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的长桌被一张展开的海棠院实景测绘图占得满满当当,边角用李萌刻的迷你铜铃镇纸压着,防止被穿堂风掀卷。阳光斜斜地泼进来,在图纸上投下窗棂的碎影,与图上标注的灰瓦红墙重叠,竟有种虚实交织的妙感。林薇扒着桌沿,下巴几乎要贴到纸上,手指戳着“正房”两个字,眼里闪着亮晶晶的光;顾妍瘫坐在椅子上,嘴里叼着根没点燃的笔,手里把玩着北京买的兔儿爷挂件,时不时发出一声惊叹;李萌蹲在桌角,速写本摊在膝盖上,铅笔飞快地临摹着院子的轮廓,鼻尖沾着点石墨灰,像只刚偷啃过墨汁的小松鼠;周浩推了推眼镜,手里攥着卷尺,随时准备记录江屿提到的尺寸数据。
江屿站在桌中央,白色衬衫的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结实的小臂线条,手里捏着支红色马克笔,笔尖在图纸上轻轻点划,发出“沙沙”的轻响。“先定整体原则:保留老院风骨,融入南北肌理。”他的声音沉稳有力,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林薇脸上,带着点征询的温柔,“四合院的传统中轴线不动,正房、厢房、天井的格局保留,重点在材质和细节上做文章。”
马克笔在“正房”区域画了个圈,江屿继续说:“正房做核心展示区,墙面不刷乳胶漆,用江城老巷的青石板碎料拼贴,再刷一层清漆,既能保留石头的粗糙质感,又能防灰。展架用老榆木做,打磨成浅棕色,上面刻上‘步步锦’窗棂纹样,和咱们的铜铃呼应。”
“哇!青石板墙面!”林薇眼睛一亮,伸手比划着,“阳光照在上面,肯定会有斑驳的影子,像老巷雨后的地面,太有感觉了!展架上再挂几串铜铃串,风一吹,铃响影动,北京人肯定没见过这种沉浸式展示!”
顾妍突然坐直身体,嘴里的笔“啪”地掉在桌上:“我有个主意!正房门口挂块木牌匾,用隶书刻‘南北风物集’,边框刻上北京的鸽哨和江城的船桨纹样,一眼就知道咱们是做什么的!”她越说越兴奋,手舞足蹈地比划,“再在牌匾下面挂个铜铃门帘,来人一掀门帘,‘叮铃哐当’响,又热闹又有辨识度!”
“这个可以有!”江屿笑着点头,在图纸旁批注“铜铃门帘+木牌匾”,“不过铜铃要选小尺寸的,不然响声太大,会盖过讲解的声音。”
他的笔尖移到“厢房”区域,划了两道平行的线:“左右厢房分功能。东厢房做手工体验区,墙面刷成米白色,钉上可移动的挂钩,方便挂剪纸作品和学员的半成品。桌子选长条竹编桌,配着竹椅,坐着透气,还能呼应江城的竹编工艺。”
“西厢房呢?西厢房做什么?”李萌抬起头,铅笔还停在速写本上,眼里满是好奇。
“西厢房做文创衍生品区+茶水角。”江屿指尖点在西厢房的位置,“靠墙做一排矮柜,摆上融合南北元素的文创——刻着兔儿爷的铜铃、印着故宫红墙的笔记本、剪着老巷槐树的书签。茶水角就设在窗边,摆个阿婆竹编篮的复刻版,里面放桂花糖、海棠糕,再备上江城的金银花茶和北京的茉莉花茶,让客人体验完手工,能喝杯茶歇歇脚,感受南北风味的碰撞。”
“茶水角!我喜欢这个!”顾妍拍着桌子叫好,“我还能在旁边摆个小黑板,写‘今日限定:甜米酒配茯苓饼’,主打一个‘南北混搭’,肯定能成网红打卡点!”
周浩推了推眼镜,补充道:“体验区要预留电源接口,方便装台灯和小型工具;衍生品区的矮柜高度要控制在八十厘米,方便小朋友拿取;茶水角要做防水处理,避免洒漏损坏地面。”他一边说,一边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条理清晰得让人佩服。
江屿的目光最终落在图纸中央的“天井”区域,那里画着一棵粗壮的海棠树。“天井是灵魂所在,”他的声音放柔了些,指尖轻轻描摹着海棠树的轮廓,“地面铺浅灰色鹅卵石,摆四张竹编圆桌,围着树摆放,春天赏花、秋天摘果,都能在树下做手工。树的枝干上挂些木质许愿牌,让客人写下对南北文化的期待,再挂几串铜铃,风一吹,铃响叶落,氛围感直接拉满。”
“我要在许愿牌上刻上‘春燕归巢’‘步步登高’的纹样!”李萌激动地举起速写本,上面已经画了几个歪歪扭扭的许愿牌,“还要在树底下摆个小木箱,收集客人的创意建议,说不定能给我刻铜铃找灵感!”
