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啸天编织的“营商环境”大网,如同无形的寒冰,试图将余年团队彻底冻结。然而,冰层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余年深知,破局的关键在于打破信息茧房,重新夺回话语权,并找到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一、 另辟蹊径,直击要害
面对本地主流媒体的沉默与暧昧,苏晴果断调整了策略。她不再执着于在本地的舆论泥潭中与对方缠斗,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具独立性的传播渠道。
她与国内几家以深度调查和严谨着称的财经、法治类新媒体建立了联系,提供了大量关于楚啸天如何利用资本和权力扭曲市场规则、打压创新力量的详实案例和分析。这些媒体影响力巨大,且不易被地方势力左右。很快,《资本霸凌还是规则维护?——透视东海市系列商业纠纷背后的逻辑》、《“营商环境”不应成为违规行为的保护伞》等深度文章开始在这些平台传播,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相关从业者和学者的关注与讨论。
同时,苏晴整理了一份逻辑清晰的报告,重点阐述了“真正健康的营商环境依赖于法治、公平和透明度,而非个别企业对规则的垄断和滥用”,通过可靠的内部渠道,直接递送给了关注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的国家级政策和研究机构。
这一招“釜底抽薪”,开始动摇楚啸天赖以立足的“道德”根基。
二、 扎根基层,重塑价值
面对合作断裂和资源冻结,林晓带领着中心残存的力量,做出了一个战略性转变——全面下沉,聚焦基层。
他们主动联系街道、社区,承接了大量公益性的法律咨询、普法讲座和邻里纠纷调解工作。程日星也放下了安保负责人的架子,带着几个小伙子,帮着社区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公共事务,甚至帮忙修理老旧设施。
起初,这些工作琐碎、不起眼,甚至有些“掉价”。但渐渐地,他们的真诚和专业赢得了基层群众的信任和口碑。“余律师那个中心,是真心帮我们老百姓办事的!”这样的评价开始在街坊邻里的闲聊中传播开来。
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短期内无法带来显性的资源,却在悄然无声地积累着最宝贵的资产——民心和社会公信力。这为中心构筑了一道楚啸天难以用资本和权力轻易摧毁的护城河。
三、 技术破壁,暗渡陈仓
老周的工作则更加隐秘和关键。他利用楚啸天阵营暂时将注意力集中在舆论和商业打压上的间隙,加强了对楚啸天海外资产和残余网络的监控。
“余老师,有发现!”一天深夜,老周的声音带着兴奋,“我们监测到楚啸天一个心腹,正在通过一个极其隐蔽的渠道,与一个位于东南亚的账户进行联系,似乎在尝试激活一条之前未被发现的资金通道,金额不大,但路径很可疑,像是在试探风声或者进行小规模转移。”
“盯死它!”余年立刻指示,“这可能是他试图恢复运作或者转移剩余资产的迹象。不要打草惊蛇,记录下所有关联信息和资金流向,这可能是我们撬动僵局的新支点。”
同时,老周也利用其技术优势,开始为一些在楚啸天打压下敢怒不敢言的小微企业、初创公司,提供免费的数据安全咨询和风险预警,帮助他们抵御可能来自楚啸天阵营的商业间谍或网络攻击。这种“技术援手”,在无形中为余年团队赢得了另一个隐秘战场的盟友。
四、 分化瓦解,寻找裂痕
余年亲自出马,秘密约见了几位与楚啸天有过合作,但对其霸道作风心存不满,或在其体系中并非核心圈层的企业家。他没有要求对方立刻站出来对抗楚啸天,而是以“探讨东海未来商业环境健康发展”为由,进行坦诚交流。
“楚啸天代表的,是过去那种依靠垄断和权力寻租的旧模式。这种模式或许能一时得利,但绝不可能长久,更会毁掉整个生态。”余年冷静地分析,“东海需要的是公平的竞争环境,是法治的保障,是每一个守法企业都能凭本事发展的空间。我相信,这也是诸位所期望的。”
这些谈话,如同播撒下的种子,或许不会立刻发芽,但已经在某些人心中埋下了对楚啸天路径的怀疑,为未来可能的分化瓦解创造了条件。
楚啸天的寒冰战术确实给余年团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中心依旧举步维艰,团队成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们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以更加灵活、更接地气、更具韧性的方式,在冰层之下奋力破冰。
舆论的高地正在被重新争夺,基层的根基在悄然巩固,技术的触角探寻着对方的弱点,潜在的盟友在谨慎接触。僵局依然存在,但冰面之下,裂痕已然悄悄蔓延。只待时机成熟,那积蓄已久的力量,便会破冰而出,给予对手致命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