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魃肆虐的第四十五日,洛阳城的空气干燥得仿佛一触即燃。皇城之上,日头如炽烈的火球悬挂中天,将琉璃瓦烤得发烫,折射出刺眼的光晕;街道两旁的树木早已叶片枯焦,行人寥寥,个个面黄肌瘦,步履蹒跚,空气中弥漫着尘土与绝望的气息。坤宁宫内,沈清辞立于窗前,素色宫装被汗水浸湿,紧贴着脊背,她望着宫外干裂的土地与流离的灾民,眼中满是焦灼,腰间的明德凤佩散发着微弱的温润光晕,却难以驱散这漫天的燥热与人心的惶惶。
“皇后娘娘,户部急报。”内侍轻步走入,躬身递上一份奏折,声音带着压抑的急切,“北方各州府赈灾粮仓已濒临告罄,流民数量仍在激增,多地已出现抢粮冲突,甚至有官员奏报,部分灾民因绝望而聚众冲击官府,局势危急。”
沈清辞接过奏折,指尖触及纸张的瞬间,便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焦灼与绝望。她快速翻阅,幽州、冀州、并州的灾情触目惊心:“粮仓存粮仅够三日之需”“流民每日新增数千,饥馑致死人数已逾万”“灾民聚众围堵州府,要求开仓放粮”。这些字眼如同利刃,反复切割着她的心。
“陛下呢?”沈清辞声音微哑,转头问道。
“陛下正在御书房与重臣议事,商议是否要动用国库储备粮。”内侍回道,“只是部分老臣担忧,国库粮储备为军需与备荒之用,若尽数动用,恐遇战事或后续灾情无以为继,故而争论不休。”
沈清辞闻言,心中一沉。国库储备粮确实是国家命脉,但如今百姓已身陷绝境,若再迟疑,恐生民变,到那时,即便有再多粮食,也难以挽回动摇的国本。她当机立断:“备轿,前往御书房。”
御书房内,气氛凝重如铁。萧玦端坐于龙椅之上,玄色龙袍上的五爪金龙在光影中显得格外沉郁,他眉头紧蹙,目光扫过阶下争论不休的百官,语气冰冷:“够了!百姓在城外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尔等却在此为一己之见争执不休,置黎民生死于不顾吗?”
百官闻言,纷纷噤声,低下头去,脸上满是羞愧。户部尚书李大人出列躬身道:“陛下息怒,臣等并非不顾百姓死活,只是国库储备粮关乎国家安危,若尽数动用,后续若遇变故,恐难应对。臣以为,可再向南方富户募捐,或暂缓部分工程开支,筹集粮食。”
“募捐?暂缓工程?”萧玦冷笑一声,“南方富户虽有存粮,却多囤积居奇,此前御史大夫严查,才勉强募集到些许,杯水车薪;而工程多为水利、边防之事,如今旱灾肆虐,水利工程正是急需,边防更是不容有失,岂能暂缓?”
就在此时,殿外传来内侍的通报:“皇后娘娘驾到——”
沈清辞快步走入御书房,一身素衣沾尘,却难掩眉宇间的坚定。她躬身行礼:“陛下,臣妾有要事启奏。”
萧玦见她神色急切,连忙道:“皇后请起,何事这般紧急?”
“陛下,如今灾情已迫在眉睫,流民无粮可食,再迟疑恐生大乱。”沈清辞直起身,目光扫过百官,语气坚定,“臣妾以为,当即刻开仓放粮,动用国库储备粮,全力赈济灾民!”
“皇后娘娘三思!”几位老臣异口同声地劝阻,“国库储备粮动不得啊!一旦动用,国家根基便会动摇!”
“根基?”沈清辞转头看向那几位老臣,眼神锐利如刀,“百姓便是国家的根基!如今根基将倾,若只顾国库之粮,眼睁睁看着百姓饿死、反乱,届时国将不国,留着满仓粮食又有何用?”
