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明朝“战术鬼才”!凭“信号协同+以逸待劳”两战封神,稳破困局
建文三年七月,平安从真定率领军队攻打北平,在平村扎营,距离北平城五十里,骚扰当地百姓耕种放牧。世子朱高炽率领众人坚守城池。朱棣(当时还是燕王)听说北平被围,召见了宿迁人刘江,询问破敌之策。刘江慷慨请战,和朱棣约定:“我到北平后,以炮声为信号。第一声炮响,就发起突围;第二声炮响,就率军进城;如果听不到第三声炮响,说明我已经战死了!我要是能进城,守城的士兵听说援军赶到,勇气自然倍增。请下令让士兵每人携带十门火炮,等第三声炮响后,殿后的部队要持续放炮不停,让远近都以为大军后续还有源源不断的支援,平安的军队必然会吓得溃散!”刘江于是率军出征,与平安交战,完全按照既定计策行事,大败平安的军队。
永乐十七年,刘江担任左都督,镇守辽东。他巡视各个岛屿,勘察地形后,认为金州卫金线岛西北的望海埚,地势高耸便于了望,是各路海盗必经之地,堪称滨海的咽喉要地,于是请求修筑城堡,设立烽火台用于警戒。一天,了望兵报告“东南方向夜间有火光”,刘江判断海盗即将到来,立刻派遣骑兵和步兵赶赴望海埚的小城堡备战,同时下令犒劳士兵、喂饱战马,自己却表现得毫不在意。他让都指挥徐刚率领伏兵埋伏在山下,让百户姜隆率领壮士偷偷去烧毁海盗的船只,截断他们的退路,还和众将士约定:“我举起旗帜、敲响火炮,伏兵就奋勇出击,不听命令的,斩首示众!”
第二天,两千多名倭寇乘坐海船直逼望海埚岸边登陆,排成一列纵队前进,如同进入无人之境。刘江披散头发、举起旗帜、敲响火炮,埋伏的士兵全部杀出,分左右两翼发起进攻。倭寇大败,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草丛中,剩下的人逃进了樱桃园的空堡里。官兵们包围了空堡,将士们想冲进堡里剿杀,刘江却不允许,故意打开西墙放倭寇出逃,再让两翼军队夹击。最终生擒倭寇数百人,斩杀一千多人,有逃进海船的,也全被姜隆活捉,没有一个人逃脱。
军队凯旋后,将领们请教:“明公见到敌人时,神态安闲;等到临阵时才披甲作战,追敌到城堡后,不直接剿杀反而放他们出逃,这是为什么呢?”刘江说:“海盗远道而来,必然又饿又累,我们以逸待劳、以饱对饥,这本来就是兵家调养战力的方法。倭寇刚开始鱼贯而来,摆成长蛇阵,我故意摆出真武阵来震慑他们。倭寇逃进城堡后,就有了必死的决心,我们强攻的话,难道会没有伤亡吗?所以故意放他们出城再伏击,这就是兵法中‘围城必留缺口’的道理。这些都在兵法之中,诸位难道没有察觉到吗?”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围城\/寇袭+敌众我寡”困局,关键在“信号协同+以逸待劳+精准控局”
刘江能两战两胜,核心逻辑是“不盲目硬拼,靠‘信号联动稳节奏+以逸待劳耗敌力+精准控局减伤亡’,以最小代价高效破敌”:
- 信号协同,掌控全局:北平之战中,用“三声炮响”明确突围、进城、告警的信号,再以持续炮声制造“大军继至”的假象,震慑敌军;
- 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望海埚之战中,提前备战却故作放松,利用倭寇长途奔袭的疲惫和饥饿,抢占战力优势;
- 精准控局,减少损耗:不强行攻坚,而是“围城留缺”,让倭寇放弃死战之心出逃,再趁机夹击,降低自身伤亡;
- 提前布局,断敌后路:战前烧毁倭寇船只,切断其逃生通道,确保“围歼”效果,不让敌人漏网。
二、核心启示:遇“突发围攻+局势被动”,别慌乱,用“信号协同+以逸待劳”破局
