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断优化着坎儿井系统和新作物的轮种,发展手工业,建立学堂,培养人才,将西漠州和东部打造成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后方。
西漠州,这个崛起于帝国废墟边缘的势力,让天下诸侯逐渐注意到这股神秘力量。
有人畏惧,有人不屑,也有人开始暗中接触、试探联合的可能性。
旧的时代已经不在,没有人知道未来的天下将由谁来主宰。
但可以肯定的是,许安宁与宋孤鸾,这两位从尸山血海中携手走出的女子,以及她们所代表的西漠州,已然成为这场逐鹿天下大棋局中,谁也无法再忽视的新星。
得到前朝匠作营的底子和许安宁提供的超越时代的思路,西漠州的神机坊在文正公的统筹和墨先生等大匠的主持下,开始了日以继夜的钻研。
许安宁更是在研究上提供了关键原理,把火药颗粒化,膛线标准化,再加之白糖的作用……
这些理念为墨先生等人打开了全新的大门,历经数年失败、爆炸甚至牺牲的摸索,第一代能的火器终于诞生。
轰天雷,铁壳内填颗粒火药,再配上简易引信,投掷或抛射,声若惊雷,破片杀伤,真是有毁灭性效果。
神机弩,并非传统弩,而是带有膛线的铁管,使用纸壳弹药,从前方装填,用火绳击发,射程、精度和破甲能力比弓弩强上太多,可批量装备步兵。
火龙枪有更长的身管,精度更高,开始少量装备精锐射手。
这些武器的出现,首先应用于清剿周边匪患和坚固寨堡,效果惊人。
也因为有了这些火器、西漠州和东部粮草供应和垦田安民政策的吸引力,宋孤鸾的军队在吞并周边势力的过程中像滚雪球一样壮大。
十年时间,西漠军从最初的万余人,扩张成为一支拥兵十万的庞大军团。
其中核心的黑云骑老兵和最早接受火器训练的神机营,成为了军队的脊梁。
时机已然成熟。
靖南王虽据有中原之地,但其统治残暴,民心不稳,百姓哀声哉道,民不聊生。
宋孤鸾在这时候誓师东出,打出了吊民伐罪,恢复秩序的旗号。
面对难打的城池,传统的围城耗时日久,如今,轰天雷直接把城墙炸塌,神机弩火力全开,数日便可克城,减少了伤亡和时间。
靖南军骑兵精锐,很喜欢团体冲锋,正好,西漠军以神机营火器轮番齐射,再用车阵、长枪兵和侧翼骑兵辅佐反击,屡屡以少胜多,杀得靖南军人仰马翻。
西漠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所到之处,常有百姓投食喂饭,甚至开城相迎。
战争持续了三年。
最终,在洛水原大战中,宋孤鸾亲临战阵,指挥神机营以密集火力击溃靖南王最精锐的铁甲军主力,靖南王兵败身死。
天下震动,群雄束手。
靖南王覆灭,中原再无可以抗衡的力量。
宋孤鸾率军进入已成废墟的旧都,在文正公、许安宁及一众文武大臣的再三劝进下,宋孤鸾顺应天命民心,决定继承大统,定国号为晟,年号定安。
登基大典在修缮一新的皇宫正殿举行。
这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从宫门到殿前,身着新式铠甲的将士持神机弩肃立,旌旗招展,甲胄鲜明,既显军威,又昭示着新朝以武立国的根本。
文臣以文正公李文山为首,武将以石锋、刘猛、赵擎等旧部为尊,都穿着新制朝服,分列两侧。
许多面孔都带着风霜,他们是跟随女帝从尸山血海中走出的功臣。
吉时到,礼乐奏响。
宋孤鸾,此时应称晟太祖武皇帝,身着玄色绣金十二章纹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缓步登上九十五级玉阶,端坐于龙椅之上。
她目光扫过丹陛下的文武百官,威严天成。
多年的军中生活和帝王心术,让她不怒自威。
封赏功臣,这是大典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当封赏到许安宁时,女帝的声音很是郑重:
“朕能定鼎天下,首功在于一人。许安宁,于朕微末时倾力相助,献奇策,兴农工,制神兵,稳后方,功在社稷,泽在苍生。特封为镇国摄政王,见君不拜,剑履上殿,与朕共治江山!”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随即是山呼的万岁声。
女帝与女摄政王共治天下,这是前所未有的格局。
许安宁出列,她一身简约大气的深色礼服,躬身行了一个大礼:“臣,许安宁,领旨谢恩。必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开创盛世!”
两人目光在大殿交汇,有并肩作战的信任,有共享江山的默契,也有一丝唯有彼此能懂的温情。
登基大典后,女帝宋孤鸾坐镇江山,整饬吏治,平定四方残余叛乱。
摄政王许安宁大力推广她在西漠州成功的经验,兴修水利、改良农具、鼓励工商、设立学堂。
她尤其注重算学、格物之学,并由墨先生主持,在严格管控下继续发展军工。
天下既定,新朝的根基日渐稳固,女帝和摄政王头发也从青丝变白发。
宋孤鸾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做出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
她在御书房里,对着陪伴她最久的许安宁,以及已长大成人、沉稳干练的弟弟宋彦,平静的说出了自己的选择。
“这万里江山,我守住了。”她目光看向南方,“如今四海升平,彦儿仁厚睿智,足以担当大任。安宁,我们……该走了。”
许安宁微微一怔,随即了然。
她看着阿暖眼角细密的纹路,那里刻满了风霜、杀伐与决断,也藏着一丝深深的疲惫。
她轻轻点头,嘴角带上温柔的笑意:“好。你去哪儿,我去哪儿。”
禅位大典简单而庄重,宋孤鸾将象征皇权的玉玺,亲手交给了弟弟宋彦。
朝臣们虽然觉得突然,但见新君宋彦在姐姐和摄政王多年的悉心教导下,早已显露出仁君之风,加之有以文正公为首的老臣辅佐,天下倒也安稳。
摄政王许安宁的弟弟安平,凭借一身真本事,在科举中高中武状元,如今已是军中新锐。
妹妹安和,也在文正公门下学业有成,性情温婉贤淑,与宋彦情投意合,佳偶天成。
卸下重担的那一天,宋孤鸾和许安宁带了几名忠心护卫,换上了寻常衣裳,驾着马车,离开了那座承载了无数荣耀的皇城。
马车骨碌碌向南而行,碾过官道,转入乡间小路。
“我们去哪儿?”许安宁看着马车外的景色,轻声问。
“回小河村。”宋孤鸾的声音很平静。
“回小河村?”许安宁有些惊讶,她笑了,“回去干嘛?”
宋孤鸾转过头,看着她:“把咱们最早的那个家,重新盖起来。”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