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富家尔尔

首页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万古不死,葬天,葬地,葬众生 永不解密 萌宠兽世:兽夫,么么哒! 至尊仙帝 修罗剑尊 诸天的收藏家 现代小城隍 三界独尊 拜师九叔:开局觉醒太古十凶! 神级卡徒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富家尔尔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文阅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txt下载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最新章节 - 好看的玄幻魔法小说

第92章 异僧六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1、玄奘与《多心经》的故事

唐武德初年的偃师县,陈家有个孩子叫陈祎,自幼便和别的孩童不同。别家孩子在巷口追跑打闹时,他总爱蹲在村里老庙的门槛外,听僧人念诵经文,一双眼睛亮得像盛着星光。稍大些,他正式剃度出家,法号玄奘。入了佛门后,他更是手不释卷,把寺里的经书翻得边角发毛,可越读越觉得心里空着一块——许多经文译本残缺不全,有些字句甚至相互矛盾,这让一心求法的玄奘寝食难安。

“若想求得真义,怕是只能西去天竺,到佛国寻那原始经文了。”一日,玄奘对着一盏孤灯喃喃自语。那时西域之路早已听闻艰险,戈壁滩上的风沙能吞没人马,崇山峻岭间常有虎豹出没,更别提沿途还有不熟悉的部族与未知的瘴气。可他望着佛前的香炉,手指轻轻抚过经卷上的墨迹,终究还是下定了决心:“哪怕粉身碎骨,也要把真经取回来,让中原的信徒们能读懂完整的佛法。”

收拾好简单的行囊,玄奘拜别了寺里的师父,独自踏上了西行之路。起初还能沿着商队的旧路走,遇到村落时能讨碗热水,可越往西走,人烟越稀少。走了约莫半年,他来到了罽宾国境内,眼前的景象让他倒吸一口凉气——前面是一片陡峭的山谷,谷底云雾缭绕,隐约能听见野兽的嘶吼,山路上布满了碎石与荆棘,根本看不到半个人影。

“这可如何是好?”玄奘站在山谷口,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试着往山谷里走了几步,脚下的石头突然松动,滚进谷底传来“轰隆隆”的回声,吓得他赶紧退了回来。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冷风卷着落叶打在他脸上,他摸了摸怀里仅剩的半块干粮,心里泛起一丝绝望:难道自己的求法之路,就要断在这里了吗?

当晚,玄奘在山谷附近找了间废弃的石屋,把房门紧紧锁上,又用石块顶住。他盘腿坐在地上,双手合十,心里仍在默念着经文,可杂念却像野草般疯长。不知过了多久,他听见“吱呀”一声,原本锁着的房门竟自己开了。玄奘猛地睁开眼,只见屋里的石床上,坐着一位老僧人。

那老僧模样有些吓人,头上脸上满是疮痍,衣服上沾着脓血,可眼神却格外平和。玄奘先是一惊,随即想到这荒山野岭难有凡人,便起身恭敬行礼:“弟子玄奘,西去求经,路遇险阻,不知师父从何而来?”

老僧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只是缓缓开口,声音沙哑却清晰:“你既为求法而来,当有渡过难关的机缘。我这里有一卷《多心经》,你且听好,用心记诵。”说罢,老僧便逐句念了起来。玄奘不敢怠慢,屏住呼吸,一字一句地记在心里,只觉得经文虽短,却像一股清泉,瞬间抚平了他心中的焦躁与恐惧。

等老僧念完,玄奘已经能完整背诵。他正要再行礼致谢,老僧却身形一晃,消失在了石屋里,仿佛从未出现过。玄奘愣了愣,随即对着老僧坐过的石床深深叩拜,然后推门走出了石屋。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原本陡峭难行的山谷,竟出现了一条平缓的小路,路边的荆棘也都悄悄退去;之前隐约听见的虎豹嘶吼,此刻没了踪影,连山间的云雾都散了大半,露出了清晰的前路。玄奘心中大喜,知道是《多心经》的力量帮自己渡过了难关,他一边默念经文,一边快步向前走去,此后沿途再遇到艰险,只要诵起这卷经文,总能化险为夷。

就这样,玄奘历经千辛万苦,翻越雪山,穿过沙漠,终于抵达了天竺的佛国圣地。在那里,他遍访名寺高僧,潜心学习佛法,收集了六百多部珍贵的经文。数年后,他带着满载的经书,踏上了归途。

