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太行山区,层林尽染,秋风卷着落叶在山间呼啸。独立团二营的战士们正隐蔽在马家坡的山林中,目光紧紧盯着不远处山坳里的日军碉堡。这座碉堡是日军扼守通往根据地核心区域的咽喉要道,墙体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高达五米,设有三个射击口,配备了两挺重机枪和三挺轻机枪,日军一个加强班驻守在此,凭借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多次阻挡了八路军的进攻。
“营长,这碉堡太硬了,之前咱们用掷弹筒榴弹打了好几次,都没能炸开一个缺口,战士们冲锋了两次,都被日军的机枪火力压了回来,牺牲了好几个同志。”通讯员低声向二营营长刘海汇报,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
刘海眉头紧锁,看着远处的碉堡,心中十分焦急。这座碉堡不除,根据地的交通线就无法畅通,前线的物资补给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别急,总部给咱们送来了新家伙——陈工程师研发的燃烧弹,专门用来对付这种碉堡,今天就让小鬼子尝尝厉害!”刘海拍了拍身边的弹药箱,里面整齐地摆放着10枚崭新的燃烧弹。
这次行动,二营专门挑选了10名投掷技术精湛的战士,组成了攻坚小组,由排长赵虎带领。刘海召集攻坚小组的战士们,详细讲解了燃烧弹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这燃烧弹的保险销拔掉后,一定要在手里握三秒再扔,确保引信处于待发状态;投掷时要瞄准碉堡的射击口或者墙体薄弱部位,让燃烧弹炸开后,火焰能进入碉堡内部;记住,燃烧弹燃烧时温度极高,而且产生的烟雾有毒,一定要保持安全距离。”
赵虎和战士们认真听着,纷纷点头表示明白。他们拿起燃烧弹,仔细掂量着,感受着这枚寄托着希望的攻坚利器。“营长放心,我们一定把燃烧弹准确投进碉堡,让小鬼子尝尝被火烧的滋味!”赵虎坚定地说道。
当天下午三点,进攻开始了。刘海一声令下,二营的机枪手们立刻架起轻重机枪,朝着碉堡的射击口发起了猛烈射击,子弹像雨点一样落在碉堡的墙壁上,溅起一串串火星,压制住日军的火力,为攻坚小组创造进攻机会。
“攻坚小组,上!”赵虎大喊一声,带领9名战士,趁着机枪火力的掩护,像猛虎一样从山林中冲出,朝着碉堡的方向快速推进。他们利用地形掩护,弯腰弓步,快速穿梭在岩石和灌木丛之间,很快就逼近到距离碉堡50米的位置。
“小鬼子,尝尝爷爷的厉害!”一名战士率先拔出燃烧弹的保险销,在手中握了三秒,用力朝着碉堡左侧的射击口扔去。燃烧弹在空中划过一道精准的弧线,“砰”的一声,准确地击中了射击口的边缘,弹体炸开,白色的火焰瞬间窜起,燃烧剂通过射击口的缝隙,喷进了碉堡内部。
“着火了!着火了!”碉堡内传来了日军惊慌失措的叫喊声,夹杂着咳嗽声和惨叫声。燃烧弹的火焰在碉堡内部迅速蔓延,高温让碉堡内的温度急剧升高,木质的桌椅和弹药箱很快就被点燃,浓烟滚滚,从射击口和通风口喷涌而出。
“继续投!不要给小鬼子喘息的机会!”赵虎大喊道。战士们纷纷拿出燃烧弹,按照训练时的动作,依次朝着碉堡的射击口和墙体投掷。一枚枚燃烧弹炸开,白色的火焰像一条条火龙,吞噬着碉堡的表面,燃烧产生的浓烟形成了一道厚厚的烟墙,遮挡了日军的视线。
碉堡内的日军彻底乱了阵脚。高温和浓烟让他们无法呼吸,脸上和身上被火焰灼伤,疼痛难忍。之前还在疯狂扫射的重机枪和轻机枪,很快就停了下来。一名日军士兵试图从碉堡的后门冲出来,刚一露头,就被二营的狙击手一枪击中,倒在了地上。
“冲啊!”刘海看到时机成熟,立刻下令总攻。二营的战士们在轻重机枪的掩护下,发起了冲锋,朝着碉堡的方向猛冲过去。此时,碉堡内的火焰还在燃烧,浓烟依旧弥漫,日军已经失去了抵抗能力,只能在碉堡内发出绝望的哀嚎。
赵虎带领攻坚小组率先冲到碉堡门口,朝着里面大喊:“里面的日军听着,放下武器,出来投降!否则,烧死你们!”
