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飞扬团队” 的七个年轻人之间的关系,却如同冬日里互相取暖的小兽,愈发显得紧密和融洽。
一起策划活动、一起外出游玩、一起分享秘密、甚至一起面对青春期莫名的烦恼……这些共同的经历,在他们之间编织了一张看不见却坚韧无比的网, 让他们在学业的重压下,依然能寻找到坚实的依靠和简单的快乐。
周五下午, 是《中医学基础》 的理论课和实训课。今天课程的内容,是中医诊断学的精髓之一,也是最具神秘色彩的环节——切脉(脉诊)。
下午两点, 同学们准时坐在了中西医结合实训室里。
这间教室比普通教室宽敞,靠墙摆放着几具标注了经络穴位的铜人模型,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混合了艾绒、草药和消毒液的独特气味, 这是中医学特有的氛围。
主讲《中医学基础》的,是学校特意聘请的、潮城本地一位有名的老中医——陈老师。
陈老师年约六旬,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戴着一副老花镜,身材清瘦, 但眼神温和而明亮, 说话慢条斯理, 带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安详。
他上课时,总喜欢穿一身深色的中式对襟褂子, 更添几分儒雅和传统医者的风范。
“同学们,下午好。”陈老师站在讲台前,声音平和,却自带一种让人静下心来的力量。“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中医学基础》中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章——诊法, 特别是四诊中的切诊,也就是脉诊。”
他转身, 用粉笔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了两个大字:“切脉”。 然后推了推眼镜,开始讲解:
“切脉, 俗称号脉、把脉。 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腕后桡动脉的搏动处即‘寸口’, 通过体察脉搏跳动的部位、速率、强度、节律、形态等变化即脉象,来了解体内脏腑气血盛衰和邪正消长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这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室里鸦雀无声, 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 不少人在认真做笔记。
中医的理论对于习惯了现代医学思维的他们来说,既新奇又深奥。
“切脉的部位,主要在腕后的‘寸口’, 也就是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所在处。”陈老师一边说,一边用右手示范, 在自己的左手腕上比划着定位:“寸口脉又分为‘寸、关、尺’三部。 桡骨茎突处为关, 关前(腕端)为寸, 关后(肘端)为尺。 左右手的寸、关、尺三部,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
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详细解释了寸关尺的定位和所候脏腑。 然后强调:“切脉时, 医生要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的指目 同时按压寸、关、尺三部。指力要由轻到重, 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法,细细体察。”
理论铺垫完毕, 陈老师开始介绍临床最常见的几种基本脉象。
他的讲解深入浅出, 常常结合生活中的比喻, 帮助学生们理解:
“首先,是浮脉。” 他在黑板上写下“浮”字,“特点是脉搏动在表层, 轻轻一按就能明显感觉到,重按反而减弱。 就像木头浮在水面上一样。 这种脉象,主要见于外感疾病的初期, 病邪在肌表,正气奋起抗邪,气血趋向于表,所以脉象显浮。”
“与之相反的,是沉脉。” 又写下“沉”字,“特点是脉搏动在深层, 轻按不明显,需要重按才能感觉到。 如同石头沉入水底。 多见于内伤杂病, 病邪在里,气血被困,不能外达。”
“第三种,迟脉。” 陈老师放慢语速,“特点是脉搏跳动缓慢, 一息(一呼一吸)不足四至即少于60次\/分钟。好比钟摆慢了节拍。 多主寒证, 寒性收引,凝滞气血,脉道不利。”
“第四种,数脉(读音为朔)。” 他加快语速,用手轻敲桌面示意节奏,“与迟脉相反,脉搏跳动快速, 一息超过五至即超过90次\/分钟。像急促的鼓点。 多主热证, 热邪鼓动气血,运行加速。”
“第五种,虚脉。” 陈老师的语气带上一丝凝重,“特点是脉搏搏动无力, 按之空虚,三种指法(浮、中、沉)感觉力量都不足。 如同瘪掉的气球。 这是气血两虚的典型表现,正气不足,鼓动无力。”
“第六种,实脉。” 语气转为有力,“与虚脉相反,脉搏搏动有力, 寸关尺三部无论轻按重按,都感觉充实有力。 像充满气的轮胎。 多见于实证, 邪气盛而正气不虚,正邪相争激烈。”
“最后,还有一种需要特别注意的脉象——滑脉。” 陈老师停顿了一下, 目光扫过全班,声音略微提高:“滑脉,特点是脉搏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感觉就像……有一串圆润的珠子,在盘子里快速滚动而过。 这种脉象,可见于痰饮、食积等实邪壅盛之证, 气血充盛,欲排除实邪,故气血流利。但……” 他刻意拖长了音调, 看到同学们都竖起了耳朵,才微笑道:“在育龄期妇女, 特别是平素月经正常而突然停经者, 如果出现滑脉, 则首先要考虑是否可能是‘身怀六甲’,也就是怀孕的征兆。 所以,滑脉有时也被民间俗称为 ‘喜脉’。 但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能单凭一个滑脉就妄下诊断,必须四诊合参!”