她顿了顿,语气放缓,却更具说服力:“诸位大人担忧后续无粮,臣妾并非要将国库粮一扫而空,而是要合理调配。其一,即刻开放全国各州府常平仓、义仓,同时动用国库储备粮的三成,优先赈济灾情最严重的幽州、冀州、并州;其二,南方丰饶之地虽已调运大半粮食,但仍有部分官仓存粮,可加急调运,补充北方;其三,臣妾空间内尚有一批粮食与高产作物种子,可尽数捐献,缓解燃眉之急;其四,继续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之人,查抄其粮食,用于赈灾。”
她的话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让原本争论不休的百官陷入了沉思。萧玦眼中闪过赞许之色,点头道:“皇后所言极是!百姓为本,朕意已决,即刻开仓放粮,按皇后所言,四管齐下,全力赈济灾民!”
“陛下英明!”沈清辞躬身行礼,心中稍稍安定。
“李大人,”萧玦转向户部尚书,语气严肃,“此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即刻拟定调粮方案,组织人手,务必将粮食以最快速度运往受灾地区,不得有丝毫延误,若有官员敢克扣、拖延,一律军法处置!”
“臣遵旨!”李大人躬身领命,心中虽仍有顾虑,但见帝后心意已决,且沈清辞的计策确实可行,便不再迟疑,转身快步离去,着手安排调粮事宜。
“御史大夫,”萧玦又道,“你继续带领监察御史,严查囤积居奇、克扣赈灾粮之人,无论涉及到谁,一律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臣遵旨!”御史大夫躬身领命。
百官散去后,御书房内只剩下萧玦与沈清辞。萧玦走上前,握住她的手,感受到她掌心的滚烫与汗湿,心中满是心疼:“清辞,辛苦你了。连日来为赈灾之事操劳,你身子本就不好,可不能再这般透支自己。”
沈清辞抬头看向他,眼中带着一丝疲惫,却更多的是坚定:“陛下,百姓受苦,臣妾岂能安坐?只要能缓解灾情,让百姓活下去,臣妾辛苦一些又算得了什么。”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陛下,开仓放粮只是第一步,想要真正化解灾情,还需解决水源与长远的粮食问题。臣妾空间内的高产作物种子,需尽快分发给百姓,指导他们在水源充足的地区种植,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粮食短缺的困境。此外,各地的水利工程也需加快推进,只有疏通河道、开挖水渠,才能抵御后续的旱情。”
萧玦点点头,眼中满是信任:“你思虑周全,此事便依你所言。种子的分发与种植指导,朕命你全权负责,所需人手、物资,你可随时调动,朕无不应允。”
“臣妾遵旨。”沈清辞躬身应道。
当日午后,朝廷开仓放粮的消息如同甘霖,迅速传遍了洛阳城及全国各地。百姓们奔走相告,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希望。洛阳城外的流民安置点,原本死气沉沉的灾民们听到消息后,纷纷涌上街头,朝着皇城的方向跪拜,口中高呼“陛下万岁,皇后娘娘千岁”。
沈清辞并未停歇,她回到坤宁宫,即刻进入空间。空间内,仓库里堆满了金灿灿的稻谷、小麦,还有各种杂粮,一旁的田地里,高产水稻、玉米、土豆等作物的种子颗粒饱满,散发着生机。沈清辞意念一动,将这些粮食与种子源源不断地取出,堆放在坤宁宫的庭院里,很快便堆成了一座座小山。
宫人们看着这突如其来的粮食与种子,个个目瞪口呆,随即眼中满是敬畏与感激。他们纷纷上前,小心翼翼地将粮食与种子分类整理,装车运往户部,再由户部统一调配,运往全国各地的受灾地区。
“皇后娘娘,这……这真是神乎其技啊!”一旁的掌事嬷嬷激动得热泪盈眶,“有了这些粮食与种子,百姓们有救了!”