而在玄奘出发前,他曾在灵岩寺的庭院里,见过一棵松树。那时松树还不算高大,枝条朝着东边伸展。玄奘摸着松树的枝条,笑着说:“我要西去求法,你若有灵,便随着我往西生长;等我回来时,你再转向东方,也好让我的弟子们知道。”说完,他便转身离去。

没想到这棵松树真的有了“灵性”——自玄奘西行后,它的枝条每年都朝着西边生长,一年比一年长,数年后竟向西延伸了数丈。寺里的弟子们见了,都感叹这是玄奘法师的诚心感动了草木。

有一天,寺里的弟子们像往常一样去看松树,突然发现原本向西伸展的枝条,竟一夜之间转向了东方。弟子们又惊又喜,纷纷说道:“松枝东指,定是师父要回来了!”他们立刻收拾行装,朝着东方去迎接玄奘。果然,没过多久,他们就在路上遇到了风尘仆仆的玄奘,还有他身后满载经文的队伍。

后来,灵岩寺的这棵松树被人们称为“摩顶松”,成了玄奘西行求法的见证。而他带回的六百多部经文,经过翻译传播,让更多中原人读懂了佛法真义;那卷《多心经》,也流传了下来,至今仍被无数人诵读。

这个故事里,藏着最动人的力量——玄奘的“坚持”,让他跨越了万水千山;他的“诚心”,不仅感动了草木,更赢得了渡过难关的机缘。其实人生路上,我们也常会遇到“罽宾国的山谷”,会有迷茫无助的时刻,但只要像玄奘那样,心怀坚定的目标,不轻易放弃,总有一天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路”,抵达想去的远方。而那些曾帮助过我们的善意与力量,也会像《多心经》和摩顶松一样,成为照亮前路的光。

2、万回师

阌乡县有户姓张的人家,女主人常年信佛,最大的心愿便是能得个孩子。有一年,她带着满心虔诚,到庙里对着观音像跪拜祈愿,没过多久,竟真的怀上了身孕。十月怀胎后,孩子平安降生,取名张回。

可这张回,却和寻常孩子不一样。别家孩子一两岁就牙牙学语,他直到八九岁,才勉强能说几句话,反应也比同龄人慢半拍,常常对着一件东西发呆半天。父母看着他这模样,心里又急又无奈,只能像对待家里的鸡鸭牲畜般,粗粗照料着,没对他抱太多指望,邻里也常私下议论:“张家这孩子,怕是有点愚笨。”

等张回长到十几岁,身材渐渐高大,父亲便让他跟着下地耕田。别家后生耕田,都会顺着田埂来回翻土,把一亩地耕得整整齐齐。可张回握着犁杖,却只朝着一个方向往前走,头也不回,嘴里还反复念叨着“平等,平等”。他就这么一直耕,从自家的田,耕到了邻村的地,足足走了数十里路,直到前面出现一道深沟,犁杖推不动了,才停下脚步。

父亲找到他时,气得脸色铁青,抄起身边的锄头就要打他:“你这蠢货!耕田哪有你这么耕的?把地都耕到别人家去了!”张回却不躲不闪,只是抬头看着父亲,眼神干净又认真:“田都是田,土都是土,咱们耕,别人家的地也是耕,何必分得这么清楚呢?”父亲愣住了,看着儿子懵懂却坚定的脸,心里的火气忽然就消了大半——这孩子虽愚,说的话倒有几分朴素的道理。他叹了口气,放下锄头,拉着张回回了家,再也没让他耕过田。

日子一天天过,张回的兄长被征去安西戍边,这一去就是好几年,连一封家书都没寄回来。那时的安西,离阌乡有万余里路,隔着茫茫沙漠和崇山峻岭,消息传递极难。父母整日里唉声叹气,母亲常常拿着兄长临走时穿的旧衣,坐在门槛上抹眼泪,父亲也总在夜里对着油灯发呆,嘴里喃喃自语:“怕是……怕是见不到他了。”

张回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平日里话少,却总默默陪着父母,帮着做些扫地、挑水的杂活。有一天,他突然跪在父母面前,声音虽慢,却很清晰:“爹,娘,你们天天哭,是不是担心哥哥?”父母对视一眼,又惊又疑——这孩子竟能看出他们的心思?母亲擦了擦眼泪,点头说:“是呀,你哥去了这么久,一点消息都没有,我们怕他……”

