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青城山下的清溪村,在经历了那场惊心动魄的蝗灾之后,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生机。田地被重新开垦,秧苗再次插下,山野间,被啃食的草木也顽强地焕发出新绿,年复一年,愈发茂盛。
秦三郎和青芜,如同村里任何一对平凡的夫妻一样,过着朴实而充实的生活。三郎依旧每日上山砍柴,他的柴火总是最干爽、最耐烧,价格也公道。青芜则继续操持家务,采药行医,她医术精湛,心地善良,无论贫富,一视同仁,被村民们尊称为“青芜娘子”。
他们的家,那间曾经漏风的土坯房,早已被翻修得坚固温暖。院子里,种满了青芜喜欢的草药和山花,一年四季,都弥漫着淡淡的药香和花香。傍晚时分,炊烟袅袅,饭香四溢,充满了寻常百姓家的温馨与幸福。
一年后,青芜生下了一对龙凤胎。儿子虎头虎脑,结实健壮,三郎为他取名“秦念驴”,女儿眉目如画,灵动可爱,额角也生着一颗与母亲相似的、小小的朱砂痣,取名“秦念芜”。这两个名字,寄托着夫妻二人对那段奇异缘分和那位沉默伙伴最深切的纪念与感恩。
孩子们在父母的疼爱和村民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念驴继承了父亲的勤劳和力气,小小年纪便能帮家里干不少活;念芜则继承了母亲的聪慧和仁心,对草药有着天生的兴趣,时常跟在母亲身边,辨识药性,学习医理。
岁月悄然流逝,在三郎和青芜的脸上刻下了痕迹,他们的鬓角染上了霜华,腰身也不再如年轻时挺拔。但彼此眼中的情意,却如同陈年的老酒,愈发醇厚深沉。他们时常携手在村边散步,看溪水长流,看青山依旧,回忆着年轻时的点点滴滴,那些惊险、那些温情,都化作了相视一笑的淡然与满足。
清溪村的村民们,始终铭记着三郎和青芜的恩情,也始终传唱着他们那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不知从何时起,村里一位略通文墨的老人,将这个故事编成了一段朗朗上口的山歌:
“青城山下清溪旁,樵夫遇蛇配成双。
老驴报恩牵红线,内丹神符驱蝗殃。
山神试炼见真心,患难与共情意长。
人间自有真情在,佳话永传青城山。”
这山歌,最初只是在清溪村传唱,后来逐渐流传到周边的村镇,最终,在整个蜀地的青城山麓,都广为传颂。每当夜幕降临,或是田间劳作歇息时,总能听到那悠扬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诉说着这段跨越种族、历经磨难、最终归于平凡相守的深情。
转眼间,几十年光阴匆匆而过。三郎和青芜都已年至耄耋,儿孙绕膝,享受着天伦之乐。
这一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也格外冷。漫天的雪花,将青城山和清溪村装点得银装素裹。
三郎和青芜并肩坐在烧得暖融融的炕上,透过糊着崭新窗纸的窗户,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他们的手,依旧紧紧地握在一起,布满老年斑的手背上,传递着彼此熟悉的温度。
青芜的头轻轻靠在三郎不再宽阔却依旧可靠的肩膀上,声音微弱,却带着满足的笑意:“夫君……这一生,能嫁给你……是我最大的幸运。若有来世……我还做你的娘子……好不好?”
三郎转过头,看着妻子那虽然布满皱纹,却依旧能看出昔日清丽轮廓的脸庞,眼中充满了无尽的温柔与爱恋。他笑了笑,那笑容一如几十年前那个憨厚的樵夫,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苍老却坚定:
“好……下辈子,我还去那崖壁上找你……咱们……还做夫妻。”
青芜满足地闭上了眼睛,嘴角带着幸福安详的微笑,握着三郎的手,缓缓垂下。
三郎感受着怀中妻子生命的流逝,没有嚎啕大哭,只是静静地抱着她,老泪纵横。良久,他也缓缓闭上了眼睛,头轻轻靠在青芜的白发上,气息渐弱。
屋外,雪落无声。屋内,相拥而坐的两位老人,仿佛只是睡着了,神态安详而宁静。
他们离去的那一刻,胸前佩戴的那对蛇形和驴形玉坠,同时散发出柔和的光芒,交相辉映,随即光芒内敛,玉坠依旧温润,仿佛守护着主人的灵魂,去往下一个轮回的约定。
他们的故事,并没有随着他们的离去而终结。那首山歌,依旧在青城山下,清溪之畔,世代传唱,如同那永不枯竭的溪流,流淌在人们的心间:
“青城山下清溪旁,樵夫遇蛇配成双。
老驴报恩牵红线,人间真情比天长。
比——天——长——!”
悠扬的歌声,穿越了时空,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诉说着永恒的真情与传奇。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