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瑶的“望归”系列,本是她排遣个人思念的私密创作,从未想过公之于众。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却让这些承载着深沉情感的画作,意外地暴露在了公众视野之下,并掀起了一场始料未及的风波。
事情的起因,源于基地内部组织的一次小型文化交流活动。为了丰富科研人员的业余生活,舒缓长期封闭环境带来的压力,“盘古”基地管委会鼓励有特长的员工展示自己的才艺。一位与苏瑶相熟、同样喜爱绘画的女同事,在一次拜访苏瑶宿舍时,无意中看到了几幅散落在书桌上的“望归”系列画作。她被画中那种含蓄而强烈的情感、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意境深深打动。
“苏瑶,这些画太棒了!充满了感情和力量!”同事由衷地赞叹,“只是自己收藏太可惜了。基地马上要办一个小型内部艺术展,完全是自愿匿名参展,只为交流,不评奖不排名。你把这几幅拿去参展吧?让大家也感受一下这种艺术的美。”
苏瑶起初是坚决拒绝的。这些画太私人了,几乎是她内心世界的剖白。但在同事的再三劝说下,想到是内部匿名展览,或许能让自己的情感以另一种方式被理解,她最终犹豫着,挑选了其中意境相对不那么个人化的三幅——《远山的呼唤》、《蒲公英的旅程》和《归鸟的轨迹》,隐去了系列名称和任何个人标识,交给了组委会。她特意叮嘱,不要署名,只标注为“科研人员匿名作品”。
基地的内部艺术展原本只是一场自娱自乐的活动,展出的作品包括书法、摄影、手工制品等,观者仅限于基地内部人员及其少数经过严格审查的家属。最初几天,一切如常,苏瑶的画作因为其高水准和独特气质,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欣赏,获得了一些好评。
然而,麻烦不期而至。一位前来探望儿子、本身在地方文联担任闲职的老先生,在观展时,对这三幅匿名画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戴着老花镜,反复揣摩,眉头越皱越紧。
几天后,一封措辞严厉、分析“入木三分”的匿名举报信,出现在了基地管委会和上级监察部门的案头。信中,这位老先生以“一个老党员的艺术敏感和政治觉悟”为依据,对三幅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远山的呼唤》——画面阴沉,远山象征着不可逾越的障碍,孤独的背影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疏离,是对当前大好形势的隐晦否定!
《蒲公英的旅程》——蒲公英种子四处飘散,居无定所,这是在影射人才流失吗?还是在暗示某种不稳定的状态?其心可诛!
《归鸟的轨迹》——归鸟轨迹凌乱,晚霞色彩虽绚却透着一丝凄美,这哪里是归家?分明是在表达一种迷茫和无家可归的悲凉情绪!
综上所述,这三幅画作,看似风花雪月,实则包藏祸心,用晦涩的象征主义手法,散布消极、负面情绪,影射政治,其作者身份神秘,动机值得高度怀疑!建议组织严肃查处!”
这顶“影射政治”的大帽子扣下来,性质瞬间就变了。尤其是在“盘古”基地这样高度敏感的单位,任何与“政治问题”沾边的事情,都会被放大检视。
管委会的压力骤增。他们立刻撤下了三幅画作,并开始内部排查作者身份。虽然展览是匿名的,但提交作品有记录,很快便查到了苏瑶头上。
消息传到顾承翊和苏瑶这里时,两人都愣住了。他们万万没想到,纯粹个人情感的表达,竟然会引来如此荒谬而严重的指控。
“简直是无稽之谈!”顾承翊罕见地动了怒,他深知这些画作对苏瑶的意义,更无法忍受她因此受到委屈和调查,“我这就去找钱老和周组长说明情况!”
苏瑶拉住了他,她的脸色有些苍白,但眼神却异常冷静:“承翊,别冲动。现在去找领导,反而显得我们心虚。画是我画的,内容也确实是表达思念和期盼,只是思念的对象无法明言。我相信组织会查明真相。”
她顿了顿,嘴角泛起一丝苦涩:“只是没想到,我最私密的情感,会被如此曲解。”
事情很快汇报到了专项工作组组长周振华那里。周振华在仔细听取了基地管委会的汇报,并亲自看了那三幅画的高清照片后,眉头紧锁,随即又缓缓舒展开。
他召见了基地管委会负责人和安保部门的同志。
“乱弹琴!”周振华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这几幅画,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难得的艺术作品。哪里来的什么影射政治?我看是某些人习惯了上纲上线,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作者的背景,组织上是完全清楚的,她的忠诚和贡献,毋庸置疑!”
他直接做出了指示:“第一,立刻停止对苏瑶同志的一切内部调查,恢复其名誉。第二,那封匿名信,存档备查,但不予采信,更不允许扩散。第三,加强对基地内部文化交流活动的引导和管理,既要鼓励百花齐放,也要避免类似不必要的误解和干扰。第四,做好那位老先生和他儿子的思想工作,注意方式方法,但必须明确指出其错误所在。”
周振华的明确态度,如同一柄快刀,瞬间斩断了这起荒唐风波蔓延的可能。基地管委会迅速落实指示,内部调查被撤销,苏瑶得到了官方的澄清和安抚。那位老先生也被基地相关部门负责人约谈,委婉而坚定地批评了他捕风捉影、胡乱联系的行为。
风波虽然很快平息,但它却在苏瑶和顾承翊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提醒他们,即使身处最安全的堡垒,外界的纷扰和误解也可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渗透进来。个人的情感,在特殊的背景下,也可能变得无比敏感。
苏瑶默默地将所有的“望归”画作重新收起,锁进了箱子的最底层。她不再作画,至少,不再画那些可能引人联想的主题。那份无处安放的思念,被她更深地埋藏在了心底。
画展风波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涟漪后又迅速恢复了平静,但潭底,却留下了一抹难以消散的阴影。它让苏瑶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作为顾承翊的伴侣,作为“燧人氏”项目的一员,她的言行举止,甚至她的艺术作品,都不再完全属于她自己。这份觉悟,带着一丝无奈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