碉堡内的日军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抵挡不住高温和浓烟的折磨,一名日军军官举着白旗,带着剩下的五名士兵,狼狈地从碉堡里走了出来,他们的脸上、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烧伤,衣衫褴褛,狼狈不堪。
“缴枪不杀!”战士们立刻上前,将日军士兵的武器收缴,戴上手铐,押到了后方。赵虎带领几名战士进入碉堡内部,里面一片狼藉,到处都是烧焦的痕迹,木质的桌椅和弹药箱已经化为灰烬,地面上躺着几具被烧死的日军尸体,散发着刺鼻的焦糊味。
“营长,碉堡攻克了!共歼灭日军8人,俘虏5人,缴获重机枪2挺、轻机枪3挺、步枪10支、子弹5000发!”通讯员兴奋地向刘海汇报,脸上洋溢着胜利的笑容。
刘海走进碉堡,看着里面的景象,心中十分欣慰:“太好了!这燃烧弹真是太管用了,不到20分钟就攻克了这座之前久攻不下的碉堡,而且咱们没有一人伤亡!”
这次战斗的胜利,很快就传遍了整个独立团。前线的战士们都对燃烧弹的攻坚效果赞不绝口,纷纷请求总部补充更多的燃烧弹。三营在随后攻打日军另一处据点时,也使用了燃烧弹,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仅用15分钟就攻克了据点,歼灭日军12人,俘虏8人,自身无一伤亡。
“这燃烧弹真是攻坚利器!之前攻打这种据点,咱们至少要付出几倍的伤亡才能拿下,现在有了燃烧弹,轻松就能搞定!”三营营长赵刚在给总部的战报中,对燃烧弹给予了高度评价。
消息传到军工车间,工人们都非常振奋。“太好了!咱们的燃烧弹在前线立了大功!”陈婉儿拿着前线发来的战报,激动地对李铮说道,眼中闪烁着泪光。连日来的研发辛苦,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
李铮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婉儿,你又立了一大功!燃烧弹的实战效果远超预期,不仅能有效摧毁日军的碉堡和工事,还能大幅减少咱们战士的伤亡。现在前线的需求很大,你要组织工人,扩大燃烧弹的生产规模,争取月产达到100枚,满足各部队的作战需求。”
“请李主任放心,我们一定加班加点,扩大生产,为前线提供更多的燃烧弹!”陈婉儿坚定地说道。
为了满足前线的需求,车间对燃烧弹的生产流程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徐小眼带领技工们制作了更高效的弹体装填模具,让燃烧剂的装填速度提升了50%;陈婉儿则改进了燃烧剂的配比,在汽油和白磷的基础上,加入了少量的铝粉,让燃烧温度进一步提升,持续时间延长到了6分钟。同时,车间还增加了生产班组,实行两班倒,燃烧弹的月产量很快就提升到了100枚,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在随后的多次战斗中,燃烧弹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日军的钢筋混凝土碉堡,还是木质工事,只要燃烧弹命中,就能迅速将其摧毁,或者逼迫里面的日军放弃抵抗。燃烧弹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八路军攻坚作战的被动局面,让日军的碉堡防线不再坚不可摧。
日军对这种神秘的燃烧武器感到十分头疼和恐惧。他们在内部通报中,多次提醒各部队注意防范八路军的燃烧弹,甚至专门制定了应对措施,但都收效甚微。一名被俘的日军军官在接受审讯时,心有余悸地说:“这种燃烧弹太可怕了,火焰一旦沾上就无法扑灭,高温和浓烟让人无法忍受,很多士兵宁愿战死,也不愿意被活活烧死。”
陈婉儿站在车间里,看着工人们忙碌地生产燃烧弹,心中充满了自豪。她知道,这枚小小的燃烧弹,凝聚着车间所有人的智慧和汗水,更承载着抗战胜利的希望。它在战场上撕开了日军的坚固防线,为八路军的进攻扫清了障碍,也让战士们的生命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李铮走到陈婉儿身边,看着整齐排列的燃烧弹,说道:“婉儿,燃烧弹的成功研发和实战应用,再次证明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接下来,咱们还要继续努力,研发出更多针对日军不同工事和武器的装备,让前线的战士们有更多的攻坚利器,早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陈婉儿点了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战场。她知道,抗战的道路还很漫长,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但只要他们坚持技术创新,勇于攻坚克难,就一定能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更强大的支持,最终赢得抗战的胜利。而这在战火中诞生的燃烧弹,就像一团不灭的火焰,照亮了抗战的道路,也预示着胜利的曙光越来越近。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军工车间的屋顶上,也洒在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上。燃烧弹的生产还在继续,这些凝聚着希望的“火龙”,将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为保卫祖国、抗击侵略,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