话没说完,张回就打断了她:“你们别担心,告诉我哥哥需要什么,衣服、干粮、鞋子,我去给他送。”父母以为他在说胡话,笑着摇头:“傻孩子,安西离咱们这儿有万里远,你怎么去啊?”可张回却很坚持,反复说自己能去。父母拗不过他,又想着或许能了却孩子一桩心愿,便找出兄长合身的衣物,烙了些干粮,缝了双新布鞋,一一打包好交给了他。

第二天一早,张回背着包裹出了门。父母站在门口望着他的背影,只当是孩子一时兴起,走不了多远就会回来。可谁也没想到,当天傍晚,夕阳刚染红天边的时候,张回竟背着空包裹,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了家门口。

他走进院子,对着迎上来的父母说:“哥很好,你们别担心了。”父母又惊又喜,忙问他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有没有见到兄长。张回从怀里掏出一块玉佩——那是兄长小时候戴过的,后来带去了安西。“哥让我把这个带回来,说他一切都好,让你们别牵挂。”父母拿着玉佩,眼泪又掉了下来,这次却是喜极而泣。

村里人听说了这件事,都觉得不可思议——从阌乡到安西,万里之遥,就算快马加鞭,也得走几个月,张回竟朝去夕返!大家都说他是个有神通的人,从此再也没人叫他“蠢货”,都尊敬地称他“万回师”。

后来,太平公主听说了万回师的故事,很是敬重他,特意在自己的府邸右边,为他建造了一座宅院,让他居住。万回师在那里住了好些年,平日里待人温和,从不张扬。

到了景云年间,万回师的身体渐渐衰弱,到了弥留之际,他突然睁开眼,大声对身边的弟子说:“我要喝家乡的河水,快去找来。”弟子们急得团团转——这里离阌乡千里之外,怎么能立刻找到家乡的河水?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时,万回师轻声说:“堂前那片地,下面就是河水。”

弟子们半信半疑,拿着锄头在堂前的台阶下挖掘。挖了没多深,突然有清澈的河水涌了出来,水流潺潺,带着一股家乡河水特有的清甜。弟子们赶紧用碗舀起水,喂给万回师。他喝了几口,缓缓闭上眼睛,安详地去世了。

从那以后,这处宅院的井水就一直保持着甘美的滋味,附近的人都爱来这里打水。人们路过井边时,总会想起万回师——那个曾经被人视作愚笨,却用万里奔波的孝心宽慰父母,临终还能引来家乡河水的人。

万回师的故事,从来不是什么“神通”的炫耀,而是一颗纯粹初心的见证。他或许不善言辞,不懂世故,却把“孝”字刻进了骨子里,把对故土的眷恋藏在了心底。有时候,最动人的力量,往往来自最朴素的真诚——就像万回师,用最笨拙的坚持,做了最温暖的事,也让这份温暖,借着那口甘美的井水,流传了很久很久。

3、僧一行的故事

唐朝时,钜鹿有户姓张的人家,出了个叫张遂的孩子,打小就跟寻常孩童不一样。别家孩子还在追蝴蝶、摸鱼虾的时候,他总抱着书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一页页翻得认真,哪怕是晦涩的经书,看一遍也能说出个大概。街坊邻居都说:“张家这娃,是个有慧根的。”

等张遂长到十几岁,对佛法生出了浓厚的兴趣,便决定出家为僧,法号“一行”。他听说嵩山的普寂禅师学问高深,便背着简单的行囊,一路跋山涉水去了嵩山,拜在普寂门下。一行在寺里格外用功,无论是打坐参禅,还是研读经文,都比其他僧人更专注,普寂看在眼里,对这个弟子也越发看重。

后来,一行的名声渐渐传到了长安,连唐玄宗都听说了这个有奇才的僧人,特意下旨召他进宫。见面那天,唐玄宗坐在御榻上,打量着眼前一身僧衣、神态平和的一行,开口问道:“法师远道而来,不知有何专长?”一行双手合十,从容答道:“回陛下,弟子没什么特别的本事,只是擅长记诵阅览罢了。”

唐玄宗听了,心里有点不信——“善记览”说起来容易,真要做到可难,尤其是宫里的文书繁杂,可不是随便就能记住的。他当即吩咐内侍,去掖庭取来“宫人籍”——那上面记着宫里所有宫女的姓名、籍贯、入宫年月,密密麻麻好几卷,连宫里的老内侍都未必能记全。

内侍把宫人籍呈到一行面前,一行接过,只缓缓翻开,一页页仔细看着,既不着急,也不慌张。唐玄宗和在场的大臣们都盯着他,想看看他是不是真有本事。没过多久,一行就把所有册子都看完了,他轻轻合上,放回案上。

