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神机甲之文明崛起

一剑破楼兰

首页 >> 超神机甲之文明崛起 >> 超神机甲之文明崛起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快穿之年代旅行记 系统求卸载:快穿男神有毒 万界武侠大冒险 邪气宿主总掉线 宿主今天也很甜 契子 漫威里的德鲁伊 快穿反派他又软又甜 天灾降临:我在副本里捡破烂 快穿女配:宠你,黑化男神 
超神机甲之文明崛起 一剑破楼兰 - 超神机甲之文明崛起全文阅读 - 超神机甲之文明崛起txt下载 - 超神机甲之文明崛起最新章节 - 好看的科幻小说小说

第61章 超级船坞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超级飞船生产船坞——能源星的“星际舰队摇篮”

在戴森球的淡蓝色能源光束如银带般掠过能源星大气层时,西海岸的海面上,一座足以改写星际力量格局的超级船坞正从深海中缓缓崛起。这片海域曾是远古星际战舰的沉没之地,海床之下还残留着文明陨落的金属碎片,而如今,它将成为人类星际舰队的“诞生地”。船坞背靠连绵起伏的黑铁山脉——山脉中蕴藏着储量惊人的铬钽矿,为船坞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面朝广阔无垠的星际港口,港口内的引力锚点能引导建成的飞船平稳升空,再通过霍格天体的引力弹弓效应快速进入星际航道。

这座船坞的规模堪称“海上钢铁城市”:长度达五千米,相当于十列高铁首尾相连;宽度达三千米,能同时容纳五艘超级飞船并行建造;从海面到穹顶的高度达两百米,比地球上的六十层高楼还要挺拔。船坞的主体结构采用“铬钽合金框架+源能晶体填充”的复合设计,外层的铬钽合金板厚度达三米,每平方米的重量超过五吨,能抵御十级星际风暴——这种风暴的风速可达每秒两百米,足以撕碎普通星际护卫舰,而船坞的合金板在风暴中只会轻微震颤,表面的源能纹路甚至能借助风暴能量补充自身防护;内层的源能晶体夹层厚度达五十厘米,晶体中封存着从源能之海提炼的高浓度能量液,当海水渗透或宇宙射线侵袭时,晶体夹层会自动释放能量场,将海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排出,将射线转化为无害的热能,确保船坞的使用寿命超过百年。

船坞基建:深海中的“钢铁港湾”

船坞的建设,是一场与深海环境的“硬碰硬”较量。能源星西海岸海域的平均深度达一千米,海底不仅有每秒五米的强劲暗流,还遍布锋利的岩石暗礁——这些暗礁是远古火山喷发的产物,硬度达莫氏8.5级,普通挖掘设备一碰就会报废。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李三从虫族部队中挑选出五百只最强壮的钻地虫,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深海改造”:在它们的身体表面覆盖三层源能防护膜,最外层抵御深海高压,中间层隔绝海水腐蚀,内层保持体温稳定;将它们头部的金属齿替换为星银矿锻造的“超硬齿”,硬度提升至莫氏9.5级,能像啃食松软泥土一样啃碎岩石暗礁。

改造完成的“深海钻地虫”分成五十个小队,带着源能探测仪潜入深海。它们的首要任务是挖掘船坞的地基凹槽——按照设计,这个凹槽需要直径四千米、深度两百米,能容纳船坞的核心承重结构。钻地虫们采用“环形挖掘法”:先在预定区域的外围挖出一圈深五十米的环形沟,固定住凹槽的边缘,防止坍塌;再从外围向中心逐层挖掘,每挖掘十米深,就用身体分泌的金属黏液混合岩石粉末,在沟壁上形成一层五米厚的“加固层”。这种黏液是钻地虫的特殊分泌物,混合岩石粉末后密度达3.5克\/立方厘米,比地球上最坚固的混凝土强度还高三倍,能抵御深海暗流的冲击。

十天后,巨型凹槽挖掘完成。站在海面的悬浮平台上,李三通过水下探测器看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深海中,一个巨大的“圆形盆地”静静躺在海床,盆地的壁面光滑如镜,加固层在探照灯下泛着淡银色的光泽,连最强劲的暗流经过时,都只能在壁面留下细微的波纹。“下一步,安装地基桩。”李三对着通讯器说道,声音透过海水的干扰,清晰地传到灵汐的耳中。

