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月大明

大明雪月

首页 >> 雪月大明 >> 雪月大明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大唐双龙传 调教太平洋 大宋的智慧 汉阙 贞观憨婿 北朝求生实录 红色帝国1924 大明第一狂士 唐人的餐桌 民国军阀:从十里洋场千王开始 
雪月大明 大明雪月 - 雪月大明全文阅读 - 雪月大明txt下载 - 雪月大明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79章 巡境验政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第二百七十九章 巡境验政

长安的秋风吹起时,赵正带着赵江月,坐着辆朴素的马车,开始了新政的 “巡境验政”。马车没有挂任何仪仗,只在车辕上系了块小小的 “民生牌”—— 那是赵正特意让工匠做的,上面刻着 “察民生、验新政” 六个字,他说 “巡境不是为了摆架子,是为了看百姓的真实日子”。

巡境的第一站是灵州。马车刚到朱雀街,就看见张阿婆的 “汉藏回粥铺” 前挤满了人。张阿婆穿着件藏青色的布衫,正站在粥铺前,给顾客盛粥。“阿婆,您这粥铺比去年热闹多了!” 赵正走进粥铺,笑着说道。

张阿婆回头一看,是摄政王,赶紧放下手里的木勺,躬身行礼:“摄政王,您可算来了!俺们粥铺如今雇了十个伙计,每月能赚五两银,还在西域开了‘分铺’—— 阿古拉的商队帮俺把粥运到西域,西域的人都爱喝!” 她还从柜台后拿出个布包,里面是小石头写的信:“小石头在长安国子监学得好,上个月还考了个‘优等’,他说要好好读书,回来帮俺把粥铺开到长安去!”

赵江月拿出随身携带的《民生册》,把张阿婆的话都记在本子上,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阿婆,您这粥铺是流民安居的好例子,俺要把您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州县的流民聚居地。”

离开粥铺,赵正和赵江月又去了蒙学。蒙学的后院里,孩子们正在收割自己种的庄稼,李小宝和论小远正拿着小镰刀,小心翼翼地割着粟米,马合木提则在一旁,帮他们把割好的粟米装进布包。“摄政王,您看,这是孩子们种的粟米,收了两斗多!” 周儒先生拿着个布包,里面是金黄的粟粒,“俺们还开了‘农技课’,请王老铁教孩子们用农具,论布教孩子们种青稞,如今孩子们不仅会读书,还会种地、认农具,往后都是能帮百姓的好娃。”

赵正接过布包,指尖捻起一粒粟米,颗粒饱满得能映出光:“周先生,这蒙学办得好!‘耕读传家’从来不是空话,孩子们懂了种地的苦,才更知读书要为百姓做事。” 他转头对赵江月道,“江月,把蒙学‘农技课’的法子记下来,往后全国的蒙学都要学,让娃们从小就知民生、懂实务。”

离开蒙学时,孩子们正围着赵江月,把自己种的青稞、粟米往他手里塞。论小远递来一把青稞穗:“摄政王叔叔,世子哥哥,这是俺种的青稞,熬粥可香了!” 李小宝则捧着个布包,里面是他用新学的算术算的 “收成账”:“世子哥哥,俺的田垄收了两斗粟米,按市价能换五百文钱,够给阿婆买块新布了!”

赵江月把孩子们的礼物小心收好,《民生册》上又添了一行:“灵州蒙学设‘农技课’,孩童耕读结合,获粮两斗余,民心向学,实务根基初成。”

第二站是陇西,苏琬琬早已在灌渠边等候。此时的灌渠水流顺畅,渠边的万亩农田里,粟苗绿油油的,比去年长高了近半尺。张福全正带着农户们清理渠里的杂草,小论布则在渠坝上检查石缝,手里拿着个小锤子,发现松动的石头就赶紧补上。

“摄政王,您看这渠!” 张福全老远就挥着手跑过来,手里捧着一卷粮产册,“今年陇西没闹旱,全靠这渠!俺家三亩地,收了六石粟米,比去年多收两石,小论布部落的青稞也收了不少,如今陇西的农户都在说‘苏大人的渠,是救命渠’!”