唐玄宗见状,便随口抽查:“朕问你,第三卷里,家住并州、贞元二年入宫的宫女,名叫什么?”一行不假思索,立刻答道:“回陛下,名叫王氏,入宫时年十六。”唐玄宗又接着问了几个更冷门的,一行都一一答出,分毫不差。

唐玄宗这才真的惊住了,他没想到一行竟真的过目不忘,当下就从御榻上站起来,对着一行躬身行了一礼,感慨道:“法师这等本事,简直是圣人啊!”从此,“僧一行”的名声,在长安更是无人不知。

其实早在嵩山时,一行就用“过目不忘”的本事,让一位大学者心服口服。那时候,普寂禅师在寺里办了一场大法会,邀请了方圆数百里的僧人,连隐居在嵩山的卢鸿先生也来了。卢鸿是出了名的道高学富,写文章更是厉害,普寂便请他为这场法会写一篇颂文。

卢鸿也不推辞,花了几天时间,写了一篇数千字的长文。这文章不仅篇幅长,里面还用了不少生僻的字,句子也写得古奥难懂——卢鸿故意这么写,就是想看看寺里有没有真正聪慧的僧人,能读懂记牢。

法会当天,卢鸿拿着写好的颂文来到寺里,把文章交给普寂,放在案几上。等钟鼓梵音响起,法会快开始时,卢鸿对普寂说:“禅师,我这篇文章字数多,用字也偏,不如从僧众里选个聪悟的,我亲自给他讲解讲解,免得等会儿念错了。”

普寂一听,立刻就想到了一行,当即让人去叫他过来。很快,一行就来了,他走到案几前,对着卢鸿躬身行礼。卢鸿看一行年纪轻轻,模样也平平无奇,心里就有点轻视——这么个年轻和尚,能懂自己的文章吗?

他把文章递给一行,一行接过,只是微微一笑,低头快速看了一遍,便又放回了案几上,站在一旁,安静地等着。卢鸿见他只看了一遍就放下,心里更不高兴了,暗自嘀咕:“这和尚也太轻率了,这么难的文章,看一遍就想记住?怕不是根本没看懂,故意装样子吧?”

可没等卢鸿开口质疑,法会就到了该念颂文的环节。卢鸿本想开口说“我再讲一遍”,没想到一行却先一步上前,拿起案上的文章,朗声道:“卢先生不必费心,弟子已记住,这就为众人诵读。”

说完,一行便从头开始念,一字一句,清晰流畅,不仅没有念错一个字,连卢鸿文中那些隐晦的典故,他也读得从容自然。卢鸿站在一旁,越听越惊讶——自己写的文章,有些地方连自己都要想一会儿,一行却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而且语气、停顿都恰到好处,显然是真的读懂了。

等一行念完,卢鸿赶紧走上前,对着一行拱手行礼,满脸歉意地说:“法师年纪轻轻,竟有如此过目不忘的本事,是我有眼不识泰山,刚才多有冒犯,还望海涵。”一行连忙还礼,笑着说:“先生客气了,是先生的文章写得好,弟子只是侥幸记住罢了。”

后来,一行不仅在佛学上有很深的造诣,还精通天文历法,帮唐朝修订了《大衍历》,成了流传后世的科学家。但人们想起他时,最先想到的,还是他那份“过目不忘”的传奇——可谁都知道,那不是天生的“神通”,而是他对每一份知识的敬畏与专注。

一行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天赋”,往往藏在“专注”里。他看宫人籍时,心无杂念;读卢鸿文章时,全神贯注,正是这份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的认真,才让他拥有了旁人眼中的“奇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只要带着敬畏心去对待自己要做的事,专注于当下,就一定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不一样的成绩。

4、无畏三藏的故事

唐玄宗年间,一位来自天竺的高僧乘船渡海,辗转来到长安。这僧人法号“无畏”,不仅佛法精深,还带着异域的沉静气度,消息很快传到了皇宫里——玄宗早就听闻天竺有得道高僧,当即下旨,召无畏入宫相见。

大殿之上,玄宗见无畏身披袈裟,眉目温和,虽风尘仆仆却难掩从容,便笑着问道:“法师远涉重洋而来,一路辛苦,想在何处安顿休息?朕让人给你备好住处。”无畏双手合十,躬身答道:“回陛下,臣在天竺时,就常听人说大唐西明寺的宣律师,持守戒律最是严谨,修行也精纯,臣愿往西明寺,依止宣律师修行。”玄宗听了,当即应允,还特意让人护送无畏前往西明寺。