这些地基桩是船坞的“承重骨架”,每根都由铬钽合金铸造而成:长度达一百米,相当于三十层楼的高度;直径五米,需要十个人手拉手才能环抱;重量达两千吨,比地球上的蓝鲸还要重四倍。为了将这些“庞然大物”运到深海,李三调用了十台“巨型悬浮起重机”——这些起重机的机械臂长达五百米,末端装有二十个源能吸盘,每个吸盘能产生五百吨的吸力,二十个吸盘协同工作,才能将地基桩从运输舰上吊起。

地基桩的安装过程同样考验精度。每根桩体的表面都刻有螺旋状的源能锚定纹路,这些纹路与钻地虫打造的加固层能产生能量共鸣。当起重机将地基桩缓缓放入凹槽时,灵汐操控着水下机器人,用源能喷枪加热桩体底部,让合金微微软化,再借助起重机的压力,将桩体压入加固层中。随着桩体不断深入,表面的纹路与加固层中的源能逐渐融合,形成像树根一样的能量网络,将地基桩牢牢“扎”在海床。五百根地基桩按照间距五十米的密度均匀分布,形成一个巨大的圆形承重网,即使五艘超级飞船同时在船坞内建造,总重量超过十万吨,地基桩也能轻松承受,桩体的下沉幅度不超过一厘米。

海水对金属的腐蚀是船坞面临的另一大难题。能源星的海水含有高浓度的硫化物,普通金属浸泡一天就会出现锈迹,一周就会彻底腐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灵汐带领探矿虫在地基桩周围埋下了两千颗“防腐蚀晶体”——这些晶体是从源能之海底部采集的特殊矿物,大小与篮球相当,内部封存着淡蓝色的源能溶液。当晶体接触海水后,会缓慢释放出半径十米的能量场,能量场中的特殊粒子能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纳米级的保护膜,阻止海水与金属发生化学反应;即使有少量海水渗透到船坞内部,能量场也能将水分子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氢气通过船坞底部的排气孔排出,氧气则被收集起来,用于船坞内部的通风系统。

船坞的顶部,是灵汐结合远古文明技术设计的“可开合穹顶”,这也是整个船坞最具科技感的部分。穹顶由六千块可折叠的源能晶体板组成,每块晶体板的面积达五十平方米,厚度达二十厘米,重量达五吨——这么重的晶体板,却能像折纸一样灵活折叠,秘密就在于晶体板之间的“源能铰链”。这些铰链由超导金属打造,内部装有微型源能马达,能根据指令灵活转动,控制晶体板的开合角度。

当需要建造飞船时,穹顶会在三十分钟内完全打开:六千块晶体板沿着预设轨道向两侧折叠,最终收缩到船坞的边缘,露出广阔的天空,便于飞船构件的吊装和飞船升空;当遇到星际风暴或小行星撞击时,穹顶会在九十秒内迅速闭合,晶体板之间的缝隙会被源能密封,形成一道厚度达二十米的坚固屏障——在一次模拟测试中,一颗直径十米的小行星以每秒三十公里的速度撞击穹顶,结果小行星在接触穹顶的瞬间就被能量场粉碎,穹顶的晶体板仅出现轻微划痕,十分钟后就自动修复。

穹顶的下方,是十台“巨型悬浮起重机”,它们是船坞的“搬运手臂”,也是建造飞船的核心设备。每台起重机的机械臂长达五百米,能360度旋转,末端装有直径两米的源能吸盘——这个吸盘能产生强大的电磁吸力,轻松举起一千吨重的飞船构件,即使在十级大风中,构件的晃动幅度也能控制在十厘米以内。机械臂的表面覆盖着耐高温的陶瓷涂层,能抵御飞船焊接作业时产生的三千摄氏度高温;内部装有高精度的源能传感器,能实时检测构件的重量、重心和位置,将吊装误差控制在五厘米以内。

最令人惊叹的是起重机的“协同作业系统”。当需要吊装超过一千吨的超大型构件时,多台起重机可以同步工作,通过中央控制系统调整各自的吸力、角度和速度,确保构件在吊装过程中保持水平。有一次,建造第一艘超级飞船时,需要吊装重达五千吨的主体框架——这相当于五百辆重型卡车的总重量。李三指挥五台起重机协同作业:第一台和第五台起重机负责框架的两端,第二台和第四台负责框架的中部,第三台负责框架的重心位置。每台起重机的源能吸盘精准吸附在框架的预设点位上,中央控制系统根据传感器的数据,每秒调整十次机械臂的力度和角度。当框架被吊到指定位置时,误差仅为三厘米,完美符合安装要求。灵汐在监控屏幕上看着吊装数据,忍不住感叹:“这种协同精度,就算是远古文明的建造设备,也不过如此吧!”

