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宇族遗迹带来的震撼与沉重,并未随着舰队的离开而立刻消散。相反,那种一个辉煌文明最终因内部裂痕而自我毁灭的冰冷事实,如同宇宙深寒,悄然渗透进部分探索团员的心底。在紧张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后,一种难以言喻的无力感、对文明脆弱性的认知、乃至对未来的隐隐悲观,开始在部分成员间弥漫。
尤其是在那些较为年轻、或心思更为敏感的团员中,这种情绪更为明显。他们不禁会想:连环宇族那样强大的文明都无法跨越“团结”的鸿沟,人类文明,这个刚刚走出摇篮、内部依然存在诸多差异与潜在分歧的后来者,又能走多远?是否所有的文明辉煌,最终都将在内耗的火焰中化为宇宙尘埃?
这种集体性的心理低潮,很快通过舰员生理指标监测系统和日常行为观察,被“希望号”的心理辅助系统捕捉并标记。情况被迅速汇报给了总指挥林野和远在地球的夏晚晴。
“需要干预。”林野在与地球的加密通讯中,言简意赅地对小夏说。他也能感受到舰桥上那种不同于往日探索激情的压抑氛围。
“交给我。”小夏的声音透过量子通讯传来,依旧温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与坚定。
她没有选择群发一份空洞的鼓励文件,也没有举行一场正式的视频会议。她深知,这种源于存在性危机的情绪,需要更深入、更个性化的疏导。利用理事会最新完善的、基于规则共鸣原理构建的“超空间精神链接网络”(一种在获得个体明确许可后,可以进行安全、非侵入式深度情绪感知与引导的技术),小夏开始了她的工作。
她首先链接上的,是一位来自美利坚的年轻天体生物学家艾米丽。艾米丽正对着舷窗外无尽的星空发呆,眼神有些空洞。
“艾米丽,”小夏的声音如同暖流,直接在她意识中温和地响起,没有突兀,只有理解,“你是在想,星辰之间,是否都写满了类似的悲剧?”
艾米丽微微一颤,意识中回应,带着哽咽:“夏博士……我们真的能不一样吗?看到那个环,我感觉……感觉所有的努力,在宇宙尺度下,好像都没有意义。最终都会走向毁灭。”
“我理解你的感受,艾米丽。目睹一个文明的终结,尤其是以这种方式,确实令人心痛和迷茫。”小夏的意识轻柔地包裹着对方的情绪,如同安抚一个受伤的孩子,“但请你回想一下,环宇族的石碑,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她引导着艾米丽的思绪:“是‘必然毁灭’的宿命论吗?不,我认为,它是在用最惨痛的方式,为我们指明了那条绝对不能重蹈的覆辙。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最强烈的警示。”
小夏的意识中传递出温暖而坚定的力量:“悲剧是用来警示,而非让我们绝望的。 正因为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深渊的模样,看到了内部分裂所能带来的终极破坏,我们才要更加珍惜、更加坚定地维护我们自己所选择的道路——那条由龙国智慧引领,写入《共生宪章》,强调‘和合共生’的道路。”
她继续耐心疏导:“这条道路,并非天真烂漫的幻想。它正视差异,鼓励在差异中寻求和谐(差异共存);它要求透明,杜绝因猜忌导致的裂痕(因果公示);它追求成长,但始终将整体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置于核心(文明成长)。这不正是环宇族用毁灭为我们验证的、唯一可行的出路吗?”
“我们不是环宇族,艾米丽。我们从历史的教训中学习,我们拥有他们可能不曾如此明确拥有的共识与框架。我们的文明,正因为看到了他们的终点,才更有可能走出不同的轨迹。”
类似的疏导,在小夏与多位情绪低落的团员之间悄然进行着。她对每一位团员都采取了不同的切入点,但核心信息始终如一:环宇族的悲剧,非但不是打击,反而是验证人类道路正确性的最有力证据;绝望于事无补,将警示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才是对逝去文明最好的尊重。
她没有否定团员的负面情绪,而是接纳、理解,然后引导他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重新点燃他们内心对文明未来的信心与责任感。
渐渐地,舰队中的氛围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那种沉重的无力感被一种更加沉静、更加坚定的责任感所取代。人们谈论环宇族时,不再仅仅是唏嘘,更多是引以为戒,是讨论如何在地球乃至未来的星际社会中,更好地践行“和合共生”的理念。
艾米丽再次站在舷窗前时,眼神不再空洞,而是充满了反思后的清澈与决心。她在自己的研究日志中写道:“我们承载着逝者的警示,必须走出一条不同的路。这,就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希望。”
小夏的声音,如同穿越星海的清泉,以其专业的疏导和充满智慧的引导,成功涤荡了人们心头的阴霾,将绝望的废墟,转化为了构筑未来防线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