这种“稳节奏、耗敌力、巧控局”的思路,对现代商业竞争、职场攻坚、危机处理等场景超有借鉴意义:
- 商业竞争遇“竞品突袭+市场被围”:比如竞品突然发起价格战、渠道封锁,包围核心市场,别慌乱应对。像刘江那样:“建立‘信号机制’(如数据预警、应急响应流程),明确不同阶段的应对策略(类似三声炮响);不正面硬拼,先收缩战线、稳固核心用户(以逸待劳),消耗竞品资源;提前布局竞品的‘后路’(如拦截其供应链、抢夺核心经销商),再等竞品疲惫时发起反击;必要时‘留缺口’(如放弃非核心市场),避免两败俱伤,再趁机夹击”;
- 职场攻坚遇“突发任务+资源紧张”:比如突然接到紧急任务,人手、时间都有限,还面临多方压力,别盲目推进。可以说:“制定‘阶段信号’(如里程碑节点、沟通机制),明确各环节的目标和行动(信号协同);先梳理任务核心难点,让团队养精蓄锐、聚焦关键(以逸待劳),避免无效消耗;提前协调外部资源,切断任务推进的‘阻碍点’(如跨部门协作的盲区);遇到难啃的‘硬骨头’,别强行攻坚,可‘留缺口’(如拆分难点、分步推进),降低推进难度”;
- 危机处理遇“负面突袭+舆论围攻”:比如品牌突发负面舆情,被多方质疑、舆论发酵,别被动辩解。可以说:“建立‘舆情信号’(如舆情等级、回应节点),明确不同阶段的应对动作(信号协同);先冷静观察舆情走向,不急于回应,整理事实依据(以逸待劳),避免说错话激化矛盾;提前联系第三方机构、核心用户,切断负面传播的‘后路’(如谣言扩散渠道);回应时‘留缺口’(如接受合理质疑、承诺改进方向),避免强硬对抗引发更大争议,再趁机澄清事实、挽回口碑”。
简单说就是:“面对突发围攻、局势被动的情况,慌乱只会陷入更大困境。关键是建立清晰的信号协同机制,稳住节奏,以逸待劳消耗对手,提前断其后路,再通过巧控局降低自身损耗,最终实现高效破局。”
【原文】刘江
建文三年七月,平安自真定率兵攻北平,营于平村,离城五十里,扰其耕牧。世子督众固守。上闻北平被围,召刘江宿迁人。问策。江慷慨请行,遂与上约曰:“臣至北平,以炮响为号。一次炮响,则决围,二次则进城,若不闻第三次炮响,则臣战死矣。臣若得入城,守城者闻救至,勇气自倍。宜令军士人带十炮。俟三次炮响后,为殿者放炮常不绝声,则远近皆谓大军继至,平安必骇散矣!”江遂进兵,与安战,悉如其策,大败之。
永乐十七年,江为左都督,镇守辽东,巡视诸岛,相度地形,以金州卫金线岛西北之望海埚,地高可望,诸岛寇所必由,实滨海襟喉之地,请筑城堡,立烟炖了望。一日了者言“东南夜举火有光”。江计寇将至,亟遣马步官军赴埚上小堡备之,令犒师秣马,略不为意。以都指挥徐刚伏兵于山下,百户姜隆帅壮士潜烧贼船,截其归路,乃与之约曰:“旗举炮鸣,伏兵奋击,不用命者,斩!”翌日倭贼二千余人,乘海鰌直逼埚下登岸,鱼贯而行,如入无人之境。江被发举旗鸣炮,伏兵尽起,为两翼而进。贼大败,横尸草莽,余众奔樱桃园空堡中。官兵环而攻之。将士欲入堡剿杀,江不许,故开西壁以纵之,俾两翼夹击。生擒数百,斩首千余级,有遁入鰌者,悉为隆所缚,无一人得免。师还,诸将请曰:“明公见敌,意思安闲。及临阵披铠而战,追贼入堡,不杀而纵之,何也?”江曰:“寇远来必饥且劳,我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固兵家治力之法耳。贼始鱼贯而来,成长蛇阵,故作真武阵以镇服之。贼既入堡,有死之心,我师攻之,宁无伤乎?故纵之出路而后掩击,即围城必缺之意耳。此皆在兵法,请君未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