船坞的内部,被划分为五个功能明确的区域,每个区域之间通过源能轨道连接,形成高效的生产流程。

? 原材料储存区:位于船坞的北侧,这里有五十个巨型储存罐,每个储存罐的容量达十万立方米,分别储存着钛合金、铬钽合金、星银矿等建造飞船所需的原材料。储存罐的外壁装有双层温度控制系统,能根据原材料的特性调整温度——比如钛合金需要在零下十度的环境中储存,防止氧化;星银矿则需要在五十度的环境中储存,保持其能量活性。储存罐的顶部装有源能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原材料的储量,当储量低于警戒线时,会自动向星际港口发送补给请求。

? 构件锻造区:位于船坞的中央,这里有三座巨型锻压机和十座超高温熔炉。锻压机的压力达万吨级,能将金属坯料锻造成飞船所需的各种构件,从十米厚的船体装甲到一厘米细的线路导管,都能精准锻造;熔炉的温度达两万摄氏度,能将多种金属混合熔炼,形成性能更优越的合金——比如将铬钽合金与星银矿按9:1的比例熔炼,得到的“星铬合金”,硬度比纯铬钽合金高20%,能量传导率高30%,是制造飞船能源导管的核心材料。

? 模块组装区:位于船坞的南侧,这里有五个独立的组装平台,每个平台的面积达一万平方米,能同时进行一艘超级飞船的模块拼接。平台的地面装有可升降的支撑柱,能根据飞船的结构调整高度,确保每个模块都能精准对接;平台周围装有三百六十度旋转的机械臂,能完成模块的定位、焊接和检测,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完全自动化。

? 武器安装区:位于船坞的东侧,这里专门负责飞船武器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区域内有十条武器装配线,分别对应小型超级歼星炮、量子机关炮、源能鱼雷发射管等武器。装配线的末端装有模拟射击靶场,能对安装好的武器进行试射,检测武器的射程、精度和威力,确保每一件武器都能达到设计标准。

? 能源调试区:位于船坞的西侧,这里是飞船能源系统的“体检中心”。区域内有二十座源能测试仪,能检测飞船的能源核心、推进器、护盾发生器等设备的能源消耗和输出效率;还有一座模拟宇宙环境的测试舱,能模拟黑洞引力场、星际风暴等极端环境,测试能源系统在恶劣条件下的稳定性。

当船坞的基建完成后,李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3000米战略飞船的设计中。这艘飞船的长度达三千米,是普通星际巡洋舰的十倍;宽度达八百米,高度达三百米,体积相当于三座现代航空母舰叠加,能搭载五百名船员、两百台辅助机甲和十艘小型护卫舰,在宇宙中连续航行三艘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移动堡垒”。飞船的设计融合了远古星际战舰的“毁灭基因”和现代机甲的“防御理念”,从结构到武器,每一个细节都追求“攻防一体”的极致性能。

船体结构:能抗歼星炮的“钢铁外壳”

飞船的主体框架采用“三层复合结构”,是李三经过上百次模拟测试后确定的最优方案。

? 外层装甲:厚度达两米,由“星铬合金”锻造而成。这种合金在两万摄氏度的超高温熔炉中熔炼,再经过万吨锻压机反复捶打,分子结构紧密得能抵御穿甲弹的直射。装甲的表面刻有螺旋状的源能纹路,这些纹路能形成一层厚度五米的能量缓冲层,当受到能量武器攻击时,缓冲层会像海绵一样吸收能量,再通过纹路传导到飞船内部的能量转换器,转化为飞船的动力能源——简单来说,敌人的攻击越强,飞船的动力就越充足。