沈清辞微微一笑,眼中却带着一丝疲惫:“这并非臣妾的功劳,而是上天怜悯百姓,不愿见生灵涂炭。如今粮食已出,关键是要尽快送到百姓手中,让他们能吃上一口饱饭,种下希望。”
为了确保粮食与种子能顺利送达,沈清辞再次取出暖玉的伴生玉,分发给各地负责赈灾的官员与将领,叮嘱他们:“此玉可感知人心善恶,若有人敢克扣、私吞粮食与种子,玉会发出警示。同时,若遇紧急情况,可通过此玉与臣妾联系,臣妾会即刻设法支援。”
官员与将领们接过伴生玉,感受到玉上传来的温润气息,心中满是敬畏与坚定,纷纷躬身应道:“臣等定不辱使命,确保粮食与种子如数送达百姓手中!”
粮食与种子的调运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为了加快运输速度,萧玦下令,调动全国的驿马、漕船,甚至动用了部分军队,护送粮食运输队。沈清辞则通过暖玉的力量,时刻关注着运输队的动向,感知着沿途官员的心思,一旦发现有克扣、拖延的迹象,便即刻通知当地监察御史,予以严惩。
在并州,一支粮食运输队遭遇了当地豪强的拦截。那豪强觊觎赈灾粮,纠结了一批亡命之徒,在半路设伏,企图抢夺粮食。负责护送的将领通过伴生玉向沈清辞求救,沈清辞即刻感知到现场的情况,一面通知附近的驻军火速支援,一面通过暖玉的力量,向那豪强传递出强烈的威慑之意。
那豪强本是贪得无厌之辈,此刻却突然感到一阵心悸,仿佛被无形的力量笼罩,心中的贪念瞬间被恐惧取代。就在他犹豫不决之际,驻军及时赶到,将其团伙一网打尽。此事很快传遍各地,那些原本心存侥幸、想要克扣赈灾粮的官员与豪强,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粮食与种子顺利抵达各受灾地区后,沈清辞又通过暖玉的力量,远程指导百姓们种植高产作物。她详细讲解了土豆、玉米的种植方法,如何选地、播种、灌溉、施肥,甚至通过暖玉传递出作物生长的影像,让百姓们一目了然。
在幽州,一位老农捧着沉甸甸的土豆种子,眼中满是疑惑:“这黑乎乎的东西,真能长出粮食来?还能亩产千斤?”
负责分发种子的官员耐心解释道:“老丈,这是皇后娘娘特意从秘境中带来的高产作物,名为土豆,适应性极强,即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长,且产量极高。皇后娘娘已通过神玉传授了种植之法,您只需按此法种植,不出数月,便能收获满满的粮食。”
老农将信将疑,按照沈清辞传授的方法,在自家仅存的一小块有水灌溉的土地上种下了土豆。不出数日,土豆便发芽出苗,嫩绿的秧苗在干旱的土地上显得格外生机勃勃。老农心中大喜,连忙将种植方法分享给乡亲们,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种植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
开仓放粮与种子分发,让濒临绝境的灾民们重新燃起了希望。他们不再流离失所,而是纷纷返回故土,或前往流民安置点,领取粮食与种子,投入到抗旱救灾与耕种之中。洛阳城外的流民安置点,每日都有源源不断的灾民领取粮食后,带着种子前往水源充足的地区开垦耕种,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
沈清辞每日都会抽出时间,前往洛阳城外的流民安置点视察。她身着素衣,亲自为灾民们分发粮食与种子,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安抚他们的情绪。有一次,她遇到一位病重的老妇,因长期饥饿与中暑,已奄奄一息。沈清辞当即取出空间里的灵泉水,喂老妇喝下,又取出几颗丹药,让她服下。
灵泉水与丹药果然神奇,老妇喝下后不久,便缓缓睁开了眼睛,精神也好了许多。她看着沈清辞,眼中满是感激,挣扎着想要起身跪拜:“皇后娘娘,您真是活菩萨啊!救了老身的命,还赐给我们粮食与种子,您的大恩大德,老身永世不忘!”
