更踉跄而坚定地迈入了一级文明的门槛,开始了对自身星球环境的主动规划与塑造。
在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东亚七区的“晨曦之城”是首批完全建成的新生穹顶城市之一。
苏明远和李桂兰夫妇,就在这座城市中。
作为早期幸存者和拥有宝贵旧时代经验的工程师,他们受邀参与了新城市的建设。苏明远凭借其机械维修的专长,负责维护一座利用新型水循环技术的净水厂。李桂兰则在一处利用遗迹农业技术建立的垂直农场工作,照料那些耐辐射、高产的改良作物。
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告别了阴暗潮湿、担惊受怕的地下掩体,住进了明亮、恒温、拥有独立清洁水源和空气的新家。窗外是规划整齐的社区花园,虽然草木尚且稚嫩,却充满了生命的希望。
每天清晨,苏明远会骑着幽能驱动的轻便单车去净水厂上班,看着清澈的水流从高效滤器中奔涌而出,注入城市的供水网络,他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李桂兰则在垂直农场那充满柔和光照的层层植株间忙碌,指尖触碰着饱满的果实,感受着收获的喜悦。
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内心深处,那份刻骨的思念从未随时间流逝而淡化,反而如同老酒,愈发醇厚而沉重。
晚餐时分,餐桌上摆着农场新收获的蔬菜和合成蛋白食品,营养丰富,味道也比过去的应急口粮好了不知多少。
“今天净水厂的b区滤芯组又优化了一次,效率提升了差不多五个点。”苏明远扒拉着饭,习惯性地分享着工作。
“嗯,挺好。”李桂兰点点头,目光却有些飘忽,“农场那边也是,新一批速生苔藓的活性又提高了,陈博士说可能很快就能推广到户外,加速土壤改良……”
话头顿了顿,餐桌上陷入短暂的沉默。
李桂兰放下筷子,轻轻叹了口气,声音低了下去:“就是不知道……小雪那边……能不能吃到这样的东西……她最喜欢吃这种小番茄了……”她的眼眶微微泛红。
苏明远伸出手,覆盖住妻子粗糙的手背,用力握了握。五年了,他们早已接受了女儿可能已不在人世,或者身处一个他们无法想象、无法触及的远方的事实。但作为父母,那份最本能的牵挂,如何能轻易放下?
“会的,”苏明远的声音沉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信念,“不管她在哪,咱们都得好好活着,把日子过好了。这样……这样万一哪天她回来了,看到的也不是一片烂摊子,是不是?”
这话他说了五年,既是在安慰妻子,也是在支撑自己。他们把对女儿的思念,深深埋藏心底,转化为建设新家园的动力。他们参与建设的每一座工厂,每一片农场,都仿佛是对遥远女儿的一份无声诉说和等待。
社区里像他们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都是那场浩劫的幸存者,都背负着失去至亲的伤痛。但在新生的希望面前,人们选择将悲痛化为前行的力量。社区中心常常举办活动,分享技术心得,也互相鼓励扶持。一种坚韧而温和的氛围,在这座晨曦之城中弥漫。
偶尔,从“望舒”空间站会有关于深空探测的零星消息传来,总会让苏明远和李桂兰的心揪紧一下,既害怕听到任何关于火星的坏消息,又隐隐期盼着能有一丝奇迹。
但他们从不主动去打探。他们知道,那些是最高理事会需要操心的大事。作为普通人,他们能做的,就是守护好眼前这份来之不易的新生,怀着最深的守望,期待着一个或许永远无法实现的团圆。
地球文明在艰难中重塑,个体的命运与集体的征程紧密相连。希望在每一片新生的绿叶上闪耀,而守望,则深藏在每一颗沉默的心底,如同夜空中的星辰,恒久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