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风接过密报,仔细看完,脸上看不出喜怒。他放下报告,对韩冲和老拐说:“看来,有人坐不住了,想把水搅浑。”
韩冲怒道:“城主!让末将去把那些混进来的虫子都揪出来!”
凌风摆摆手:“揪,是要揪的。但不能大动干戈,打草惊蛇。拐叔,暗影继续暗中调查,将已发现的钉子监控起来,顺藤摸瓜,看看还能牵出多少人。特别是与南京、乃至倭国、西洋有牵连的,要查个水落石出。但要外松内紧,不要引起普通民众和军士的恐慌。”
他又对韩冲说:“韩冲,你从‘砺锋’军中挑选一批绝对忠诚、心思缜密的基层军官,组成‘军纪纠察队’,明面上是整肃军纪,规范操典,暗地里协助暗影,留意军中是否有异常动向,特别是官兵关系、新旧人员融合方面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对于敢于闹事、煽动对立者,无论出身,严惩不贷!”
“末将明白!”韩冲领命。
“另外,”凌风沉吟道,“光是堵还不够,还要疏。文泰先生。”
“属下在。”刘文泰应道。
“以都督府名义发布告示。一,再次明确黑石城各项法令军规,申明无论新老人员,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一视同仁。二,设立‘陈情箱’,允许军民匿名投书,建言献策或举报不法,查实有赏。三,提高工匠,特别是掌握关键技术工匠的待遇和地位,允许其子弟优先入学堂,表现优异者,可授予相应官职。四,定期组织各营、各坊进行比武、竞技能大会,优胜者重奖,促进融合,激发荣誉感。”
“是!属下即刻去办。”刘文泰记录下来。
“还有,通知陈大疤,水师近期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海上缉私’演练,范围可以广一些,靠近江浙沿海晃晃。让南京那边看看,我们的刀,还利得很。”凌风淡淡补充道。
一系列组合拳打出,既有雷霆手段清除内奸,又有怀柔政策凝聚人心,还不忘展示肌肉进行威慑。
几天后,黑石城内部进行了一次不引人注目的清洗,几名被确认的细作和破坏分子被秘密处决,几个有离心倾向的小头目被调离关键岗位。同时,技术比武大会召开,优胜者获得了令人艳羡的奖赏和荣誉;军纪纠察队公正处理了几起纠纷,树立了威信;陈情箱也收到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和举报。一股暗流被悄然压下,内部的凝聚力反而因这次风波得到了加强。
而陈大疤的水师舰队在江浙外海的大张旗鼓“演练”,也果然起到了效果。南京方面得知消息后,李沾、刘孔昭等人的气焰顿时收敛了不少,暂时不敢再有大的动作。
凌风站在镇海楼上,看着逐渐恢复平静却更显井然有序的黑石城,目光深邃。外部威胁从未消失,内部矛盾也将长期存在。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局势中,始终保持这艘巨舰的正确航向,是他必须时刻面对的考验。南洋的贸易争夺,才刚刚开始;而大明的天下,真正的巨变,或许还在后头。
第478章 裂土之议与乘风破浪
天气逐渐转凉,北方的战事进入了短暂的相持阶段。山海关前线,吴三桂得到了黑石城持续输送的火器援助和战术指导,顶住了清军一轮又一轮的猛攻。多尔衮因后方受到黑石城小股部队的持续骚扰袭掠,后勤不靖,始终无法全力攻关,战局陷入胶着。
然而,天下的重心,似乎正悄然南移。南京小朝廷关于“立君”的争吵愈发激烈,福王、潞王两派势同水火,史可法等有识之士虽竭力斡旋,却难挽颓势。各地镇将拥兵自重,观望不前。整个大明帝国的中枢,呈现出一片令人窒息的混乱和颓靡。
就在这一片混沌中,黑石城都督府议事厅内,一场将影响深远的重要会议正在举行。与会者除了凌风的核心班底,还多了几位面孔——一位是原南京兵部职方司郎中,因不满马士英专权而弃官来投的文人,名叫黄端伯;另一位是曾在福建沿海组织乡勇抗倭,颇有声望的地方耆老,人称陈老爷子;还有一位,则是常年往来东西洋,见识广博的大海商,番号沈廷扬。
议题,直指核心:在黑石城实力日益壮大,而明廷中枢近乎瘫痪的当下,未来路在何方?
陈大疤率先嚷嚷道:“要俺说,还等什么?城主您直接登基称帝算了!咱们兵强马壮,席卷天下也不是难事!”
韩冲相对沉稳,但语气也带着急切:“如今北有强虏,西有流寇,南京诸公只知党争,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城主,若再奉南京正朔,恐被其拖累。不如……效仿太祖高皇帝,先定鼎东南,再图北伐!”
刘文泰则顾虑较多:“称帝之事,关乎天命人心,不可不慎。眼下我黑石城虽强,然根基主要在海外与沿海,中原民心向背未知。若贸然称尊,恐成众矢之的。是否……可先请城主进王爵,如‘监国’之类,总揽军政,待天下有变,再行大事?”
新投的黄端伯沉吟道:“刘总管所言不无道理。然,‘监国’需朝廷诏命,如今南京乌烟瘴气,岂会下此诏书?即便下了,亦是羁縻之策。依卑职浅见,不若效仿唐之藩镇,宋之节度,表面对南京保持臣属之名,实则行独立之实。广积粮,缓称王,深根固本,以待天时。”
老成持重的陈老爷子咳嗽一声,道:“黄先生之论,老朽以为上策。名分大事,关乎正统。骤然称帝,恐失天下士民之望。然,黑石城治下,政令清明,百姓安乐,实乃乱世桃源。何不先行‘划界而治’?将实际控制之沿海州县、岛屿,明确疆界,自成一体,设官立制,发展工商,训练甲兵。对外,可称‘代天子守土安民’;对内,则行‘王化’,如此,进可攻,退可守。”
大海商沈廷扬从实务角度补充:“陈老高见。划界自治,名正言顺,便于与各方打交道。尤其是与西夷、倭国通商,若以地方政权名义,反比流亡朝廷更受重视。且可自行发行钱币,制定税则,利益巨大。”
众人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凌风始终静静聆听,未置可否。直到众人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他才缓缓开口。
“称帝,时机未到。如今登基,不过是又一个割据政权,徒惹纷争,且立刻与天下为敌。”他首先否定了最激进的意见。
“奉南京正朔,亦是虚名,反受掣肘。我黑石城行事,何须看他人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