这宣律师,本是长安城内有名的持律高僧。他在西明寺里立了极严的规矩:僧人需每日晨钟而起,暮鼓而息,饮食只许素食,言行更要端庄持重,连寺里的草木都修剪得整整齐齐,不见半分杂乱。宣律师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每日诵经、打坐、劳作,从无半分懈怠,寺里的僧人都敬他,也怕他。

可自从无畏住进西明寺,宣律师心里的“规矩”,就像被投了颗石子,总有些不自在。这无畏三藏,全然没有寻常高僧的“拘谨”:他有时会在寺里的石桌上,摆上一壶酒,就着简单的肉食慢慢吃;说话也直白粗易,见了小沙弥打翻了水桶,不会厉声斥责,反倒笑着说“没事,再提一桶便是”;甚至偶尔喝得微醺,还会坐在廊下,哼几句天竺的调子,全然不顾旁人的目光。

宣律师看在眼里,心里渐渐不是滋味。他总觉得,无畏这模样,哪里像个得道高僧?分明是坏了寺里的戒律,也失了僧人的体面。可转念一想,无畏是玄宗钦点来的客人,又是远道而来的天竺高僧,自己若当面指责,反倒显得小气。就这样,宣律师心里憋着股劲,对无畏也渐渐冷淡下来,平日里尽量避开,不愿多打交道。

直到一个深夜,事情才悄悄有了转折。

那天夜里,宣律师像往常一样,在灯下整理僧衣——他素来爱洁净,连衣缝里的褶皱都要捋平。忽然,他指尖触到个小小的东西,低头一看,竟是只虱子。宣律师眉头一皱,伸手捏住虱子,起身就要往门外走——他想把虱子扔到地上,再用脚碾死,免得留在衣上脏了僧袍。

刚走到门口,就见无畏披着件半旧的袈裟,摇摇晃晃从外面回来,脸上还带着酒气。他瞥见宣律师手里捏着东西,脚步一顿,突然开口,声音虽有些含糊,却字字清晰:“宣律师,慢着——你这是要扑死佛子吗?”

宣律师猛地愣住了,捏着虱子的手停在半空。他回头看向无畏,见无畏虽醉眼朦胧,眼神却亮得很,不像是随口乱说。“佛子?”宣律师喃喃重复,心里忽然一动——佛家常说“众生平等”,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虱子,也是一条性命,自己一心持律,却差点忘了这份最根本的慈悲。他慢慢松开手,把虱子轻轻放到门外的草丛里,再回头时,无畏已经笑着走回了自己的禅房,仿佛刚才什么都没说。

那一夜,宣律师辗转难眠。他反复想着无畏的话,忽然觉得,自己之前或许错了——无畏看似“破戒”的言行里,藏着的是不拘小节的慈悲,而自己守着的“规矩”,反倒多了几分刻板。可他还是有些不确定,直到又一件事发生,彻底让他对无畏改观。

那段时间,宣律师为了筹备一场法会,常常忙到深夜。有天夜里,月色很淡,他从藏经阁出来,沿着寺里的石阶往禅房走。许是连日劳累,脚下一滑,整个人往前栽去——那石阶又高又陡,摔下去轻则受伤,重则怕是要出大事。

宣律师心里一紧,闭着眼等着疼痛传来,可预想中的坠落却没到。他只觉得脚踝被一双温暖的手轻轻托住,稳稳地把他扶回了台阶上。

宣律师猛地睁开眼,借着微弱的月光一看,扶着自己的竟是个少年。那少年穿着素色衣衫,眉眼清亮,看着不过十几岁的模样,却透着股不寻常的灵气。宣律师又惊又疑,忙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这么晚了,怎么会在寺里?”

