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薪火相传
娄晓娥的身体在精心调养下逐渐康复,但医生再三叮嘱不可再过度劳累。何雨柱将妻子的健康放在首位,重新调整了“何记”的管理架构。他提拔了沉稳细致的阿强为后厨总监,负责日常菜品品控和人员调度;让精于算计的陈伯儿子阿辉协助娄晓娥管理财务和采购;自己则更多扮演战略决策和品牌灵魂的角色。这番调整起初有些忙乱,但很快显示出成效——团队凝聚力更强,运作也更高效。
“何记厨师学堂”的第一期学徒顺利结业。结业典礼上,何雨柱亲自为十二名学徒颁发了刻有“何记”徽章和学员名字的铜制徽章。看着这些年轻面孔上洋溢的朝气与对厨艺的热忱,他心中感慨万千。
“手艺是死的,人是活的。”他在典礼上说道,“今天你们从学堂毕业,但厨艺的道路没有终点。希望你们记住,‘何记’的味道,核心不在秘方,而在‘用心’二字。对食材用心,对火候用心,对食客用心。守住这份心,到哪里都能烧出一锅好菜。”
这批学徒大部分选择留在“何记”各店深造,也有几人带着“何记”的技艺和理念,去了其他餐厅甚至自己创业。何雨柱对此持开放态度,他认为,技艺的传播比垄断更有价值。令他欣慰的是,这些年轻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保持着对厨艺的敬畏和较高的职业水准,“何记”的口碑也随着他们的脚步悄然扩散。
然而,树大招风。随着“何记”模式的成功和“学堂”影响力的扩大,一些新的挑战也开始浮现。
香港本地一家颇具规模的餐饮集团“龙景轩”,在品尝了“何记”的融合菜后,敏锐地嗅到了商机。他们不惜重金,从“何记”挖走了两名刚刚展露头角的年轻厨师,并迅速模仿“何记”的模式,推出了所谓“新派粤菜”系列,利用其强大的资本和渠道优势,进行大规模营销,一时间也吸引了不少客流。
更让何雨柱感到棘手的是,龙景轩不仅模仿菜品,更在理念上做文章。他们聘请了营销专家,包装出一套“现代精英餐饮美学”的概念,强调环境的奢华、服务的仪式感和菜品的“国际范儿”,刻意与“何记”所倡导的“匠心”、“人情味”形成差异化竞争,吸引了一批追求“高级感”的新富阶层。
“老板,龙景轩这么搞,分明是抢我们的生意!还挖我们的人!太不地道了!”墩子师傅愤愤不平。
阿强也忧心忡忡:“他们的装修比我们豪华,广告打得凶,价格还定得高,一些客人确实被吸引过去了。”
面对这种高维度的竞争,何雨柱感到了新的压力。龙景轩的玩法,是典型的资本驱动模式,用钱砸出规模和声势,这与他和GVF合作后期遇到的困境类似,但对方更成熟、更狡猾。单纯的菜品创新和口碑积累,在强大的营销攻势面前,似乎有些力不从心。
“柱子,我们要不要也加大宣传投入?或者调整一下装修和服务?”娄晓娥看着有些下滑的午市客流数据,提议道。
何雨柱沉思良久,摇了摇头:“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永远慢一步。龙景轩有他们的路,我们有我们的道。他们讲‘精英’,我们就讲‘传承’;他们卖‘环境’,我们就卖‘手艺’。”
他决定将计就计,进一步强化“何记”的独特标签。他加大了“主厨工作坊”的开放频率和互动性,不仅展示菜品制作,还增加食材溯源、香料辨识等趣味环节,让食客真正参与到美食文化的体验中来。同时,他鼓励墩子师傅等老伙计,在服务时多与熟客交流菜品背后的故事和心得,营造家人般的亲切感。
更重要的是,何雨柱开始系统地梳理和撰写“何记”的菜谱和技艺心得。他不再是零散地记录,而是聘请了专业人士,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每一道招牌菜从选料到成品的完整工艺和核心要点,甚至包括失败案例的分析。他打算将这些资料,作为“何记厨师学堂”未来的核心教材,也是“何记”品牌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我们要做的,不是开多少家分店,而是让‘何记’这个名字,代表一种标准,一种信任。”何雨柱对团队成员解释他的长远构想,“将来,无论谁打着‘何记’的招牌,食客都知道,这里的味道有保障,这里的师傅有真功夫。这才是别人挖不走、学不像的根本。”
就在何雨柱潜心构建“何记”内在壁垒的同时,一个来自海外的机会,不期而至。
欧阳文山兴奋地告诉他,新加坡一家致力于推广亚洲美食文化的非营利机构,计划举办一场名为“匠心的味道”的国际美食文化交流活动,旨在邀请亚洲各国具有代表性的、坚持传统与创新结合的餐饮品牌参与。对方通过渠道了解了“何记”和“何记厨师学堂”的理念后,非常感兴趣,发来了正式邀请函,希望何雨柱能带队前往新加坡,进行为期一周的交流展示,包括一场主厨演示和一场关于“中式融合菜技艺传承”的研讨会。
“柱子,这是个好机会!”欧阳文山说,“新加坡是美食重镇,也是让·雷诺亚洲店的大本营。能在那里展示我们的理念,意义重大!而且这是文化交流,商业味不浓,正好契合我们现在的路线。”
何雨柱心动了。这确实是一个向国际舞台展示“何记”独特价值的绝佳机会,而且形式高雅,不落俗套。但他也有些顾虑:娄晓娥身体刚恢复,自己带队出国,酒楼和学堂能否正常运转?而且,在新加坡直面让·雷诺的影响力,压力不小。
晚上,他和娄晓娥商量。娄晓娥握着他的手,温柔而坚定地说:“柱子,去吧。家里有我,还有阿强他们,没问题。你现在做的,是给‘何记’铺更远的路,是大事。我能照顾好自己。”
妻子的支持打消了何雨柱最后的犹豫。他决定接受邀请,并精心准备这次交流。他不仅挑选了最能代表“何记”水平的菜品,还特意准备了一套深入浅出的讲解方案,打算向国际同行展示中式融合菜背后的文化逻辑和技艺体系。
就在何雨柱紧锣密鼓地准备新加坡之行时,四九城那边,秦淮茹似乎又有了新的动静。欧阳文山收到风声,秦淮茹的儿子棒梗,最近似乎和香港某个背景复杂的贸易公司走得颇近,具体意图不明。
北方的阴影,似乎从未真正远离。但此时的何雨柱,心境已大不相同。他不再是那个被动应对的“傻柱”,而是有了自己清晰方向和坚实根基的“何老板”。他看了一眼正在书房认真核对行程的娄晓娥,心中充满了温暖与力量。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轻声自语,目光投向窗外,“‘何记’的路,谁也挡不住。”
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何雨柱带着他的技艺和理念,即将踏上另一片陌生的土地,去播撒“何记”的种子。薪火相传,不仅在厨房之内,更在江湖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