? 中层防护:厚度达一米,由源能晶体和生物金属混合制成。源能晶体能吸收宇宙射线和电磁干扰,确保飞船内部设备正常运行;生物金属则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当船体出现裂缝时,生物金属会自动分泌修复液,将裂缝填补,修复速度达每小时五厘米。中层防护还装有上千个微型传感器,能实时监测船体的损伤情况,一旦发现异常,会立刻向中央控制系统发送警报。

? 内层支撑:厚度达五米,由钛合金和碳纤维复合制成。这种材料重量轻、强度高,能支撑飞船的整个内部结构,防止飞船在高速飞行或急转弯时出现变形。内层支撑的表面覆盖着一层隔音材料,能隔绝飞船引擎和武器系统产生的噪音,让船员在安静的环境中工作。

飞船的造型采用“流线型+楔形头部”设计:头部尖锐,能减少高速飞行时的空气阻力(在有大气层的星球附近)和宇宙尘埃的撞击;中部宽大,容纳船员生活区、武器系统和能源核心;尾部逐渐收窄,安装推进器和逃生舱。飞船的表面还装有上千个“源能偏转器”,这些偏转器能释放出淡蓝色的能量场,将宇宙尘埃和小行星碎片偏转方向,避免与飞船发生碰撞——在一次模拟飞行中,飞船以光速30%的速度穿越一片小行星碎片带,偏转器成功将数百块直径在五米以内的碎片偏转,飞船的外层装甲没有出现任何划痕。

能源系统:双核心驱动的“永动机”

飞船的能源系统采用“戴森球+反物质反应堆”的双核心模式,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有稳定的能源供应。

? 主能源:来自戴森球的恒星能量。飞船的顶部装有一根直径十米的能量导管,导管的一端连接戴森球的能源收集单元,另一端连接飞船的能源核心室。能源核心室内有五十座源能转换器,能将戴森球输送的源能转化为飞船所需的电能、热能和动能,转化效率达98%——每小时能为飞船提供一千万度的电能,足够支持十次小型超级歼星炮的全功率发射。

? 应急能源:来自反物质反应堆。这种反应堆是从远古战舰残骸中修复的,核心是一个直径二十米的反物质储存罐,罐内储存着十克反物质——反物质与正物质湮灭时产生的能量,相当于一万吨tNt炸药的威力,能为飞船提供持续的应急动力。即使戴森球的能源供应中断,反物质反应堆也能支撑飞船正常运行三个月以上。

为了确保能源系统的安全,李三在能源核心室的周围设计了五层防护措施,被称为“能源防线”:

源能护盾:由一百个护盾发生器组成,能释放出厚度十米的能量护盾,抵御外部攻击对核心室的影响——即使核心室受到小型能量炮的直接攻击,护盾也能将攻击能量反弹回去。

耐高温陶瓷墙:厚度达五米,能承受三千摄氏度的高温,防止反应堆过热时引发爆炸。

防爆钢板:由铬钽合金锻造而成,硬度达莫氏9级,能在反应堆发生泄漏时阻止爆炸扩散,将损伤控制在核心室内。

气体检测系统:装有上千个气体传感器,能实时检测核心室内的气体成分,一旦发现反物质泄漏(反物质泄漏时会产生特殊的气体信号),体立刻启动密封程序,将核心室与其他区域隔离。

应急冷却系统:装有五十个液态氮冷却罐,能在核心室温度过高时快速降温,将温度从五千摄氏度降至一千摄氏度以下,确保反应堆不会因高温损坏。

在一次能源调试中,反物质反应堆的压力传感器突然出现故障,显示反应堆压力过高,达到了爆炸临界点。李三立刻启动应急程序:第一步,关闭反应堆的能源输出,切断与飞船其他系统的连接;第二步,启动应急冷却系统,液态氮通过管道注入反应堆,温度在十分钟内从五千摄氏度降至一千摄氏度;第三步,派出维修机器人进入核心室,更换故障的传感器。整个过程仅用了十五分钟,反应堆就恢复了正常运行。事后,灵汐检查了防护系统的记录,发现即使在压力过高的情况下,五层防护措施也没有出现任何损坏,这让她对飞船能源系统的安全性更加有信心。

推进系统:能跨星系飞行的“源能引擎”

