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的苏醒,如同穿透厚重乌云的晨曦,让笼罩在靖安王府上空数日的压抑与阴霾驱散了大半。
她虽因久卧在床,身体依旧虚弱,面色带着病后的苍白,需要侍女搀扶方能坐起,但那双重新睁开的眼眸却异常清亮有神——源自圣山传承的洗礼,让她的神魂非但没有受损,反而被淬炼得更加凝实、坚韧。
她甚至来不及细细梳理脑海中庞杂的传承信息,醒转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强撑着来到念安的小床边,亲自为他把脉。
指尖触及儿子依旧微弱的脉息,她的心紧紧揪起,但随即,梦境中获得那些关于圣山之力滋养、关于“无垢之体”调和的古老知识便自然而然地浮现。
她立刻口述方子,调整了之前太医署开的药方,加入了数味调和元气、温养灵识的罕见药材,又亲自指导侍女如何配置一种能安魂定魄的宁神香。
不过两日,效果便显现出来,念安的呼吸明显变得平稳悠长,原本苍白的小脸上也终于透出了些许健康的红晕,这让所有悬着心的人都稍稍松了口气。
与此同时,陈砚书与管家老周也将她昏迷期间,王府内外发生的惊天巨变一五一十地禀报:
从黑衣人的夜袭,到太子中毒、帝后反目,再到皇后被废时那关于“主人”和“圣山之心”、“钥匙”的疯狂诅咒……
苏晚静静地听着,脸上看不出喜怒,唯有放在锦被上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当听到废后恶毒地指向念安时,她的眼神骤然变得冰冷锐利,如同淬了寒冰的刀锋。
她轻轻抚摸着贴身佩戴的圣山之心,感受着其中蕴含的、浩瀚而温和的守护之力,再转头看向身边安睡的、稚嫩无辜的孩子,一股混杂着母性护犊本能与守护者责任的强大力量与决心,在她心底油然而生,如同沉寂的火山开始苏醒。
她清楚地意识到,从她接受传承的那一刻起,她就不再仅仅是萧执的王妃,念安的母亲,更是圣山之心选定的守护者。
任何企图伤害她的孩子、觊觎圣山之力、破坏平衡的势力,无论其来自深宫还是隐藏在更黑暗的角落,都将承受她毫不留情的反击。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废后这棵大树的骤然倒塌,使得朝堂势力面临重新洗牌,各方蛰伏的势力心思浮动,暗流汹涌。
更令人不安的是,不知从何处,由何人刻意散播,一些关于圣平王府小世子“命格奇特”、“身带异象”的流言,开始在朝野坊间悄悄流传开来。
那些曾被压制下去的关于碧光冲霄、昏迷期间眉心灵纹显现等真真假假的消息,被添油加醋,渲染得神乎其神,甚至隐隐与“国运”、“天兆”等敏感词汇联系在一起。
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或出于对萧执迅速崛起的嫉妒,或出于对无法理解之事的本能恐惧,或是想借此良机打击这位权势日益煊赫的亲王,开始暗中串联。
不过几日,便有数道语气委婉却暗藏机锋的奏疏,悄然呈递至御前。
奏疏中,他们避谈废后一案,只字不提王府功劳,反而将矛头指向了尚在襁褓中的念安。
言辞间先是恭维“天降祥瑞固是国朝之幸”,随即话锋一转,引经据典,暗示“然过于奇异,非人力所能揣度,恐非国朝稳固之福,易引小人窥伺,动摇民心”,最后更是提出“稳妥”之策——奏请陛下派遣“德高望重”之僧道,对小世子进行“勘验”,以辨明吉凶;
更有甚者,隐晦地提出,为保社稷安稳,或可考虑将小世子送至皇家寺院“清修”,借佛法庄严“安抚”可能存在的“不祥”之气,方能保天下太平。
这些奏疏,看似忧国忧民,实则字字诛心,将一场针对无辜稚子的阴谋,包裹在“为国为民”的华丽外衣之下。
一股冰冷而恶毒的暗流,裹挟着猜忌、阴谋与恐惧,开始在这看似因废后倒台而暂时平静的朝堂之下,悄然汇聚,目标直指那尚在病中、懵懂无知的婴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