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单骑入山,成功说服臧霸起兵抗曹,为岌岌可危的徐州战场拉来了一支强大的生力军。消息传出,徐州军民士气大振,而正与刘备、陶谦联军对峙的曹操,则感到了一丝棘手。
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此刻,在徐州治所郯城前线,局势依然万分危急。曹操为报父仇,挟雷霆之怒而来,兵力雄厚,攻势凌厉。陶谦年老体弱,麾下兵马虽众,但士气低落,指挥不灵,连战连败,只能退守郯城,凭借城高池深苦苦支撑。刘备率领的平原军虽然精锐,但兵力太少,加上远来疲惫,也只能协助守城,难以主动出击。
郯城内外,杀声震天,箭矢如雨,曹军日夜猛攻,城墙多处破损,守军伤亡惨重,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了。
这天夜里,郯城州牧府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陶谦须发皆白,脸色蜡黄,躺在病榻上,连连咳嗽,气息奄奄。刘备、关羽、张飞以及陶谦的部将曹豹、糜竺等人围在榻前,个个面色凝重。
“玄德公……”陶谦挣扎着抓住刘备的手,老泪纵横,“曹贼势大,郯城……恐难久守。老夫死不足惜,只是这满城百姓……咳咳……老夫……老夫欲将徐州托付于公,望公……念在苍生份上,万万不可推辞!”
此言一出,满室皆惊!陶谦这是要“让徐州”给刘备!
曹豹等陶谦旧部脸色顿时变得难看,眼神闪烁,显然心中不服。糜竺等人则面露忧色。
刘备闻言,大惊失色,连连摆手,跪倒在榻前,诚惶诚恐:“陶公何出此言!备乃外人,德薄才浅,安敢担此重任?备此来,只为相助,绝无他意!徐州之事,自有陶公子(陶谦之子)与诸位贤良共议,备愿倾力辅佐,共抗曹贼!”
他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涕泪交加,让人动容。
陶谦叹道:“吾儿年幼,不堪大任。部下诸将,皆非定乱之才。唯玄德公,仁德布于四海,英雄之器,足可保徐州平安!公若不应,老夫……死不瞑目啊!” 说着,又是一阵剧烈咳嗽。
刘备伏地痛哭,坚决推辞:“陶公!此事万万不可!备若应下,天下人将谓备趁人之危,觊觎州郡!备虽不才,亦知忠义二字!请陶公收回成命,备必竭尽全力,助公守城!”
两人一个非要给,一个打死不要,在病榻前上演了一出感人肺腑的“三让徐州”的戏码。(虽然此时只是第一次“让”)
最终,在众人劝说下,陶谦暂时不再提让徐州之事,但恳求刘备务必设法解郯城之围。
退出病房后,张飞憋不住了,拉着刘备到僻静处,急道:“大哥!陶老头诚心相让,你为何不要?这徐州乃富庶之地,得了徐州,咱们就有根基了!”
关羽也抚须道:“大哥,三弟所言,不无道理。我等寄人篱下,终非长久之计。”
刘备看着两位义弟,摇头苦笑,低声道:“二弟,三弟,岂不闻‘欲速则不达’?陶公虽让,然其旧部如曹豹等人,面服心不服。我等初来乍到,寸功未立,若贸然接手,必生内乱,届时外有曹贼,内有忧患,徐州顷刻即亡!此非取之,实乃取祸也!”
他目光深远,接着道:“况且,我等兵力单薄,纵得徐州,如何守之?曹操、袁术、乃至公孙瓒,谁不觊觎?唯有先立大功于徐州,深得民心,再结好臧霸等地方豪强,稳扎稳打,徐图后计,方是上策。”
关、张闻言,恍然大悟,深佩服刘备之远见。
然而,眼前的危局如何解决?郯城眼看就要破了!
刘备沉思良久,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为今之计,唯有行险一搏!向公孙瓒借兵!”
“借兵?” 关羽张飞一愣。公孙瓒远在幽州,且正与袁绍对峙,肯借兵吗?
“不错!”刘备道,“公孙伯珪与我有旧,更兼曹操势大,已威胁冀州,他必不愿见曹操坐大。我修书一封,陈明利害,请他发兵相助,至少,也要请他施加压力,牵制曹操!”
事不宜迟,刘备立刻回房,亲笔写下了一封言辞恳切、分析透彻的求援信,派心腹孙乾星夜兼程,送往幽州。
信使派出后,刘备等人只能一边加固城防,死守待援,一边焦急等待。
就在郯城即将陷落的前夜,转机出现了!
首先,赵云成功说服臧霸起兵的消息传来!臧霸率军出山,不断袭击曹军粮道,骚扰其后路,使得曹操攻势为之一滞!
紧接着,公孙瓒那边也传来了回音!公孙瓒虽然无法直接派大军前来(正和袁绍掐架),但他采纳了谋士关靖的建议,做出了一个极其狠辣且有效的举动:他派大将单经率领一支精锐骑兵,南下青州,做出要袭击曹操老家兖州的姿态!同时,他亲自写信给曹操,语气强硬,警告曹操若不停战,幽州军将直捣许昌!
这一下,打在了曹操的七寸上!曹操后方不稳,兖州是他的根基,万一有失,后果不堪设想!前线又受到臧霸的骚扰和刘备、陶谦的顽强抵抗,顿兵坚城之下,师老兵疲。
与此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或许是水土不服)也开始在曹军中蔓延,士卒病倒者甚众。
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不再站在曹操一边。
权衡再三,曹操虽心有不甘,但不得不接受现实。继续打下去,即使攻下郯城,也必然损失惨重,还可能被公孙瓒抄了老家,得不偿失。
于是,曹操顺势接受了陶谦的请和(陶谦派人送上大量财物“补偿”,并承诺严查凶手),悻悻然撤军北返,回保兖州去了。
持续数月的徐州之围,就这样戏剧性地解除了!
郯城内外,爆发出震天的欢呼!百姓们箪食壶浆,涌上街头,庆祝新生,对刘备感恩戴德,称其为“刘使君”,敬若神明。
经此一役,刘备的仁德、勇武和智谋(借兵、联臧霸),深深赢得了徐州军民的拥戴,其声望甚至超过了陶谦。而陶谦经过这场惊吓,病情加重,再次提出了“让徐州”的请求,态度更加坚决。
这一次,刘备依然推辞,但态度已不似第一次那般决绝。徐州这块肥肉,似乎已经半推半就地,悬在了他的面前。
而赵云,也因说服臧霸之功,名声更显,成为刘备集团中不可或缺的智勇双全之将。
徐州,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即将迎来新的主人和新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