陈老师讲得细致, 同学们听得入神。 这些抽象玄妙的脉象理论, 经过老师形象化的比喻和清晰的阐释,渐渐在大家脑海中有了初步的、模糊的概念。
黑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脉象的名称、特征和主病。 教室里只有粉笔划过黑板的“沙沙”声和笔尖记录笔记的“刷刷”声。
理论讲解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 陈老师放下粉笔, 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温和地说:“好了,常见的几种脉象,老师就先介绍到这里。理论听起来可能有些枯燥,但这是基础。下面,我们进入实操体验环节。” 他目光扫视全班:“下面,需要两位同学自愿上台,一位做‘医生’,一位做‘患者’,配合老师完成切脉的示范和体验。有谁愿意主动尝试一下?”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刚才还窃窃私语的学生们立刻低下头, 或假装整理书本, 或眼神飘忽, 不敢与老师对视。
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尤其是还有异性同学在场的情况下,进行这种需要肢体接触的操作, 大家都有些害羞和紧张。
陈老师等了几秒钟, 见无人响应,目光在教室里逡巡。 这时,后排角落传来一个略带犹豫的声音:“要不……老规矩,‘民意’推荐一下?”
这话立刻得到了大多数“心怀忐忑”的同学们的暗中支持。很快,一阵低低的、带着起哄意味的议论声在教室里响起,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两个人身上——班长游金彦和活跃分子汪楷(胖子)!
“游班长上!” “对!胖子当医生!班长当模特!” “游金彦!汪楷!” 起哄声越来越大。
被点名的游金彦 脸“唰”地一下就红了, 连连摆手,庞大的身躯 想往桌子底下缩:“不行不行!我……我怕痒!” 汪胖子 则一副跃跃欲试又有点不好意思的样子, 胖脸上表情丰富。
陈老师 看着这熟悉的场景, 嘴角微微上扬, 带着鼓励的目光看向他们:“游金彦同学,汪楷同学,你们是班干部和积极分子,理应起模范带头作用。怎么样?”
游金彦骑虎难下, 在全班同学的“怂恿”和注视下,最终只得硬着头皮, 一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表情,磨磨蹭蹭地走到讲台前那张铺着白色无菌单的诊疗床边,坐下, 然后把粗壮的手臂放到了脉枕上。他把脸微微偏向一边, 耳朵尖都红透了。
汪胖子 则深吸一口气, 搓了搓胖乎乎的手, 努力摆出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 迈着略显滑稽的四方步, 走到游班长对面坐下。
陈老师走到两人身边, 先帮助汪胖子调整坐姿和手指位置:“对,就是这样,身要正,臂要直,指要并拢,用指目接触皮肤……” 然后,他拿起汪胖子的右手, 将他的食、中、无名三指 准确地按在游金彦左手腕的寸、关、尺三部。“先浮取,感受一下脉搏是否有力,位置是浮是沉……”
汪胖子 屏住呼吸, 胖脸上表情严肃, 小眼睛瞪得溜圆,努力感受着指尖传来的微弱搏动。 教室里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
突然! 汪胖子 像是发现了什么惊天大秘密, 猛地抬起头, 脸上露出极其夸张的、混合着震惊和“恍然大悟”的表情, 用他那特有的、能掀翻房顶的大嗓门, 对着陈老师高声叫道:“陈老师!陈老师!不得了了!这脉……这脉跳得跟珠子滚似的!这这这……这难道是传说中的——‘喜脉’?!”
