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祁连山的雪水融化,汇成涓涓细流,滋润着河西走廊。金城内外,柳絮纷飞,桃花盛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城东新落成的明德学堂前,人头攒动。今日是学堂开馆之日,也是西凉推行文化融合政策的重要开端。袁绍亲自题写的匾额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两旁楹联写着羌汉同源共沐春风,文武并重齐开盛世。
曹操早早来到学堂,与诸葛亮、贾诩、田丰、沮授、许攸等谋士一同检查最后的准备事宜。看着陆续到来的各族学子,曹操不禁感慨:孔明,你看这些孩子,若能从小一起读书习礼,何愁羌汉不能真正融合?
诸葛亮轻摇羽扇:丞相高见。文化融合,当从幼童始。
这时,第一军众将也陆续抵达。许褚率领武卫军维持秩序,赵云的白马义从在学堂外围警戒,黄忠、甘宁、颜良、文丑等将领各率亲兵前来观礼。
紧接着,第二军将领在曹仁、夏侯惇的率领下也来到现场。张合的大戟士、乐进的先锋营、高览的兖州军、曹休的虎豹骑、张绣的西凉旧部,各军旗帜鲜明,军容整肃。
马超扶着病体初愈的马腾下车,后面跟着庞德、马岱等西凉将领。更令人惊喜的是,彻里吉也带着三十六部羌族子弟前来入学。
殿下到!许褚洪亮的声音响起,袁绍的玉辂在武卫军的护卫下缓缓驶来。
辰时三刻,开学典礼正式开始。袁绍亲手点燃香烛,祭祀先师孔子。来自羌族、汉族的八百名学子整齐列队,向师长行礼。
马腾作为西凉牧,首先致辞:老夫在西凉几十年,见过太多纷争。今日见各族孩童同窗共读,方知这才是真正的太平之道。
彻里吉用生硬的汉语说:我们羌人,愿意学习汉家文化。但也希望汉人,能尊重我们的传统。
袁绍欣然应允:这是自然。学堂不仅要教授儒家经典,也要传授各族文化。取长补短,方能共同进步。
最令人动容的一幕发生在拜师礼上。当年在沙场上兵戎相见的羌汉将领,如今共同担任学堂的武艺教习。庞德教导骑兵战术,羌族勇士传授驯马技艺,场面和谐融洽。
就在学堂里书声琅琅之时,张辽独自一人在校场练武。自从调任第一军前军大都督后,他始终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张辽一戟劈断木桩,汗水顺着铠甲流下。他的心思却飘向了遥远的朔方,想着高顺是否安好,想着朔方军的弟兄们是否还保持着严格的训练。
文远好武艺!曹操不知何时来到校场,程昱、司马懿、董昭等谋士跟随在后。
张辽急忙收戟行礼:丞相。
曹操打量着被劈断的木桩:文远的戟法越发精湛了。只是...招式间似乎带着几分烦躁?
张辽沉默片刻,突然单膝跪地:丞相,末将...想回朔方。
曹操正要回答,却见袁绍也在诸葛亮、贾诩等谋士的陪同下来到校场:文远这是怎么了?
当晚,袁绍特意在行宫设宴,第一军、第二军的主要文武官员尽数到场。
酒过三巡,张辽再次提出请求:殿下,丞相。末将在朔方待了十年,那里的将士就像末将的亲人。如今虽然身在金城,心却始终牵挂着北疆。
袁绍与曹操对视一眼,意味深长地问道:文远可知,为何要调你来第一军?