少年松开手,对着宣律师躬身行了一礼,声音清脆:“师父不必惊慌,我不是寻常人,是毗沙门天的王子那吒太子。只因无畏三藏是护法高僧,我奉天命在此守护他,见师父遇险,便顺手扶了一把。”

宣律师听完,整个人都怔住了。他万万没想到,无畏三藏竟有如此大的福报,连那吒太子都来护法!他再想起之前无畏的种种“反常”,忽然明白了——真正的修为,从不是靠外在的规矩束缚,而是内心的慈悲与境界。无畏看似饮酒食肉,言行粗易,实则是不执着于表象,心中早已超脱了世俗的“戒律”,难怪连天神都愿护他。

第二天一早,宣律师特意去了无畏的禅房。他对着无畏深深躬身,诚恳地说:“之前是我愚钝,只看表象,未能领会法师的境界,还望法师恕罪。从今往后,该是我来依止法师,向您请教佛法才是。”

无畏笑着扶起他,语气依旧温和:“宣律师言重了,你我皆是求法之人,不过是各有修行的方式罢了。”

自那以后,西明寺里少了几分刻板的规矩,多了几分自在的慈悲。宣律师不再执着于外在的形式,反倒在无畏的影响下,多了几分从容;而无畏也依旧保持着自己的习惯,却总能在不经意间,点醒身边的人。

后来,无畏三藏在长安弘法多年,帮助无数人领悟佛法真义。而他与宣律师的故事,也渐渐流传开来,成了一段佳话。

这故事里藏着一个简单却容易被忽略的道理:我们总爱用“规矩”“表象”去评判一个人,却忘了真正可贵的,是藏在言行之下的内心。就像宣律师最初看到的,是无畏“破戒”的表象;可当他透过表象,看到的却是无畏的慈悲与境界。生活中也是如此,不要轻易被外在的标签、形式所困,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才能看到更真实、更珍贵的东西。

5、明达师

阌乡县外有座万回故寺,寺里住个怪人,没人知道他打哪儿来,只称他明达师。往来客商、赶考书生路过,总得绕进寺里问他吉凶,可明达师从不多说,只做些奇怪举动,懂不懂全看各人缘分。

那年秋里,有个叫王二的货郎,挑着两箱针头线脑要去长安看娘。他早听说明达师的名气,特意拐进寺里,搓着手问:“师父,您看我这趟去京里,俺娘身子可还硬朗?”

明达师正坐在门槛上晒草药,抬眼瞅了他片刻,起身从墙角抄起根老竹杖递过去。竹杖油亮光滑,像是用了几十年,王二愣了愣,心想这师父咋不说话?可也不敢多问,揣着竹杖谢过,挑着担子往长安赶。

走了六七天到了长安,刚拐进熟悉的胡同,就见自家门口挂着白幡。王二心里“咯噔”一下,冲进院子就哭,他娘头七刚过,是邻居帮着办的后事。夜里守灵时,他摸着那根竹杖忽然明白——竹杖直挺挺的,像根哭丧棒,明达师早把结果告诉他了,只是他当时没懂。

又过了半年,有个叫王举人的,考中了却迟迟等不到官差,心里急得上火,专程来万回故寺问前程。明达师正在喂寺里的老马,那马瘦得皮包骨,腿还瘸着一条。见了王举人,明达师把马缰绳往他手里一塞,指了指寺外的路。

王举人皱着眉:“师父,这马走都走不稳,咋骑啊?”

明达师不答,只催他上马。王举人没法,硬着头皮跨上去,刚坐稳,那老马忽然来了精神,驮着他就往南跑,跑一阵又掉转头往北,来来去去折腾了小半天,直到日头偏西才停下来。王举人累得满头汗,正想抱怨,就见远处来了两个驿卒,高喊着他的名字,说朝廷任命他为采访判官,即刻上任,要骑着驿马去各州巡查。

这时候王举人才恍然:明达师让他骑老马南北奔走,原是暗示他往后要骑着驿马四处办公,这官差竟是真的来了。

还有个做丝绸生意的张老板,家底殷实,却总怕钱财保不住,专程来问明达师自己会不会遭灾。明达师当时正在院里扫地,见他来了,放下扫帚,用手里的木杖在地上画了个小土堆,又举起木杖往土堆上猛戳,戳出个深坑。

张老板看得一头雾水:“师父,这是啥意思啊?”

