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顿凯恩斯51恒星系统,引力井边缘。
距离系统质心五十个天文单位。虚空中,使用精度极高的探测仪器,不难发现,时空结构被巨大的引力源扭曲,产生了十分微妙的弧度。
大红帽号被惯性驱动,飞速向引力井的深处下落。
舰体表面,在远方两颗蓝超巨星的辉映下,反射出银灰色的微光。
舰桥内,江锋坐在舰长椅上,打了个哈欠。他才被小灰从被窝里揪出来,脸上还带着没有消散的起床气。好不容易睡一会儿,才一个半小时就被强行唤醒,这谁受得了。
小灰站在主控台前,用手指向星图:“统帅,我探测到了异常信号峰值,位于网格4633之内,距离双星系统约五个天文单位。”
“信号的初始特征与双星各自的恒星风碰撞,相互作用产生的等离子湍流相似,但我发现该信号以几乎一致的频谱曲线重复出现。”
江锋拍了拍自己的脸颊,深深吸了口气,目光清明起来。
窗外,是遥远的星空背景。
一条细长的蓝色尾迹横贯视野,宛如谁用眉笔蘸取靛青,在松烟墨里勾勒一笔。
那是米尔顿凯恩斯51-A和51-b。两颗正处于壮年,质量远超太阳的蓝超巨星。
双星都在抛射物质,彼此扔出去的气体猛烈相撞,剧烈摩擦,形成了这道细长尾迹。
即便相隔五十个天文单位,双星仍旧散发出比满月明亮千百倍的光芒。
正是它们巨大的质量和引力,在此地扭曲时空,形成了连接附近数十个恒星系的超光速航道网络,这也让此地至关重要。
江锋此行,便是要通过这里中转,一次超光速航行之后,便将抵达香格里拉恒星系统。
“重复信号?”
江锋被勾起的兴趣,反正醒都醒了,还不如看看啥事儿。
“分析具体特征。”
小灰等的就是这句话,她嘻嘻一笑,江锋随即发现窗外的景象开始旋转。
“呃……”江锋挑了挑眉。
“嘿嘿,我们需要调整一下舰体姿态,切入一条临时观测轨道。”小灰咧嘴一笑。
江锋翻了个白眼。怪不得小灰要叫醒自己,这种会影响航程的姿态变动,还得他拍板才行。
“你这个爱玩鬼。”
江锋叹了口气,拿眼前这个少女没有办法。她既然感兴趣,那就随她去喽。
大红帽号很快进入了观测轨道,小灰认真起来:“正在聚焦观测中……”
几分钟过去,她才瞪大眼睛。
“分析完成,检测到超高温等离子体排放的特定谱线,中心温度超过十亿开尔文。数据库匹配命中,特征符合反物质催化核聚变的高能排放物。”
“嚯。”江锋的眉头微动,这下子他也感兴趣起来了:“还是你的直觉厉害,小灰。”
“不过,在这鬼地方,也有用这种能源的船?”江锋很是疑惑,这可不是普通的民用或者小型舰船能装备的动力源。
“而且跑到距离那两个死亡陷阱只有五个天文单位的地方?脑子抽风了?”越是思索,江锋心里就越是好奇。
五个天文单位,这个距离上,两颗蓝超巨星释放的辐射通量高得难以想象,狂暴的恒星风如同持续不断的超高速沙尘暴,只不过撞过来的不是沙粒,而是高能带电粒子。
‘被恒星风持续吹拂,飞船的磁场护盾会被持续压缩,形成磁顶层,整个磁场护盾都会被拉长,以至于形成磁尾,磁尾不断发生磁重联……’
‘这种高强度的压迫之下,护盾发生器必须超负荷运转才能维持磁场护盾。否则……’
江锋在脑海中想象出一个场景。一旦护盾发电机因为无法快速冷却而过载,磁场就会立刻崩溃,飞船会同时失去磁场偏转,以及磁场约束。
没了磁偏转,带电粒子就会直接轰击在等离子护盾的表面,而没了磁约束,等离子护盾根本维持不了形态,很快就会因自然膨胀而衰减,以至于零。