张辽摇头:末将不知。
曹操接话:因为下一步,我们要对蜀中用兵。刘璋暗弱,益州沃野千里,正是成就大业之地。
贾诩补充道:文和以为,刘璋虽据有益州,但内部不稳。张松、法正等人早有异心,此乃天赐良机。
诸葛亮轻摇羽扇:亮在荆州时,曾详细研究过蜀中地理。若能取蜀中,则天下大势定矣。
张辽这才恍然大悟,但眼中仍有一丝不舍。
就在张辽犹豫不决时,一队风尘仆仆的骑兵来到金城。正是高顺派来的朔方军使者。
禀都督!使者激动地跪在张辽面前,高都督命我们送来朔方将士的联名信。
张辽展开羊皮信,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手印和签名。信中写道:朔方全军将士,遥祝张都督安康。吾等定当恪尽职守,不负都督栽培之恩。
随信而来的还有一件礼物——一面绣着朔方军图腾的战旗,上面签满了将士的名字。
使者也带来了一个令人担忧的消息:高都督还说,最近边境发现蜀军细作活动频繁,似乎益州方面已经察觉到我们的动向。
这个消息让袁绍立即召集所有文武商议。第一军的许褚、赵云、黄忠、甘宁、颜良、文丑,第二军的曹仁、夏侯惇、张合、乐进、高览、曹休、张绣,以及所有谋士齐聚刺史府大堂。
诸葛亮首先分析局势:刘璋暗弱,益州内部张松、法正等人早有归附之意。此乃天赐良机,不可错失。
田丰进言:丰以为,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成都。若拖延时日,恐生变故。
沮授补充道:可派细作先入蜀中,联络张松等人为内应。
程昱提出建议:昱以为,可兵分两路。一路出祁山取汉中,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
司马懿则道:懿建议先取荆州为跳板,再图益州。
众将纷纷请战,马超更是慷慨激昂:末将愿率西凉铁骑为先锋!必为殿下打开入蜀通道!
这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张辽身上。
袁绍温声问道:文远,如今你可明白朕的苦心?
张辽深吸一口气,单膝跪地:末将愿往!必为殿下取下益州!
曹操欣慰地扶起张辽:这才是我认识的那个张文远!
在准备伐蜀的同时,文化融合的政策也在深入推进。
在明德学堂,羌族学子开始学习《诗经》《论语》,汉族学子也在学习羌族的畜牧知识。最令人惊喜的是,马超主动请缨,担任学堂的骑射教习。
父亲说得对,马超对马岱说,武力可以征服土地,但只有文化才能征服人心。
在马超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西凉将领参与到文化融合中。庞德编写骑兵训练教材,马岱整理边防经验,就连彻里吉也派人送来羌族的医药秘方。
袁绍特意让第一军将领轮流到学堂授课。赵云教授骑射,黄忠指导箭术,连许褚也来演示武艺,深受学子欢迎。
一日,袁绍巡视学堂时,看到一个羌族少年在背诵《大学》,一个汉族少年在学习羌族医术,不禁感慨:这才是真正的天下大同啊。
三月十五,伐蜀大军开始集结。金城外,旌旗蔽日,刀枪如林。第一军、第二军的精锐尽出,军容之盛,前所未有。
张辽全身披挂,向袁绍辞行:殿下放心,末将此去,必不负所托!
袁绍亲手为他整理战袍:文远,记住:伐蜀不仅要靠武力,更要靠仁德。要让蜀中百姓看到大晋的胸怀。
曹操递上一卷竹简:这是孔明整理的蜀中地理志,或许对你有用。
在送行的人群中,张辽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高顺特意从朔方赶来。
恭正!你怎么来了?
高顺难得地露出笑容:来送送老朋友。朔方有我在,文远放心。
两位老战友紧紧相拥,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大军开拔的那一刻,明德学堂的钟声响起。学子们齐声诵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马超率领西凉铁骑为前锋,张辽统领中军,浩浩荡荡地向南进发。
袁绍与曹操并肩站在城楼上,目送着远征的队伍。身后,第一军、第二军的文武官员肃立相送。
孟德,你说文远这次能放下心结吗?
曹操自信地笑道:殿下放心。文远是明白人,他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义。
春风拂过金城,带来桃花的芬芳。学堂里的读书声、军营里的操练声、市集里的叫卖声,交织成一曲太平盛世的乐章。
在遥远的南方,蜀道艰险,等待着远征的将士。但在金城,文化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必将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诸葛亮轻摇羽扇,对身旁的贾诩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今日之文化融合,正是为来日之天下一统奠定根基。
贾诩点头微笑:得民心者得天下。殿下此举,胜过十万雄兵。
夕阳西下,将金城染成一片金黄。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个伟大的帝国正在崛起,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开启。而这一切,都源于文化的融合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