明达师还是不说话,转身回了禅房。张老板心里犯嘀咕,只当是师父故弄玄虚,没放在心上,扭头就回了家。过了不到一个月,他后背忽然肿起个大疙瘩,疼得夜里睡不着觉,请了好几个大夫来看,都说得开刀放血。刀子划下去时,血流得差点没止住,张老板躺在病床上,盯着天花板忽然想起明达师画的土堆和深坑——那土堆不就是自己后背的疙瘩,深坑不就是开刀的伤口吗?师父早提醒过他要遭这场皮肉之苦,是他自己没看懂。

当时有个叫李林甫的官,做着黄门侍郎,跟着皇帝从西边回京,也特意绕到万回故寺。明达师见了他,从寺里的杂货间翻出个旧秤杆,走过去往他肩膀上一放,像是给他挑了副担子。李林甫愣了愣,刚想问问啥意思,明达师已经转身走了。没成想,回到京城没几天,朝廷就下了旨,升他做了宰相。李林甫这才明白,那秤杆是说他要挑起宰相的重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还有个湖城县令叫李雍门,家里有匹好马,毛色油亮,跑起来比风还快。有回他路过万回故寺,明达师忽然拦住他,说想借他的马用用。李雍门爱马如命,心里琢磨:这师父住寺里,要马干啥?便摆了摆手,说马是自己的代步工具,不能借。明达师没多说,只是叹了口气,让他走了。

谁知过了一天,李雍门要去城外巡查,刚翻身上马,那马忽然在院子里直立起来,前腿高高抬起。李雍门没防备,“咚”的一声从马背上摔下来,后脑勺磕在石头上,当场就没了气。旁人都说,明达师借马是想帮他挡灾,他不肯借,才遭了这祸事。

后来,明达师常坐在寺门口往北望,望一会儿就摇头,嘴里念叨:“这河川里的兵马咋这么多啊?”有时候还会长叹一声,像是看到了啥不好的光景。旁人问他咋了,他还是不答,只望着远处的山川出神。

再后来,安史之乱起,叛军从北边打过来,阌乡县也遭了兵灾,百姓流离失所。那时候人们才想起明达师当初的话,原来他早看到了日后的战乱,只是没法用言语说破,只能用那样的方式提醒众人。

有人说,明达师的举动是“预言”,可细想想,那些举动从来不是凭空出现的——王二的竹杖,是提醒他亲人离世的哀痛;王举人的老马,是暗示他日后的奔波;张老板的土堆与深坑,是预警他要遭的病痛。明达师从不说破,是因为人生的路终究要自己走,该经历的苦、该担的责,躲不过也逃不开。

可更重要的是,他的举动里藏着一份善意:提前给人提个醒,让人心里有个准备,哪怕真遇到难事,也能多几分从容。生活里哪有那么多“未卜先知”,更多的是像明达师这样的人,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温暖——可能是一句没头没尾的话,一个奇怪的举动,或是一个不经意的帮助。只要我们愿意多一份留心,多一份敬畏,就能从这些细微之处,读出生活的善意,也能更勇敢地面对往后的风风雨雨。

6、惠照僧

唐元和年间,武陵郡开元寺里有个叫惠照的僧人。他看起来总是老态龙钟,身子骨弱得像一阵风就能吹倒,可说起旁人的祸福吉凶,却从没失过准。这人性格也怪,不喜和寺里其他僧人来往,总把自己关在禅房里,连个侍童都没有,每天只自己出门,挨家挨户向街坊乞讨些吃食。

郡里有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常跟人念叨:“我打小就见惠照师在这寺里,算下来都六十年了,可他的模样,跟我小时候见的没啥两样,谁也说不清他到底多大岁数。”

后来有个叫陈广的读书人,考中孝廉后被派到武陵做官。陈广向来信佛,到任没几天,就专程去开元寺拜访僧人。他挨着禅房逛,直到走到惠照的住处,刚推门进去,就见惠照对着他又悲又喜,开口就说:“陈君,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啊?”

陈广当场愣住了——他敢肯定,自己这辈子从没见过这位僧人,怎么会“来晚”?他疑惑地问:“师父,我从没和您打过交道,您怎么说我来晚了呢?”

惠照只是摇头:“这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你若愿意,今晚来我这里,咱们好好聊聊。”陈广心里越发好奇,当即应下。

第二天傍晚,陈广如约来到惠照的禅房。刚坐下,他就急着追问缘由。惠照这才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岁月的厚重:“我本姓刘,是彭城人,宋孝文帝的玄孙。我的曾祖是鄱阳王刘休业,祖父是刘士弘,这些事在史书里都能查到。我祖上靠文采立身,曾在齐朝竟陵王手下做事……后来家道中落,我才剃度为僧,辗转到了这武陵。”

陈广听得瞪大了眼,宋孝文帝那是几百年前的人物,眼前这僧人怎么会是他的后代?