小论布也凑过来,手里拿着块木牌,上面刻着吐蕃文的 “渠规”:“摄政王,俺们按苏大人说的,每月初一巡渠,汉族弟兄清杂草,俺们补石缝,这渠半年没出过毛病。部落里的娃还把‘渠规’背下来了,说要护着这渠,让子子孙孙都能种上粮。”

赵正沿着渠边走,指尖划过渠壁的夯土 —— 结实得能抵住雨水冲刷。他忽然蹲下身,掬起一捧渠水,清凉的水流过指缝,带着泥土的清香:“苏琬琬,你这渠修得扎实!新政要的不是‘面子工程’,是这样能管十年、二十年的‘民心工程’。”

苏琬琬躬身道:“都是农户们齐心,张老丈懂水利,小论布带部落出力,还有王师傅送来的短柄犁,缺了谁都成不了。如今陇西的农户,还自发在渠边种了柳树,说等树长大了,能护渠,还能给过路人遮凉。”

赵江月走到一棵刚栽的小柳树旁,树干上系着块红绸,绸子上写着 “汉藏共护” 四个字 —— 是小论布的族妹卓玛系的。他摸了摸树干,对赵正道:“父亲,您看,百姓们早已把这渠当成自己的东西,新政能扎根,靠的就是这份‘归心’。”

第三站江南,王修在苏州府衙前的空地上设了 “税改成果展”。展台上摆着三样东西:一本泛黄的旧税册、一本新的 “一条鞭法” 税册,还有一袋金黄的粟米。王修拿起旧税册,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条目:“摄政王,从前江南税目繁杂,农户缴一次税要跑三四个地方,还常被粮商盘剥;如今按‘一条鞭法’,缴银缴粮随农户选,还能在商队代收,省心又省事。”

他又拿起新税册,上面记着苏州府的税银明细:“今年苏州税银比去年多收五千两,可农户们的余粮也多了三成 —— 您看这袋粟米,是张老汉家的,他家三亩水田,用王师傅改的水田犁,收了六石粟米,缴税后还剩四石,比去年多留了一石半。”

说话间,张老汉扛着个粮袋走来,里面是刚碾好的新米:“摄政王,您尝尝俺家的新米!这都是托新政的福,有好犁、好税改,俺们农户才能有这么好的收成。俺还把新米送给了邻村的吐蕃农户,他们说中原的米比青稞软,往后要跟俺学种水田!”

赵正接过张老汉递来的米,放在鼻尖闻了闻,米香清新得能驱散梅雨的湿气:“张老汉,这米好!江南水土好,再配上好犁、好政策,往后定能成‘天下粮仓’。” 他对赵江月道,“把水田犁的图纸发往湖广、江西,让更多农户用上好农具,税改也要跟着农具推广走,让新政的好处能连成片。”

最后一站是敦煌,慕容芷和赤德在商路驿站等候。此时的敦煌商路,比往日更热闹 —— 回纥商队载着毛毯往中原去,中原商队装着丝绸往西域走,吐蕃商队则运着青稞、雪莲花,在驿站里与各族商队交换货物。驿站的医点前,柳萱派来的医女正给一个回纥伙计换药;粮铺里,义仓调的粟米堆得像小山,商队伙计们正忙着装粮。

“摄政王,您看这商路!” 慕容芷指着往来的商队,“自推行‘商队联保’,半年没出过一次盗匪。赤德还在驿站设了‘商路账本’,商队路过都能记供需,如今敦煌的毛毯、丝绸、青稞,在中原和西域都成了紧俏货。”

赤德递上一本联保册,上面记着商队的编组、巡路士兵的姓名,还有每次的通行记录:“摄政王,俺在长安国子监学的‘联保制’,如今在敦煌落地了!十支商队一组,每组配两个辅营兵,遇到情况就放烽燧,附近的兵半个时辰就能到。阿古拉的商队还说,要把敦煌的商路往草原延伸,让更多部族能互通货物。”

阿古拉正好带着商队路过驿站,见了赵正,立刻翻身下马,手里拿着个布包:“摄政王,这是俺们商队从西域运的雪莲,送给您!如今敦煌商路好走,俺们商队每月来一次,运的毛毯、丝绸都能卖光,可汗还让俺多带些西域的染料,跟中原织坊换丝绸,往后俺们回纥的织毯,也要绣中原的牡丹!”

