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守初心”四个字,如同一道清泉,涤荡了何雨柱心中因连番恶战而积郁的戾气与尘埃。李老爷子的认可,不仅是对他个人坚守的肯定,更像是一道无形的护身符,为“何记”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树立起一道难以撼动的道德丰碑。然而,何雨柱深知,商海博弈,光有道德高地是远远不够的。对手的疯狂反扑,往往在看似风平浪静之时,酝酿着最致命的杀机。
“中华味业”在遭遇融资困境和内部矛盾后,表面攻势暂缓,但其庞大的体量和深厚的背景,决定了它绝不会坐以待毙。果然,新一轮的较量,转向了更加隐蔽、也更加凶险的领域——政策与规则的灰色地带。
风起于青萍之末。先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下属的某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关于《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的征求意见稿。细则中对食品添加剂使用、微生物指标、标签标识等提出了极其严苛、甚至在某些业内人士看来有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些条款若严格执行,将对“何记味典”这类主打高品质、短保期的预制菜和调味品业务造成巨大冲击,而“中华味业”因其主打高端堂食,受影响相对较小。
几乎同时,几个重点城市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对餐饮企业,特别是连锁餐饮品牌的后厨卫生、食材溯源、废弃物处理的飞行检查力度,检查标准之细致、处罚之严厉,前所未有。“何记”多家门店接连收到整改通知,虽未发现重大违规,但频繁的检查和潜在的舆论风险,极大地牵扯了管理精力。
“柱子,这是系统性、有针对性的监管施压!”张律师拿着厚厚一叠各地分店反馈的检查报告,面色凝重,“细则的制定,有‘中华味业’背景的专家深度参与。各地的检查,也隐约有统一的步调。他们是想用合规成本和不确性,拖垮我们!”
更令人不安的是,关于“规范餐饮行业资本无序扩张”的讨论,开始在更高层面的内部研讨会和智库报告中出现。虽然用语谨慎,但指向性明确,直指“某些通过资本市场快速扩张的餐饮品牌,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行业垄断倾向和对传统餐饮生态的冲击”。这顶“大帽子”一旦扣实,对“何记”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他们这是要釜底抽薪!”欧阳文山忧心忡忡,“从标准制定到日常监管,再到政策风向,全方位封堵我们的发展空间!这是阳谋,我们很难正面抗衡!”
面对这泰山压顶般的局势,何雨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不再是商业策略的比拼,而是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的争夺。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深夜,他独自在书房,对着中国地图,久久沉思。对手已经将战场提升到了他并不完全熟悉的维度。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必须跳出传统的商业思维,寻找更高层面的破局点。
他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也极具风险的决定:不再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出击,直捣黄龙,寻求与规则制定者的高层对话,用事实和诚意,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
这是一步险棋!贸然接触高层,极易被视为挑衅或僭越,后果不堪设想。但何雨柱判断,坐以待毙只有死路一条,唯有展现最大的诚意和价值,才有一线生机。
他做了周密的准备:
1. 准备一份“陈情表”:他亲自主笔,撰写了一份数万字的报告,不诉苦,不抱怨,而是以翔实的数据和案例,系统阐述了“何记”在食品安全管控(建立全链条溯源系统)、标准化与手艺传承结合(何记餐饮学院模式)、带动就业(直接和间接创造数万个岗位)、依法纳税、以及探索中餐国际化方面的实践和思考。报告重点突出了“何记”模式在“保就业、惠民生、促创新”方面的社会价值,将其置于国家“稳增长、促消费”的大背景下。
2. 寻找“引路人”:他动用了所有积累的人脉,包括退下来的杨厂长、有过一面之缘的李主任,甚至通过丰裕资本郑总的关系,联系到了一位与政策研究部门关系密切、德高望重的退休经济界元老。何雨柱带着报告,以晚辈请教行业发展的谦卑姿态,逐一拜访,寻求指点,并恳请他们在合适场合,代为传递“何记”的真实情况和发展诉求。
3. 展现“价值锚”:他加速推进与国有文旅集团的合作项目,将其打造成“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标杆;同时,高调宣布“何记”将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贫困地区青少年营养改善和厨师职业技能培训,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落到实处,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和正面形象。
这个过程漫长而煎熬,充满了不确定性。何雨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但他的诚意和“何记”实实在在的业绩与社会贡献,逐渐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影响。
转机,出现在一次看似偶然的机遇。一位参与制定相关政策的部委高级顾问,在一次非公开的行业座谈会上,无意中提到了“要防止政策‘一刀切’,挫伤那些真正在做事、有创新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并举例提到了“像‘何记’这样在食品安全和标准化方面做得不错的企业”。虽然只是随口一提,但信号意义重大!