飞船的推进系统是实现高速飞行的关键,李三在飞船的尾部和两侧共安装了十二台“超大型源能推进器”,每台推进器的直径达五十米,长度达两百米,内部装有一座小型源能反应堆,能将源能转化为强大的推力。

推进器的喷口采用“可调节矢量设计”,能根据飞行需求调整推力的方向和大小——当飞船需要加速时,喷口会向后倾斜,释放出最大推力;当飞船需要转向时,两侧的推进器会向不同方向喷气,实现快速转弯;当飞船需要悬停时,推进器会向下喷气,产生向上的升力。十二台推进器同时启动时,能产生五千万牛顿的推力,让飞船的速度达到光速的40%——这意味着飞船从能源星飞到距离最近的恒星系统(约五光年),仅需不到十四年的时间,远超普通星际飞船的速度。

4. 武器系统:覆盖全距离的“毁灭火力网”

3000米战略飞船的武器系统,是李三结合远古星际战舰技术和现代武器理念打造的“全距离火力网”,能应对从数亿公里外的远程狙击到百米内的近距离防御,每一种武器都经过了上百次测试,确保在实战中能发挥最大威力。

远程武器:十米口径的“超级歼星炮”

飞船的头部,安装了一门“巨型超级歼星炮”,这是超级歼星炮生产线的“升级版”——炮管直径达十米,长度达两百米,炮身由星铬合金锻造而成,能承受全功率发射时产生的巨大后坐力;炮口的能量聚能环直径达十五米,由纯星银矿打造,内部布满远古能量纹路,能将源能压缩成直径五米的能量束,能量强度是裂天峡谷超级歼星炮的1.5倍。

为了提升射击精度,李三在炮管周围安装了六座“引力矫正仪”,这些仪器能实时捕捉目标所在区域的引力场变化,每秒钟向中央控制系统传输十万组数据,系统再根据数据调整炮管的角度和能量输出强度,确保能量束在数亿公里的飞行过程中,不会因引力干扰偏离目标。在一次远程测试中,飞船在能源星轨道上锁定了6亿公里外的一颗废弃小行星(直径二十公里),超级歼星炮全功率发射后,能量束仅用30秒就击中目标,小行星瞬间解体,碎片在霍格天体的引力场中化为尘埃。

更关键的是,这门超级歼星炮采用“分段充能”设计——传统歼星炮需要10分钟才能完成全功率充能,而这门炮将充能过程分为10个阶段,每个阶段由独立的能源模块供能,充能时间缩短至3分钟,且在充能过程中可随时中断并调整目标,大大提升了实战中的灵活性。李三在测试后解释:“在星际战场上,3分钟的充能差可能就是生死之差,我们必须让武器既能打得出,又能打得快。”

(2)中程武器:密集覆盖的“量子机关炮阵”

在飞船的两侧,各排列着五十门“量子机关炮”,形成两道对称的“火力屏障”。每门机关炮的炮管直径达一米,长度达十米,炮身由钛合金与星银矿的复合材料制成,重量轻且耐高温,能承受每分钟1200发的高射速。机关炮发射的“量子能量弹”,是用源能压缩的量子粒子团,每发子弹的直径约五厘米,击中目标后会发生量子爆炸,产生直径十米的能量冲击波,能摧毁敌方的中小型机甲和护卫舰。

这些机关炮由“智能火控系统”统一控制,系统能同时锁定200个目标,并根据目标的威胁等级(如优先攻击靠近的敌方机甲、其次攻击远程护卫舰)分配火力。火控系统还装有“弹幕预测模块”,能根据敌方目标的飞行轨迹,提前计算出子弹的射击位置,形成密集的弹幕。在一次模拟防御测试中,100台敌方机甲从不同方向逼近飞船,机关炮阵在10秒内发射了发量子能量弹,形成一道直径五公里的弹幕,成功摧毁了98台机甲,仅有2台机甲因距离过远侥幸逃脱。

为了避免机关炮在持续射击时出现过热问题,李三在每门炮的炮身周围安装了十根“源能冷却管”,冷却管内流动着从源能之海提炼的低温能量液,能将炮身的温度从3000摄氏度降至500摄氏度以下。即使机关炮连续射击1小时,炮身也不会出现变形或故障,确保火力的持续性。

(3)近程武器:贴身防御的“源能鱼雷与拦截炮”

