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报的报道,如同给张西龙和山海屯插上了翅膀,名声迅速传开。这个原本偏居一隅的小渔村,一时间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来访者络绎不绝,打破了山海屯往日的宁静。有来自邻县、邻市甚至邻省的考察团,他们带着疑惑和期待,想亲眼看看这海陆并进的生态模式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张西龙对此一律热情接待,亲自带着他们参观冷库、育苗场、网箱养殖区、合作社养殖场和参园,毫无保留地介绍自己的经验和走过的弯路。
张老板,你们这循环利用的思路真是太妙了!用渔业下脚料做肥料,成本低效果还好!一位来自内陆县的农业局长感慨道。
西龙同志,你这灯光围网技术,能不能详细给我们讲讲?我们那儿也有类似渔场…… 沿海地区的渔业干部追着张西龙询问技术细节。
张西龙不厌其烦,耐心解答。他深知,闭门造车难成大事,只有交流互鉴,才能共同进步。他的坦诚和务实,给所有来访者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除了考察团,还有嗅到商机的商人。有想代理山海情品牌到其他城市的,有想投资参股扩大规模的,甚至还有南方来的老板,想高薪聘请张西龙去当技术顾问。
面对这些诱惑,张西龙保持了惊人的冷静。对于代理请求,他谨慎选择,宁缺毋滥,坚持品牌标准和供货质量。对于投资参股,他婉言谢绝,他希望事业的主导权能牢牢掌握在自己和乡亲们手中,避免资本过快涌入带来的异化。至于高薪聘请,他更是笑着摇头:我的根在山海屯,这里还有这么多乡亲指望着我呢,我哪儿也不去。
名声带来的不仅是机遇,也有无形的压力。 山海情这个牌子现在被更多人知道了,就意味着不能出任何质量上的纰漏。张西龙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近乎苛刻。
一次,渔业队捕获的一批鳕鱼,因为海上天气突变,返航时间稍长,虽然及时入了冷库,但部分鱼体的鲜度比标准稍差了一点点。负责分拣的队员觉得问题不大,想混入正品中。
不行!张西龙检查时发现后,态度异常坚决,全部挑出来,降级处理,或者内部消化,绝不能贴上山海情的牌子流出去!咱们的品牌,是靠一点一滴的信誉积累起来的,不能因为这点小利就毁了招牌!
这件事给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质量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外界的关注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 县里将山海屯定为生态农业综合发展示范点,在贷款、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了更多倾斜。省里的科研院所也主动联系,提出可以派专家下来,帮助解决育苗和养殖中的技术难题,比如对虾和梭子蟹人工育苗的瓶颈。
这对张西龙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他立刻与省水产研究所建立了联系,邀请专家驻点指导。在专家的帮助下,他们改进了育苗池的水质调控系统,优化了饵料配比,成功攻克了对虾幼体蚤状幼体到糠虾幼体变态过程中的高死亡率难题!
当第一批肉眼可见的、活蹦乱跳的中国对虾苗在育苗池中成功育成时,整个育苗场欢欣鼓舞!这意味着,山海屯的海水养殖业,在鱼苗之后,又增添了虾苗这一重要品类,产业链更加完整!
与此同时,梭子蟹的土池育苗试验也取得了进展。他们在海边开辟了专门的土池,模拟潮间带环境,投放抱卵的母蟹,尝试让蟹苗在更接近自然的环境中生长。
事业的稳步推进,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张西龙更加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大壮和赵小山已经能够独立带领渔业队出海作业,处理大部分日常事务。张水生等几个有文化的年轻人,则在育苗、加工、品牌推广等新领域挑起了大梁。张西龙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怕犯错,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咱们这摊子越来越大,光靠我一个人不行,得靠大家!张西龙经常对骨干们说,你们放开手脚干,有什么想法,咱们一起商量,出了问题,我来担着!
这种信任和放权,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参园里的人参,在精心管护和有机肥的滋养下,进入了第四个年头。 大部分人参已经长出了四个完整的复叶,茎秆粗壮,根系发达,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张西龙知道,接下来两年是人参生长的关键期,也是病虫害的高发期。他未雨绸缪,提前请教了药材公司的技术员,学习如何识别和防治常见的锈腐病、根瘤病等,并准备了相应的生物防治手段。
然而,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随着山海情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市场上开始出现了一些仿冒和劣质产品,也打着山海情或者类似山海水产的旗号销售,以次充好,对品牌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张西龙没有选择简单的诉讼或对抗。他一方面通过媒体和渠道商发布声明,提醒消费者认准正规的山海情商标和防伪标识;另一方面,他加快了在省内主要城市建立直销点或授权专卖店的步伐,缩短流通环节,让消费者能更方便地买到正品。同时,他更加注重产品的差异化,比如在包装上增加更详细的溯源信息,讲述山海屯和产品的故事,提升品牌的文化附加值。
光防是防不住的,关键是要让咱们的正品做得更好,让消费者愿意为这份‘真’和‘好’买单。张西龙如是说。
夏末秋初,山海屯迎来了又一个丰收的季节。海湾里网箱的鱼肥蟹壮,冷库里货品充足,山海情的产品通过日益完善的渠道,源源不断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张西龙站在自家院子里,看着远处忙碌的码头和郁郁葱葱的参园,听着屋里传来的儿子朗朗的背书声(小海洋已经开始识字了),心中充满了踏实与宁静。
名声如潮水,来时汹涌,去时亦快。他深知,唯有脚踏实地,将事业的根基扎得更深,将产品的品质做得更硬,将带富乡亲的初心守得更牢,才能在这时代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驶向更远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