到那时候,致命的紫外线和高能质子流将直接轰击在飞船装甲上。那不仅仅是装甲被快速侵蚀那么简单,足以穿透任何屏蔽的强辐射会瞬间杀死舰内所有生命。
不消片刻,整艘船就会变成一座漂浮的金属棺材。
想到此处,江锋心里确定:‘跑到那里,不是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彻头彻尾的疯子。’
“能确定信号源的具体情况吗?”他道。
“背景辐射噪声过于强烈,单一传感器无法有效解析。”小灰干瞪眼,半天才摇摇头。
“哈尔西。”
拇指大小的白裙少女瞬间出现在江锋肩头,脸上的表情跃跃欲试。
“明白,统帅。正在开展阵列观测。”
命令下达,悄然无声。散布在大红帽号周围,呈护航阵型的两百一十艘小熊猫护卫舰同时调整姿态。姿态引擎喷射出细碎的蓝光,向预定位置机动。
哈尔西协调着整个舰队的传感系统,开展了前所未有的网格化协同侦测。
舰队被重新编排,舰与舰之间的间距被拉大到五千公里,形成一个十行二十一列的巨大平面阵列。
位于阵列两端的护卫舰,彼此之间的距离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十万公里。
距离同步,误差达到毫米级。时间同步,误差近似皮秒级。
“阵列部署完毕,最长基线十万公里,等效口径建立。”哈尔西呲着白牙,看得出来她早就想这么干了:“启动合成孔径模式,聚焦射电波段。”
一个超级射电望远镜阵列,在米尔顿凯恩斯51的边缘被构建出来。它无视了常规光学观测的极限,将目光投向了那隐藏在狂暴恒星背景噪音中的微小信号源。
“喷流形状确认,高温等离子体分布确认,等离子体动力学特征确认。”
光幕上的图像开始发生变化。原本一片模糊的干扰区域,开始逐渐清晰。
无数的数据被汇总到哈尔西这里,渲染计算,整合起来。
主要是为了剔除掉双恒星产生的,海啸般巨大的背景噪声。
图像稳定下来。
那是一片被标注出来的空域,放大之后,可以看到一个个细微但结构明确的光点。
“检测到多个离散质量源,叠加引力探测数据,排除背景噪声干扰。目标确认,为两支独立舰队。”小灰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她的好奇心被满足了,也就无所谓了起来。
分析结果被投射到光幕上。
代表不同质量源和辐射特征的光点被用不同颜色标注出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被高亮显示的,代表巨大质量体的红色光点。
“旗舰级目标,长度约六千米,直径约七百米,质量在两亿吨上下波动。形态特征,确认中,非典型雪茄形结构。”
“呃,什么叫非典型雪茄?”江锋看着那被勾勒出的圆柱体轮廓,觉得略显怪异。
哈尔西跳到主控台上,拿着一个小教鞭挥来挥去,跟赶羊一样。
“统帅,在太空中,船体形状本来是没有绝对意义的,意义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推进系统的布局。传统的雪茄形或纺锤形舰船,其主要推进器阵列通常位于舰尾。”
她用教鞭在光幕里一划,一个雪茄形状出现,被教鞭在末端点了点。
“但这种。”哈尔西指向光幕上那艘六千米的巨舰:“我称之为‘棒棒形’。它的主推进器阵列并非集中在尾部,而是沿着舰体侧舷,近似垂直分布。”
光幕上的模拟图旋转,经过多重降噪渲染,江锋这才看到,在那圆柱体舰身的侧面,分布着多个大型推进器喷口。