沈清辞连忙扶起她,温和地说道:“老人家,快别这样。朕与陛下只是做了该做的事,百姓们能活下去,能重新过上好日子,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她的话语温柔而真诚,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灾民们的心田。百姓们看着这位亲民爱民的皇后,心中满是爱戴与感激,纷纷跪拜在地,高呼“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然而,沈清辞深知,开仓放粮与种植高产作物只是缓解了眼前的危机,想要彻底战胜旱灾,还需解决水源问题。如今,虽然并州与幽州的水利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国范围内的水利设施仍极为匮乏,许多地区依旧面临着无水灌溉的困境。
这一日,沈清辞在御书房与萧玦商议后续的赈灾事宜。她眉头微蹙,说道:“陛下,如今粮食问题已暂时缓解,但水源问题仍是最大的隐患。若再不兴修水利,即便种下了高产作物,也可能因缺水而颗粒无收。而且,此次旱灾暴露了我大齐水利设施的薄弱,若不趁此时机加以改善,未来恐还会遭遇类似的灾情。”
萧玦点点头,语气凝重:“皇后所言极是。兴修水利,确实是长久之计。只是如今国库因赈灾已耗费不少,且大量人力需投入到耕种与抗旱之中,兴修水利的人力、物力、财力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沈清辞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光亮:“陛下,臣妾有一计。如今流民众多,可组织流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给予他们充足的粮食作为报酬,这样既解决了兴修水利的人力问题,又能让流民有稳定的生计,一举两得。同时,可号召各地富户捐款捐物,支援水利建设,对于捐款数额较大的富户,可给予表彰,授予荣誉爵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此外,国库虽有耗费,但仍可抽调部分资金,优先用于修建关键的水利工程,如疏通主要河道、修建大型水库等。”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臣妾还可通过暖玉的力量,感知全国各地的水源分布与水利设施的薄弱之处,制定出详细的水利建设规划,确保水利工程能够因地制宜,发挥最大的效用。”
萧玦闻言,心中大喜,眼中满是赞许:“皇后此计甚妙!既解决了人力、财力问题,又能从根本上改善水利设施,抵御旱灾。就按你所言,即刻下令,组织流民兴修水利,同时号召富户捐款捐物,朕亲自拟定表彰方案,激励他们支援水利建设。”
“陛下英明!”沈清辞躬身行礼,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兴修水利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但只要君臣同心,百姓协力,定能战胜旱灾,让大齐王朝重新焕发生机。
当日,朝廷便颁布了兴修水利的圣旨,号召全国百姓参与水利建设,组织流民投入到河道疏通、水库修建、水渠开挖等工程之中,同时宣布,对捐款捐物支援水利建设的富户,将根据捐款数额授予相应的荣誉爵位,其子弟科举可优先录取。
圣旨颁布后,全国各地响应热烈。流民们纷纷报名参与水利工程,他们深知,兴修水利不仅能让自己获得稳定的粮食报酬,更能为子孙后代造福;各地富户也踊跃捐款捐物,一方面是为了获得荣誉爵位,另一方面也是被帝后爱民如子的诚意所打动,希望能为赈灾尽一份力。
沈清辞则通过暖玉的力量,日夜不休地感知全国各地的水源分布与水利设施情况,绘制出详细的水利建设地图,标注出需要优先修建的水利工程。她将地图交给工部,指导工部官员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案,确保水利工程能够科学、高效地推进。
在沈清辞的悉心指导与帝后的全力支持下,全国范围内的水利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流民们在官员与士兵的组织下,分成一个个工程队,前往各地修建水利设施。他们虽然衣衫褴褛,却干劲十足,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在为自己、为家人、为国家修建希望之路。
洛阳城外,一支由流民组成的工程队正在开挖一条水渠,将黄河水引入周边的干旱田地。一位年轻的流民一边挥汗如雨地挖掘,一边说道:“有了这条水渠,明年我们的田地就再也不怕干旱了,皇后娘娘真是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
旁边的老者深有感触地说道:“是啊,皇后娘娘不仅给我们粮食吃,还给我们种子种,现在又组织我们兴修水利,这样的好皇后,真是我们百姓的福气啊!”
沈清辞通过暖玉的力量,感知到这一幕,心中满是温暖。她知道,只要坚持下去,只要君臣同心、百姓协力,就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百年不遇的旱灾,让大齐王朝渡过难关,重现盛世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