林薇看着图纸上被马克笔标注得密密麻麻的改造点,心里满是感动。从青石板墙面到铜铃门帘,从竹编桌椅到南北茶水,每一个细节都透着江屿的用心——他记得她喜欢老巷的烟火气,记得团队的需求,记得“南北文化对话”的核心,甚至连客人的体验感都考虑得面面俱到。
她悄悄拉了拉江屿的衣角,声音压低了些,带着点撒娇的意味:“你怎么想得这么周全?连茶水都分了南北,是不是偷偷做了好多功课?”
江屿转头看她,眼里盛满了温柔的笑意,指尖在她泛红的耳尖上轻轻捏了捏:“想给你一个既像家,又能承载梦想的空间。”他顿了顿,声音放得更低,“而且,上次在北京深夜聊规划时,你说想让北京人感受到江城的温暖,这些细节,都是为了实现你的心愿。”
林薇的脸颊瞬间红透,赶紧移开目光,却忍不住嘴角上扬。顾妍刚好瞥见这一幕,立刻吹了声口哨:“哎哟喂!聊工作呢,怎么还偷偷撒糖?要不要给你们俩单独开个‘甜蜜规划区’?”
李萌也跟着起哄,手里的铅笔在速写本上画了个爱心,里面写着“林姐+江屿哥”:“就是就是!江屿哥对林姐也太好了吧,连她随口说的话都记着!”
江屿的耳尖也泛起淡淡的红晕,却没有躲开,反而伸手揽住林薇的腰,把她往自己身边带了带,语气带着点宠溺的坦然:“对自己女朋友好,不是应该的吗?”
工作室里瞬间响起一阵哄笑,顾妍捂着肚子笑,李萌笑得趴在桌上,周浩推了推眼镜,嘴角也忍不住上扬。林薇靠在江屿怀里,脸颊烫得能煎鸡蛋,却觉得心里甜滋滋的,像含了颗融化的桂花糖。
笑闹过后,江屿重新拿起马克笔,在图纸上标注最后的改造节点:“改造分三步走:第一阶段拆改,把厢房里多余的隔断拆掉,修补墙面和屋顶;第二阶段硬装,铺青石板、装展架、做茶水角;第三阶段软装,挂铜铃、摆竹编、布置许愿牌。预计工期四十天,赶在年底前开业,刚好能赶上北京的跨年热潮。”
“四十天?会不会太赶了?”周浩有点担心,推了推眼镜,“北京的装修工人冬天施工效率会下降,而且材料运输也可能受天气影响。”
“我已经联系好了之前合作的施工队,他们有老建筑改造经验,而且愿意加班赶工。”江屿的语气很笃定,“材料方面,江城的青石板、竹编桌椅提前打包运过去,北京的老榆木、兔儿爷纹样布料在本地采购,两边同步进行,能节省不少时间。”
他转头看向林薇,眼里带着点温柔的提醒:“不过,改造期间,你得经常往北京跑,对接施工队、确认软装细节,可能会有点辛苦。”
林薇摇摇头,眼里满是坚定的光,伸手握住江屿的手:“不辛苦!一想到咱们的交流站很快就能开业,想到北京人能在海棠树下刻铜铃、喝甜米酒,我就浑身是劲!”她顿了顿,嘴角扬起一抹狡黠的笑,“而且,有你这个‘专属导游’陪着,跑北京就像旅游,一点都不觉得累。”
“就是就是!”顾妍举手附和,“我也可以去北京帮忙,顺便蹲点胡同口做市场调研,一举两得!”
“我也去!我要在现场刻铜铃样品,不满意随时改!”李萌也跟着报名,手里的铅笔差点戳到速写本。
周浩推了推眼镜,认真地说:“我留在江城统筹运营,对接学员和老巷资源,你们在北京放心搞改造,有任何需要随时联系我。”
江屿看着眼前这群热血沸腾的伙伴,又看看身边眼里闪着光的林薇,心里满是感动和骄傲。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改造计划,而是属于“小薇文创”整个团队的梦想蓝图——有老院的风骨,有南北的肌理,有伙伴的默契,还有爱人的陪伴。
他举起手里的马克笔,对着图纸笑道:“那咱们就定了!四十天后,让海棠院在胡同里‘重生’,让江城的烟火气,在北京的冬天里,开出温暖的花!”
“好!”大家异口同声地回应,声音里满是干劲和期待。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图纸上,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暖融融的。桌上的铜铃镇纸反射着微光,偶尔被风拂动,发出清脆的“叮铃”声,像在为这个即将启航的改造计划伴奏。林薇靠在江屿怀里,看着眼前的图纸,看着身边笑容灿烂的伙伴,心里踏实得不像话。
她知道,改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难题——施工队的磨合、材料的损耗、天气的影响,但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要江屿还在身边支持她,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而这个藏在胡同里的海棠院,终将在他们的手里,变成一个连接南北文化、盛满烟火气息、承载着无数梦想的温暖空间。改造计划的诞生,不仅是“小薇文创”双城模式的起点,更是一群年轻人用热爱与坚守,书写传统文化新生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