赵正接过雪莲,花瓣上还沾着西域的晨露:“阿古拉,这商路是各族互通的‘活路’,你们做得好!往后朝廷会在驿站旁设‘互市坊’,让商队能更方便地交换货物,不用再跑远路。”

巡境的最后一天,赵正和赵江月坐在敦煌的鸣沙山上,望着远处的商队渐渐消失在风沙里。赵江月手里的《民生册》已记满了,上面有灵州的粥铺、陇西的灌渠、江南的税改、敦煌的商路,还有无数百姓的名字和他们的收成账。

“父亲,这趟巡境下来,儿臣才算真懂了‘新政’二字。” 赵江月轻声道,“不是文书上的条条框框,是张阿婆粥铺的热粥,是张福全手里的粮产册,是张老汉家的新米,是阿古拉商队的雪莲 —— 是百姓手里的‘实在’,才撑得起这天下的‘安稳’。”

赵正望着天边的晚霞,风沙吹起他的衣袍,却吹不散眼底的暖意:“江月,你记住,威震天下从不是靠甲胄刀剑,是靠百姓田里的粮够吃,是靠商路的货能通,是靠各族人能凑在一起过日子。这趟巡境,咱们验的不是新政,是民心—— 民心归了,天下自然就稳了。”

下山时,赵江月的《民生册》里,又添了最后一行:“巡境四地,流民安居、水利通畅、税改便民、商路繁荣,各族同心,新政落地,民心归拢,天下安澜之基已成。”

(第二百七十九章 完)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玄鉴仙族 娱乐人生从三十而已开始 为奴 神秘老公,太危险 四合院之车门已焊死 重返天堂[希伯来神话] 误惹豪门:强娶迷糊小甜妻 独醉天涯 穿越后,太子妃靠种田轰动全京城 大佬今天要立遗嘱了吗 漫游五界 封总,太太想跟你离婚很久了 盗笔之主打一个陪伴 被迫嫁给前未婚夫世子之后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偷听心声后贝吉塔逆转绝望未来 老婆比我先重生了 亿万盛宠只为你 相师 起猛了,求生木筏怎么多了个女人 
经典收藏我在大唐有块田 穿到荒年,我靠两文钱起家 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从我是特种兵开始一键回收 唐枭 游龙戏唐 皇叔威武:霸宠小娇妃 我与那位尚书大人 大明:朕杀敌成神 钢铁界 开局:大唐万里一孤城 冒牌皇叔 开局撕婚书,我成就最强镇国公! 穿越三国:吕布成为我岳父 玄宇宙 大汉咸鱼王:刘禅的全球征服日记 刀镇寰宇 大唐岭南王 穿越三国,从七擒孟获开始 乱世军阀:帝国创造者 
最近更新大楚风云传 穿越成朱棣,反对分封直言要造反 汉末许褚:开局坐断东南 这些列强,欺朕太甚 长安新火 一品悍臣 三国之青龙镇世 一人修真传 沈少卿探案 奇葩皇帝合集 大明铁骨:系统在手,逆势铸神州 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 踏平五代,我建最强帝国 综武:我的弟子不知低调为何物 黄粱一梦:从春秋开始穿越 大唐,开局向李二退婚 小河村李二狗 柴周神医:开局被退婚 黄天霸全传 历史脱口秀:从三皇五帝到溥仪 
雪月大明 大明雪月 - 雪月大明txt下载 - 雪月大明最新章节 - 雪月大明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