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组的最终报告,如同秋日的一场细雨,洗去了照海天空最后的一丝阴霾。报告结论明确:照海高新区财政资金管理规范,项目遴选程序严谨,未发现违规使用和利益输送问题。
个别在快速推进中存在的流程瑕疵,管委会已主动整改完毕。
这份报告,不仅是对照海工作的肯定,更像是一纸“清白证明”,让所有试图借题发挥的人哑口无言。
网络上那些匿名的攻击,在事实和时间的冲刷下,很快便销声匿迹,连一丝涟漪都未曾留下。而那家原本准备刊发质疑文章的报纸,转而用不小的篇幅,转载了某权威财经媒体关于照海“智造赋能”模式的深度调研报道,标题赫然是《照海样本:一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此消彼长之间,舆论高地已然易主。
风浪过后,海面显得格外平静而广阔。叶辰深知,这平静是暂时的,也是宝贵的。他必须抓住这个窗口期,将照海的基石打得更牢,将发展的航向定得更远。
在他的强力推动下,“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的研发工作进展迅速。由梁永康研究院、本地高校计算机学院和工信局业务骨干组成的联合课题组,拿出了初步的评估维度和指标体系。叶辰亲自参与了讨论,他强调:“这个模型,不是为了给企业排座次,更不是为了卡脖子。它的核心目的,是精准画像,帮助我们政府知道,每一家企业到底处在数字化转型的哪个阶段,它真正的痛点是什么,我们需要提供什么样‘量体裁衣’式的帮扶。”
很快,一套包含“自动化水平”、“数据采集与应用能力”、“业务流程协同度”、“组织变革准备度”等多个维度的评估框架开始在几家自愿参与的企业中试点运行。虽然粗糙,却代表了政府服务理念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重大转变。
与此同时,照海与临港的合作,也进入了蜜月期。基于之前签署的战略协议,两地共同举办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对接会”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
除了“精研传动”与“振华港机”的合作持续深化外,照海一家专注于工业大数据分析的新兴企业,也与临港一家智慧物流平台达成了数据服务协议。
更让叶辰欣慰的是,凌辰主动提出,希望借鉴照海“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的初步经验,在临港的特定区域进行试点验证。“叶市长,你们这个‘精准滴灌’的思路,确实比我们过去粗放式的补贴政策更科学,值得我们学习。”凌辰在电话里坦诚地说道。
这种从“竞争”到“竞合”再到“互学互鉴”的转变,标志着两地关系进入了更健康、更富建设性的新阶段。
时间悄然滑入2012年的最后两个月。京城的气氛日益肃穆而紧张,各种小道消息的传播达到了顶峰,但真正核心的圈子,却异乎寻常地保持着静默。
叶辰按照爷爷“静水深流”的告诫,愈发低调,几乎谢绝了一切不必要的对外交流和媒体采访,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照海的岁末年初工作部署和民生保障上。他深知,在这个敏感时刻,“不动”往往就是最好的“动”。
该来的,终于还是来了。
大会如期召开,结果尘埃落定。新的核心确立,新的领导集体亮相,一幅崭新的政治画卷在亿万人民面前展开。强调改革、创新、务实、民生,成为最强音,回荡在神州大地。
叶辰坐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视收看了相关报道。
当听到那些熟悉的关键词被反复强调,看到那些他“记忆”中熟悉的面孔出现在关键岗位时,他长长地、彻底地舒了一口气。
那是一种穿越惊涛骇浪后,终于抵达坚实彼岸的轻松与疲惫交织的感觉。
结果公布的当晚,他的手机几乎被打爆。来自家族成员、旧日同僚、乃至一些此前若即若离的“朋友”的祝贺信息络绎不绝。叶辰只是简单地浏览,选择了少数几条进行了礼节性的回复,并未表现出任何得意忘形。
最让他感到踏实的,是爷爷叶正宏打来的电话。老爷子的声音依旧平稳,但话语间的分量却前所未有:“小子,这一步,你走对了,也走稳了。叶家这次,算是过了个大坎。后面,就是看你们年轻人的了。” 没有过多的褒奖,但这简短的肯定,是对叶辰这大半年来所有努力、压力与抉择的最高认可。
大伯叶卫邦更是兴奋难抑,在电话里声音都提高了八度:“叶辰!好!太好了!家里这边你放心,新的‘桥梁’已经搭上了!几位关键人物对我们叶家在此次换届过程中的‘定力’和‘远见’都表示了赞赏!你下一步,有什么想法?”
叶辰沉吟片刻,回道:“大伯,我还是那句话,先把照海的事情做好。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明白!你放心,家里会全力支持你!”叶卫邦现在对叶辰的判断几乎是毫无保留地信任。
政治格局的巨变,很快便在具体政策上显现出来。国家层面,一系列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信号密集释放。
而照海高新区的发展模式,因其高度契合“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脱虚向实”等新理念,被作为典型案例,在某个高级别的内部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被一位新晋决策层领导点名提及,认为“其探索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一消息,通过非正式渠道传递开来,再次在东山省乃至更广的范围内引起了震动。叶辰的名字,和他主导的“照海模式”,真正进入了国家级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