惠照像是看穿了他的疑惑,接着说:“十年前,我在长沙的一座庙里住过。有天夜里,我做了个梦,梦里有人跟我说,‘往后会有个叫陈广的人,从孝廉出身,到武陵做官,他与你有宿缘,你要等他来’。醒后我记着这话,就从长沙迁到了武陵开元寺,把梦里的话写在纸条上,收在装经书的竹箱里。”

“这十年来,我时常向街坊打听‘陈广’这个人,总没人听说。直到去年,我乞讨时遇到郡里的小吏,问起才知道你已经到任了。后来你真的来寺里,模样竟和我梦里见到的一模一样。从做梦到现在,已经过去十一年,所以我才会说你来得晚啊。”

说着,惠照红了眼眶,几滴眼泪落在衣襟上。他转身从墙角拖出一个旧竹箱,打开来,里面果然有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陈广”二字,还有几行记录梦境的小字。陈广又惊又敬,当即起身跪拜,说愿意拜惠照为师,跟着他修行。

惠照却摆手:“你先回去吧,明天再来。”陈广听话地回了官署,满心期待第二天的拜师。可等他第二天一早赶到禅房,里面早已空无一人——惠照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了,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那年,是元和十一年。

一晃几年过去,到了大和初年,陈广调任巴州掾吏,要去蜀地赴任。一天他走在蜀道上,忽然看见前面有个熟悉的身影——竟是惠照!陈广又惊又喜,快步追上去跪拜,说:“师父,我愿意辞官,跟着您云游四方,不再留恋尘世了。”

惠照看着他,点了点头,答应了。当晚,两人在路边的客栈住下,陈广还想着第二天要跟师父请教修行的事,可天还没亮,他一睁眼,身边的床位已经空了——惠照又一次不告而别。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见过惠照。有人照着史书推算,惠照说自己生于梁普通七年,那年是丙午年;到唐元和十年乙未年,已经过去了二百九十年。这么算来,惠照竟是个活了近三百年的奇人。

可惠照从未炫耀过自己的长寿,也没靠“预知”谋过半点好处,只是守着一个梦境的约定,等了一个人十一年。他两次不告而别,或许不是无情,而是想告诉陈广——修行终究要靠自己,尘世的缘分自有定数,不必执着于“相伴”的形式。

人生在世,我们总会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相遇”和“悄无声息的离别”,就像陈广遇到惠照,就像惠照两次离开。可那些相遇里藏着的善意、约定里藏着的坚守,早已在心里留下了印记。这些印记,会让我们在往后的日子里,更懂得珍惜当下的缘分,也更坦然地面对离别——因为真正的情谊,从不是靠“朝夕相伴”维系,而是靠心里的那份记挂,在岁月里慢慢沉淀,成为温暖自己的力量。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玄鉴仙族 逆战狂兵 新白蛇问仙 为奴 误惹豪门:强娶迷糊小甜妻 独醉天涯 快穿之反派大人是病娇 大佬今天要立遗嘱了吗 盗笔之主打一个陪伴 被迫嫁给前未婚夫世子之后 国民导演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修真界第一女悍匪 偷听心声后贝吉塔逆转绝望未来 纵横古今南洋豪门的大唐风云录 老婆比我先重生了 相师 战双帕弥什之渡鸦 起猛了,求生木筏怎么多了个女人 正义信条 
经典收藏移动藏经阁 最强反派系统 我是掌门 虚空极变 从小蛇开始进行异化 超越武极 崽崽今年三百岁,才不是什么三岁小奶团! 走后门的飞升,那也是飞升! 天才狂女 开局与圣女双修,觉醒九阳圣体 逼我重生是吧 风玲之声 驾个小艇去明末 修道至苦是人间 斗罗之灵珠神剑天麟 学阀之路 洪荒:我!玄门先锋!人教大将! 恒王 地球最后一名长生者 深海有鲛人 
最近更新逆命西游:我以国运护人族 炮灰女配自救:薅秃天道当充电宝 师门不要我,反手建个更强的 洪荒:封神将至,我夺舍了通天 异世战歌 大妖主 荒岛美人鱼 网游穿越成npc,开创东方剑道 天灵志之龙行天下 异界征伐:总裁不仁,我反手觉醒 我爱你生生世世新白续 雨锁天涯 西游记:AI掌控的西天取经 弑神皇 开局殓尸人,我靠氪命斩妖长生 鬼灭之刃:从苇名来斩断不死 重生后,她们竟能偷听我的心声 厨道武尊:熟练度系统 五彩珠缘之青云风云 空幻之星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富家尔尔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txt下载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最新章节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文阅读 - 好看的玄幻魔法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