“噗——” “哈哈哈!” “喜脉?!” 汪胖子这石破天惊的一嗓子, 像点燃了炸药桶的引信, 瞬间引爆了全班压抑已久的笑声! 教室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哄堂大笑!
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 捶胸顿足,眼泪都飙出来了! 就连一向文静的女生也顾不得矜持, 捂着肚子笑作一团。
詹晓阳正喝着水,差点一口水喷出来, 呛得直咳嗽。刘小惠 笑着直拍詹晓阳的后背。 整个实训室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然而, 讲台前的陈老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混乱和汪胖子近乎“胡闹”的诊断, 却并没有如大家预想的那样生气或呵斥。
他脸上反而露出了意味深长的、带着一丝赞许的微笑! 他抬起双手, 向下压了压,示意大家安静。
笑声渐渐平息, 但每个人脸上都还带着忍俊不禁的笑意。
“汪楷同学!” 陈老师看着一脸“求表扬”的汪胖子, 语气平和,甚至带着点欣赏,“你刚才的体察,非常敏锐! 游金彦同学的脉象,确实带有‘滑’的特点, 搏动流利,有点像‘如珠走盘’的感觉。”
“啊?真是‘喜脉’啊?” 汪胖子反而愣住了, 台下也是一片窃窃私语。
“但是——” 陈老师话锋一转, 声音提高,目光扫视全班, 表情变得严肃起来:“这正是老师要特别强调的!切脉,绝不能‘舍证从脉’,更不能‘以脉求证’! 游金彦同学,身为青年男性, 体型壮硕,气血旺盛。 这种滑利有力的脉象, 恰恰是身体健康、气血充盈的表现, 是常脉中的‘滑脉’, 是青壮年常见的平脉之一!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与妊娠相关的‘喜脉’, 虽然也是滑象,但多见于育龄妇女,且必须伴有停经等其它症状, 需要四诊合参才能综合判断!”
陈老师趁热打铁, 详细对比讲解了生理性滑脉和病理性滑脉 的细微区别,以及如何结合望、闻、问三诊来避免误诊。
他巧妙地将汪胖子制造的“闹剧”, 转化成了一堂生动深刻的“鉴别诊断”实战课。
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 笑声变成了由衷的敬佩和认真的思考。
原来,中医诊断如此精妙复杂,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示范结束, 陈老师又请学习委员等几位同学上台体验, 并一一指导手法, 讲解不同体质同学脉象的特点。
比如, 詹晓阳的脉象弦中带滑, 显示思虑较多,肝气略有郁结,但总体气血充足;
而刘小惠的脉象则略显细沉, 与女生生理期或体质偏虚寒有关。大家轮流体验, 互相“诊断”,课堂气氛既严肃又活泼。
当下课铃声响起时, 同学们竟有些意犹未尽。 陈老师最后总结道:“脉诊是门需要长期实践和感悟的功夫。 今天只是入门,希望大家课后多找同学互相练习,细心体会。”
下课了, 同学们一边收拾东西, 一边还在兴奋地讨论着刚才的“喜脉”事件和各自的脉象感受。
游金彦班长 “魁梧”的身材和“圆圆”的肚子, 再加上今天这“喜脉”的风波,“游夫人”这个善意的、带着调侃意味的外号, 不胫而走, 成为了同学们之间一个经久不衰的笑谈和青春记忆的独特印记。
而这一堂生动有趣的中医切脉课,也让抽象的中医理论变得真切可感, 深深地印在了每个年轻人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