在飞船的尾部和底部,共安装了三十座“源能鱼雷发射管”,这是应对近距离突袭的“杀手锏”。鱼雷的弹体长度达二十米,直径达三米,外壳由生物金属制成,能在飞行过程中根据目标轨迹微调方向;鱼雷内部装有“反物质炸药”,爆炸时产生的能量相当于一百万吨tNt,能对敌方大型战舰造成毁灭性打击,甚至能在小行星表面炸出直径一公里的巨坑。

源能鱼雷还具备“智能追踪”功能——弹体头部装有微型引力传感器和能量探测器,能锁定敌方飞船的能源信号和引力场,即使敌方启动隐形装置,鱼雷也能通过探测能量泄漏追踪目标。在一次测试中,工作人员故意让一艘模拟敌方战舰启动隐形装置,并以每秒800米的速度逃窜,源能鱼雷发射后,仅用20秒就追上目标并引爆,模拟战舰的残骸碎片散落范围达十公里。

除了鱼雷,飞船的表面还分布着两百门“微型拦截炮”,这些炮管直径仅三十厘米的小口径武器,是防御敌方导弹和自杀式机甲的最后一道防线。拦截炮的射速达每分钟3000发,发射的“穿甲能量弹”能击穿敌方导弹的外壳,引爆内部炸药;同时,拦截炮还能释放“能量干扰波”,干扰敌方机甲的控制系统,让其失去操控能力。在一次模拟导弹袭击测试中,50枚敌方导弹同时飞向飞船,拦截炮在5秒内发射了发子弹,成功拦截了48枚导弹,剩余2枚导弹也被飞船的能量护盾抵挡,没有对飞船造成任何损伤。

5. 防御系统:固若金汤的“多维防护网”

3000米战略飞船的防御系统,与武器系统同样重要——在星际战场上,能扛住攻击的飞船,才能持续输出火力。李三为飞船设计了“三层多维防护网”,从外部的能量护盾到内部的应急措施,全方位保障飞船的安全。

(1)外层防御:自适应的“源能护盾矩阵”

飞船的表面,分布着两百个“源能护盾发生器”,这些发生器按蜂窝状结构排列,共同组成一个直径五公里的“护盾矩阵”。每个发生器能释放出厚度十米的能量护盾,所有护盾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球形屏障,能抵御从各个方向而来的攻击。

护盾的最大特点是“自适应强度”——中央控制系统能实时检测来袭攻击的类型和强度,自动调整护盾的能量输出:当遭遇敌方机甲的穿甲弹时,护盾会提升硬度,将子弹反弹;当遭遇能量武器攻击时,护盾会增强吸收能力,将攻击能量转化为飞船的能源;当遭遇小行星撞击时,护盾会形成“弹性缓冲层”,通过形变减少冲击力。在一次测试中,工作人员用小型超级歼星炮(能量强度为飞船主炮的1\/10)攻击护盾,护盾瞬间将能量吸收,并转化为飞船推进器的动力,飞船的速度反而提升了5%。

护盾矩阵还具备“局部修复”功能——如果某个护盾发生器被摧毁,周围的发生器会自动增加能量输出,填补受损区域的护盾缺口,确保护盾不会出现漏洞。在一次模拟敌方攻击测试中,20个护盾发生器被“摧毁”,但周围的发生器在0.3秒内就填补了缺口,护盾的整体强度仅下降了10%,没有给敌方留下可乘之机。

(2)中层防御:主动干扰的“能量与电磁屏障”

在源能护盾矩阵的内侧,是飞船的“主动干扰层”,由“能量干扰装置”和“电磁屏障发生器”组成,主要用于干扰敌方的瞄准系统和武器制导。

能量干扰装置能释放出直径十公里的“能量紊乱场”,这个场域内的源能波动会变得极不稳定,敌方的能量探测器和瞄准系统会受到干扰,无法精准锁定飞船的位置。在一次测试中,敌方模拟战舰的瞄准系统在能量紊乱场的影响下,锁定精度从1米偏差降到了50米偏差,发射的10枚导弹全部偏离目标。