几乎同时,之前对“何记”施压最猛的某个一线城市,主管商贸的副市长带队,突然对“何记”当地旗舰店进行了一次“调研式”考察。考察过程中,副市长详细询问了企业的经营状况、食品安全措施和未来发展规划,态度颇为肯定。考察结束后,当地媒体进行了正面报道。
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串联起来,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高层已经注意到了“何记”的情况,并且有声音开始为其说话!施加在“何记”身上的无形压力,骤然减轻了许多。那份严苛的《预制菜细则》征求意见稿,在正式发布时,对部分条款进行了合理化修改;各地的监管检查也逐步回归常态。
然而,就在何雨柱以为可以稍稍喘息之际,北方那股阴影,终于露出了它最狰狞的獠牙,发动了最后的、也是最直接的攻击!
一封盖有某神秘机构公章、措辞严厉的“情况反映”函,被直接递送到了更高层领导的案头。函中罗列了“何记”的数条“罪状”:包括“利用外资背景进行资本无序扩张,可能危及行业安全”、“过度追求利润,忽视食品安全和社会责任”(附上了一些经过剪辑的所谓“顾客投诉”和“内部爆料”)、“其国际化路线有‘去中国化’倾向,不利于中华饮食文化传承”等,指控极其严重,意图一举将“何记”定性为“负面典型”。
这已不再是商业竞争,而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抹黑!一旦这些指控被采信,“何记”将面临灭顶之灾!
消息通过极其隐秘的渠道传到何雨柱耳中时,他正在与墩子师傅品尝新研发的菜品。他的手微微一颤,汤勺差点掉落。他知道,最终的决战,到来了。这不是他能够凭借商业智慧或个人人脉所能化解的危机。对手动用了最底层、也最致命的力量。
“柱子!怎么办?”所有核心成员齐聚密室,人人面色惨白,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
“慌什么!”何雨柱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目光扫过众人,声音嘶哑却异常坚定,“他们这是狗急跳墙了!这说明他们没别的招了!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乱!”
他大脑飞速运转,分析着局势。这封“黑材料”能递上去,说明对方在高层有能量巨大的“保护伞”。硬顶是顶不住的,必须用更高明的方式化解。
“欧阳,张律师!”何雨柱下令,“立刻把我们之前准备的所有正面材料,包括那份陈情报告、所有的获奖证书、社会责任报告、还有与国企合作的项目文件,整理成最精炼的版本!要快!”
“郑总!动用你所有最高级别的关系,务必查清这封函件的具体来源和递送渠道!我们要知道对手是谁!”
“晓娥,晓儿!稳住公司内部,绝对不能自乱阵脚!所有运营照常,服务质量只能升不能降!”
“陈伯!启动最高级别应急预案,确保所有关键人员和资料的安全!”
吩咐完毕,何雨柱深吸一口气,做出了一个决定他个人命运,也决定“何记”生死存亡的抉择。他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他珍藏多年、从未轻易动用的号码。这个号码的主人,是一位早已退居二线、但曾在特殊时期对他有救命之恩、且与最高层有隐秘联系的老首长。
“首长……我是柱子。”何雨柱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但更多的是决绝,“……‘何记’遇到大麻烦了,有人要置我们于死地……我需要,当面向您汇报一次,陈情……”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传来一个苍老却沉稳的声音:“……情况我知道了。明天下午三点,老地方。”
挂断电话,何雨柱瘫坐在椅子上,冷汗已经浸湿了后背。他知道,他将要踏上的,是一条无法回头的路。成,则海阔天空;败,则万劫不复。
终局之战的号角,已经吹响。而赌注,是他半生的心血,和“何记”所有人的未来。他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眼中燃烧着不屈的火焰。无论结果如何,他都将奋战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