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谦的话音落下,会议室里死一样的寂静。
顾延舟脸上的轻蔑凝固了一瞬,随即化为更深的讥讽。
他仿佛听到了本世纪最好笑的笑话。
“好,很好。”
顾延舟站起身,甚至懒得再多看王谦一眼,带着他那群趾高气扬的专家组成员,转身就走。
经过钟振国身边时,他脚步一顿,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说:“钟校长,跟着一个疯子,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钟振国的脸,瞬间由猪肝色转为煞白。
“砰!”
会议室的门被关上,也隔绝了门外专家组压抑不住的嘲笑声。
“两个月五十篇……他怎么敢说出口的?”
“哗众取宠罢了,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
“看着吧,两个月后,这里将成为整个华夏教育界的笑柄。”
消息如风暴般席卷了整个海科大。
刚刚才入学,还沉浸在见证“神迹”考核中的天之骄子们,被这盆冷水浇得透心凉。
“完了,我感觉我们被骗了,这学校根本没有学术底蕴。”
“我导师刚刚给我发消息,让我考虑退学,说211申请绝对不可能通过。”
“退学?现在退学我们还能去哪?我们原来的学校已经回不去了!”
前所未有的屈辱和绝望,如同乌云笼罩在校园上空。
半小时后。
校长办公室,最高级别紧急会议。
与会的,只有钟振国,以及农学院院长袁北山、机械学院院长林振华、航空学院院长石破天,和刚刚组建的信息与计算机学院院长,陈天穹。
气氛凝重如铁。
“王校长,这太冲动了!”钟振国率先开口,声音沙哑,“两个月,五十篇顶刊论文,这是天方夜谭!就算是京州大学和夏华大学,把所有教授和博士生集中起来,也做不到!我们应该从长计议,徐徐图之……”
袁北山紧锁眉头,捻着手指,没有说话。五十篇,这个数字压得他喘不过气。
林振华和石破天这两个狂人,此刻也沉默了。他们懂技术,但不懂论文。
王谦没有反驳。
他只是站起身,走到办公室那面巨大的智能白板前。
“老钟,各位。”
他的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了过去。
“思路错了。”
“我们不创造知识。”
他伸出一根手指,在白板上轻轻一点。
“我们只做知识的搬运工。”
话音未落,白板的屏幕亮起,一个无比复杂、充满了科幻感的蓝色立体结构图投射出来,无数的数据流在其上奔腾不息。
在座的几位院长都是识货之人,瞬间被这超越时代的设计图所吸引。
这是……【神农一号】的核心技术树!
在所有人惊疑的注视下,王谦手指在空中轻轻一划。
“拆解。”
命令下达。
那个庞大的立体技术树,轰然解体!
它被瞬间打碎、拆分、重组,化作三十多个更小的、独立的悬浮模块,整齐地排列在白板上。
每一个模块旁边,都自动生成了一行标题。
……
王谦的手,指向那满屏的模块,转向早已目瞪口呆的袁北山。
“袁院长,这里是三十六个课题。”
“随便挑一个出来,写一篇《自然》或者《科学》的子刊论文,有问题吗?”
“咕咚。”
袁北山艰难地吞咽了一下口水。
他死死地盯着屏幕,嘴唇哆嗦,呼吸急促,整个人像是被雷电劈中。
有问题吗?
这哪里是子课题!
这里面的任何一个,都是他过去几十年梦寐以求、却苦于没有方向和理论支持的顶级研究方向!每一个,都足以让他不眠不休地研究一辈子!
“没……没问题!”他的声音嘶哑,带着哭腔,!”
王谦没理会他的激动。
手指再次一划,屏幕切换。
【愚公一号】和【龙鳞焊接法】的技术树同时出现。
“拆解。”
又是上百个子课题模块被分解出来,充满了金属和代码的冰冷美感。
……
“林院长,材料学和应力分析,你挑二十个。”
“陈院长,”王谦看向新上任的计算机天才陈天穹,“智能算法和模型,剩下的都是你的。”
林振华那张万年不变的扑克脸,第一次出现了裂痕。他看着那些课题,像一个剑客看到了绝世剑谱。
陈天穹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充满了狂热的光。
“王校长……这是……这是降维打击!”
所有人都明白了。
王谦拥有的,根本不是一两项技术。
他拥有的,是一个可以源源不断生产顶尖课题、指明未来方向的科技宝库!
他们之前还在为如何“创造”知识而发愁。
而王谦,直接把“未来”的知识,拍在了他们脸上!
“现在,论文数量还够吗?”王谦问。
“够了!太够了!”钟振国激动地站了起来,之前的颓丧一扫而空,“我们能凑出一百篇!”
“很好。”
王谦回到座位上,宣布下一步计划。
“即刻起,成立‘211论文专项突击小组’,由四位院长牵头,从那一千名新生中,挑选最顶尖的人才加入。”
“我来宣布激励政策。”
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
“凡是入选突击小组的学生,每人,每月,额外补贴十万人民币。”
“嘶——”钟振国倒吸一口凉气。
“论文成果,一经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奖励项目团队,一百万。”
“发表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主刊或其顶级子刊,奖励项目团队……”
王谦顿了顿,伸出了一根手指。
“一千万。”
“上不封顶!”
会议室里,呼吸声都消失了。
一千万!一篇论文!
这已经不是奖励,这是在用钱,去砸开世界顶级学术圈的大门!
钟振国迅速计算了一下,如果五十篇都达标,光奖金就是五个亿!这还没算学生补贴和无法估量的科研耗材!
这简直是疯了!
王谦看向他,下达了命令。
“老钟,钱的事你不用担心,你只管批。你负责后勤,把东区那栋新建的科研楼,整栋清出来,给突击小组用。”
“二十四小时恒温、供电、供网、供餐。夜宵标准按米其林三星来。”
“任何实验耗材、任何设备,不管多贵,不管哪里有,无上限采购!我要让我们的学生和教授,除了做实验和写论文,脑子里不需要想任何其他事情!”
“是!”钟振国热血上涌,大声应道。
会议的最后,所有人都以为结束了。
王谦却抛出了最后一个,也是最疯狂的一个计划。
他看向自己的助理何睿。
“何睿,去联系国内《科学通报》、《华夏科学》这些顶刊的编辑部,还有《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些国际期刊的华夏办事处。”
“告诉他们,我要高薪‘租借’他们的资深编辑团队,两个月。”
“让他们过来,现场办公,手把手指导我们的学生,如何把成果写成最符合他们期刊要求的格式和语言。”
王谦靠在椅背上,声音平淡,却说出了让所有人头皮发麻的话。
“我们要建的,不是一个实验室。”
“是一条从课题、到实验、到数据、到成稿、再到发表,最高效、最奢华的……”
“论文流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