“所以它在飞行时,看起来不像是在前进,更像是一根竖起来的棒棒糖在被推动。”
“这种设计通常意味着它具备极佳的对接容量,以及极好的动力响应速度。”
“但坏处,就是牺牲了快速机动的能力,由于大部分推力无法直接作用于舰体长轴的承力结构上,这导致一旦快速机动,就容易造成舰体受力变形。”
江锋恍然:‘棒棒船,哈,有点意思。’
哈尔西继续整合着从各个波段获取的信息,尤其是红外辐射特征。
“由于双恒星背景干扰过于强大,红外信号提取非常困难,只能进行模糊判断。”
“其中一支舰队,其能量排放特征,推进器光谱,与已知的弥那玛特种实业集团所属舰船较为匹配。几乎可以确认是一支集团的二线舰队。”
“嗯。他们来这里做什么?”江锋有些不大理解。
“另一支舰队。”哈尔西一挥手,教鞭消失了,她也有点不确定:“信号特征参差不齐。能量读数波动较大,舰船型号也很混杂,无法准确归类到任何已知势力。”
“初步判断,可能是一支雇佣舰队,或者某个海盗舰队。”
光幕上,代表两支舰队的光点几乎完全重叠在一起。
“观测光点高度重合。”
“物理距离极近。根据相对运动轨迹和恒星风扰动分析,存在较高概率,双方舰船正在进行近距离接触,预计是在进行对接,不是交换燃料,就是交换货物。”
江锋靠向椅背,伸了个懒腰,心里想着:‘弥那玛的企业舰队,和一支身份不明的杂牌军,跑到这种鸟不拉屎,环境极端危险的恒星附近空域……’
不管怎么想,这画面怎么都透着一股诡异。
秘密接头?非法交易?还是针对地联的某种阴谋?
“有意思。”江锋的眼睛亮了起来:“来都来了,不过去看看,岂不是对不起他们?”
舰桥上,原本有点懒散的小强闻言,立刻精神起来,他猛地站起。
“统帅,需要进入战斗准备状态吗?”
江锋点了点头:“进入战备状态,但你先不用出动,这里离得不远,哈尔西操控就行。”
“万一我们运气好,刚好撞上这群家伙准备在地联的地盘上搞什么小动作……那就顺手替天行道,清理一下。”
他顿了顿,又开始精打细算:“正好,大红帽号升级需要大量的精制材料,如果能把这些战舰敲掉,它们的残骸就是现成的优质储备资源。”
小强一听没他的事,顿时像是泄了气的皮球,蔫头耷脑地坐回了椅子上。
两眼一闭,干脆当和尚冥想去了。
江锋看着星图,思索片刻,下达了具体的战术指令。
“战队阵型,进一步分散。”
“t1和t2支队,保持现有相对位置,作为先导侦察集群。”
“t3和t4支队,向两翼展开,扩大攻击范围。”
光幕上,代表两百一十艘小熊猫级护卫舰的光点开始再次变阵。
“哈尔西,重新设定我们的航向,最大化利用空间天气的干扰效果,尽可能保持低可见率。推进方案采用梯次递进减速策略。”江锋继续部署。
“t1和t2支队,在抵达预定减速坐标后,率先启动减速燃烧段。”
“t3和t4支队,维持现有航速,舰艏指向目标区域,保持传感器最大覆盖和武器射界清晰。”
这是一种保持持续压迫,并最大化机动能力的接敌策略。
“当t1和t2减速至一定速度后,就停止减速,调转舰艏朝向,恢复攻击阵位。令t3和t4支队启动减速燃烧,接替减速任务。”
江锋清晰地阐述着每一个步骤:“如此循环,确保在任何接敌阶段,我方都至少有半数舰船处于最佳的攻击状态,形成梯次掩护和持续威慑。”
“既能防备突发情况,也可以对敌方的可能动向进行即刻响应。无论他们要和我们交战,对峙还是逃离,我都要他们留下来,好好配合我们一下。”
“一个不落!”
“遵命,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