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稻浪在夏日的微风中轻轻摇曳,京郊皇庄的试验田里,刚刚结束的收割让空气中都弥漫着新稻的清香。
朱元璋站在田埂上,望着堆积如山的稻谷,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睛里闪烁着难以掩饰的喜悦。他伸手抓起一把金灿灿的谷粒,任由它们从指缝间缓缓滑落,发出沙沙的声响。
大孙,你过来。朱元璋朝正在清洗收割机的朱高炽招了招手,语气中带着少有的温和。
朱高炽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小跑着来到祖父身边。他那圆滚滚的脸上沾着些许油污,却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皇爷爷,您看这收成...朱高炽正要汇报,却被朱元璋抬手打断了。
咱看见了,全都看见了。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目光依然停留在那些饱满的谷粒上,咱还记得小时候,家里要是能有这样一捧粮食,你太爷爷太奶奶不知道要多高兴。那时候啊,一亩地能收上个三五斗斤,就算是老天爷赏饭吃了。
他的声音渐渐低沉,仿佛陷入了遥远的回忆:那年咱老家闹灾荒,田里颗粒无收。你太爷爷太奶奶都被生生饿死了,还有咱大哥,把仅有的口粮都留给咱,自己舍不得吃…你太爷爷太奶奶下葬的时候不要说墓地,连块棺材板都没有,还是刘财主好心,施舍给咱家一块土地,不然你太爷爷太奶奶…
朱高炽静静地听着,他能感受到祖父话语中沉甸甸的分量。作为太孙,他读过不少史书,知道饥荒意味着什么,但祖父亲身经历的那些苦难,却是书本永远无法传达的。
现在好了。朱元璋转过身,用力拍了拍孙子的肩膀,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有了这样的收成,天下的百姓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等将来你就能顺顺当当地做个太平天子,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朱高炽虽然也为今天的丰收感到高兴,但他还是保持着清醒:皇爷爷,您先别急着高兴。这些亩产一千三百斤的田地,都是施用了化肥的试验田。孙儿刚才问过管事了,若是只用新种子不用化肥,亩产能有八百斤就不错了。
八百斤也不少了!朱元璋不以为然地说,但随即又皱起眉头抱怨道:不过话说回来,东大也真是小气,就送了十万吨化肥,够谁使的...这要是能多给些,让全天下的田地都用上,那该多好。
朱高炽听得一脸无奈:皇爷爷,十万吨已经不少了。您想啊,光是试验田就用去了不少,剩下的还要分给各地的官田示范。再说,咱们自己的化肥厂下今年就能投产,等明年开春,就能用上自己产的化肥了。到时候,想用多少就用多少,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了。
这还差不多。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随即又想起什么,对了,这铁牛(指收割机)确实好用,要是能多造些,让各地的百姓都能用上...
就是这事...朱高炽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怨念,皇爷爷,农业机械的普及还需要时间。现在最麻烦的是,父王这次北征,把军中所有会开拖拉机、会修理机械的熟手都带走了。现在整个应天府,连十个合格的机械操作手都凑不齐。
他说着说着,情绪渐渐激动起来:这些技术兵种,都是孙儿和姑父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等父王凯旋归来,这些人可不能再上战场了。他们都是大明工业化的种子,是咱们最宝贵的财富。让这些精通机械的人才去冲锋陷阵,简直是暴殄天物!
朱元璋看着孙子一脸痛心疾首的模样,不禁觉得好笑:行了行了,知道你心疼那些技术兵。等你爹回来,咱跟他说说。
他望向北方,语气中带着几分牵挂:说起来,也不知道你爹那边仗打得怎么样了。这都出去快一个月了,连个准信都没有。漠北地广人稀,找不着人是常事,可别出了什么意外...
朱高炽连忙宽慰道:皇爷爷放心,父王用兵如神,又有新式武器助阵,定能旗开得胜。孙儿只是担心...担心那些技术兵种的不要折损太多。
朱元璋最后望了一眼北方天际的晚霞,轻轻叹了口气:但愿一切都顺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