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岁的暖意尚未完全驱散冬日的料峭,画室里的水仙花期已过,素心兰却抽出了新的嫩芽,绿意盎然。沈玥与陆远航的关系,在经历了除夕团圆的温馨沉淀后,进入了一段稳定而充实的平静期。这种平静并非乏味,而是如同深海,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涌动着深厚的情感与默契。
陆远航依旧忙碌,但规律性的出现成了画室固定的风景。他有时会带来一些不涉密的、关于野外生存或军事地形学的科普读物,放在沈玥触手可及的地方,美其名曰“拓展素材库”。沈玥则会在他专注于文书工作时,悄悄画下他微蹙的眉峰和紧抿的唇线,将这些充满力量感的瞬间收藏进私密的速写本。
他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地围绕着沈玥的创作展开。那幅名为《根》的作品引发的关于“结构”与“连接”的讨论,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陆远航开始尝试用他世界的逻辑去解读她感性的表达。而沈玥,也乐得接受这种独特的“艺术评论”,甚至从中汲取灵感。
这天下午,沈玥收到了一封来自邻市艺术基金会的邮件,邀请她参加一个为期两周的艺术家驻留项目,地点是一个由旧纺织厂改造而成的艺术区。邮件里附带了厂区的照片,巨大的钢铁骨架、斑驳的红色砖墙、充满岁月痕迹的废弃机器……一种粗犷而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沈玥的心瞬间被攫住了。这与她熟悉的、充满个人痕迹的画室截然不同,那是一个充满集体记忆和工业美学的、等待被重新解读的庞大空间。她几乎立刻感受到了强烈的创作冲动。
陆远航过来时,看到的便是她对着电脑屏幕,眼神发亮的样子。
“看什么这么入神?”他走到她身后,目光落在那些充满冲击力的厂房照片上。
“一个驻留项目的邀请,”沈玥指着屏幕,语气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在邻市,一个老纺织厂改造的艺术区。你看这些空间,这些痕迹……太有力量了!”
陆远航俯身,仔细看着照片,军人本能让他首先评估的是环境:“厂房结构老旧,需要注意安全隐患。空间大,冬季保温可能不好。”但随即,他的目光也被那些充满质感的细节吸引,“不过,这些机械部件的构造,确实很有……形式感。”
他用了“形式感”这个词,带着一丝生涩,却让沈玥惊喜地转过头:“你也觉得,对不对?我想去试试。”
“想去就去。”他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如同他支持她所有的艺术探索一样自然。但他紧接着问,“时间?具体地点?安全措施如何?”
沈玥将项目详情告诉他,包括为期两周的时间和大致的日程安排。
“两周……”陆远航沉吟了一下,这个时间不短,但他很快点头,“机会难得。具体时间定下来告诉我,我送你。”
他没有流露出任何不舍或担忧,只是开始在心里快速规划,如何调整自己的工作,确保能接送她,以及在她离开期间,确认画室这边的安全。
接下来的日子,沈玥开始积极准备驻留项目的申请材料和初步构思。她翻阅了大量关于工业遗产和在地创作的资料,速写本上画满了基于老厂房照片衍生的草图。她不再满足于仅仅在画布上描绘,开始思考如何与那个空间本身进行更深度的对话。
陆远航将她的投入看在眼里。他不再只是沉默的陪伴者,偶尔会在她对着草图凝思时,指着某个由钢铁桁架构成的复杂结构问:“这种受力分析,是不是类似桥梁的某些承重原理?” 或者在她苦恼于如何表现废弃机器的质感时,建议:“可以试试用不同目数的砂纸打磨废旧金属,获得不一样的肌理。”
他的建议依旧带着浓厚的“技术”色彩,却往往能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沈玥发现,他的思维方式像一把独特的刻刀,能帮她剥离表象,触及事物内在的逻辑与骨架。他们之间这种围绕创作的、跨领域的碰撞,成了感情中又一重深刻的连接。
出发前一周,沈玥的申请顺利通过。喜悦之余,离别的实感也悄然浮现。夜晚,两人在画室吃完简单的晚餐,陆远航拿出一台小巧结实、带有军品风格的便携充电宝和一把多功能工具刀,放进她收拾到一半的行李里。
“那边厂区大,充电不方便,这个耐用。工具刀应急用,但注意安全,别伤着手。”他语气平淡,像是在交代装备使用规范。
沈玥看着那两样充满他风格的东西,心里暖融融的。她知道,这是他表达牵挂的方式,将关心化作了最务实的保障。
“知道了,陆连长。”她笑着应下,将东西仔细收好。
他看着她整理行李的背影,沉默了片刻,忽然开口:“每天给我发条信息。”
沈玥动作一顿,回头看他。他站在那里,灯光在他身后勾勒出挺拔的轮廓,眼神沉静,却带着不容错辨的认真。
“好。”她郑重答应,“每天。”
没有缠绵的告别,只有简洁的约定。他支持她远行探索,而她承诺报以平安。
启程在即,短暂的分离仿佛一次微型的考验。但他们都明白,他们的感情早已扎根深厚,足以滋养彼此在各自道路上的独立生长。沈玥的这次驻留,不仅是艺术上的新探索,也是他们感情在空间距离下的又一次确认。他为她规划行程,准备行装,是启程前最坚实的锚点;而她带着他的支持与自己的勇气离开,是为了归来时,带着更丰盈的收获,与他分享一个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