电磁屏障发生器则能释放出“高频电磁脉冲”,这种脉冲能干扰敌方机甲和战舰的电子设备,使其控制系统失灵。电磁脉冲的强度可根据需求调整——低强度脉冲仅会干扰设备,让其暂时失灵;高强度脉冲则能直接烧毁电子元件,让敌方设备彻底报废。在一次针对敌方机甲的测试中,高强度电磁脉冲发射后,10台机甲的控制系统全部烧毁,机甲失去动力,坠向能源星表面。

(3)内层防御:应急保障的“结构加固与逃生系统”

飞船的内层防御,主要针对飞船内部的安全,包括“结构加固”和“逃生系统”两部分。

结构加固方面,飞船的关键区域(如能源核心室、指挥室、船员生活区)的墙壁和天花板,都额外加装了厚度达五米的铬钽合金板,这些合金板能抵御内部爆炸和敌方 boarding 部队的攻击。同时,飞船的内部通道内装有“自动隔离门”,当某个区域发生火灾、爆炸或被敌方入侵时,隔离门会自动关闭,将受损区域与其他区域隔离,防止灾情或敌情扩散。在一次模拟内部爆炸测试中,能源核心室附近发生“爆炸”,自动隔离门在0.2秒内关闭,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被限制在核心室周围,没有对其他区域造成影响。

逃生系统是保障船员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飞船的内部共设有100个“逃生舱”,每个逃生舱能容纳5名船员,配备独立的源能循环系统、通讯设备和应急推进器,能在飞船坠毁前将船员送往安全区域。逃生舱的外壳由生物金属制成,能承受高温、高压和小行星撞击,即使在宇宙中漂流一个月,也能保障船员的生命安全。在一次模拟飞船坠毁测试中,100个逃生舱全部成功弹射,船员全部“获救”,没有出现任何“伤亡”。

3000米战略飞船的制造,是能源星工业能力的“巅峰考验”——从原材料提纯到最终组装,共经历“原材料提纯—构件锻造—模块制造—整体拼接—武器与能源安装—调试测试”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极高的精度和协同性,李三与灵汐带领虫族小队和远古设备,用了整整三个月,才完成第一艘飞船的制造。

1. 原材料提纯:追求极致纯度的“基础工程”

飞船制造的第一步,是原材料的提纯——普通的金属和晶体无法满足飞船的性能需求,必须经过多次提纯,将纯度提升至99.99%以上。

对于金属原材料(如钛合金、铬钽合金、星银矿),李三采用了“三次熔炼+源能提纯”的工艺。第一次熔炼在普通熔炉中进行,主要去除原材料中的大块杂质;第二次熔炼在超高温熔炉(两万摄氏度)中进行,去除原材料中的细小杂质;第三次熔炼则加入源能晶体,在源能的催化下,去除原材料中的微量杂质。源能提纯是最关键的一步——李三操控火种魔方,将金色能量注入熔炼中的金属,金色能量会像“筛子”一样,将金属中的微量杂质分离出来,最终得到纯度达99.995%的金属液。

对于源能晶体(如深源晶体、防腐蚀晶体),提纯过程则更为复杂。李三在科研区专门搭建了“晶体提纯实验室”,将晶体放入真空容器中,用激光去除表面的杂质,再用源能浸泡晶体,激活晶体内部的能量通道,去除通道内的堵塞物。提纯后的晶体,能量传导效率能提升20%,成为飞船能源系统和护盾系统的核心材料。

在原材料提纯阶段,虫族小队发挥了重要作用——搬运虫负责将原材料从储存区运到提纯车间,探矿虫负责检测原材料的纯度,确保每一批原材料都符合标准;而灵汐则每天盯着提纯数据,一旦发现纯度不达标,就立刻调整提纯工艺,确保后续制造的构件性能稳定。

2. 构件锻造:精准塑形的“钢铁骨架”

原材料提纯完成后,进入构件锻造阶段——飞船的主体框架、装甲板、武器构件等,都需要在这个阶段制造完成。

飞船的主体框架是最关键的构件,由“巨型锻压机”和“能量锻造技术”共同打造。巨型锻压机的压力达五万吨,能将金属坯料锻造成长度达一百米、宽度达五十米的巨型构件;同时,李三操控火种魔方,将金色能量注入锻压中的金属,金色能量与金属中的源能产生共振,改变金属的分子结构,让分子排列更加紧密,构件的强度提升30%。在锻造飞船的主梁(长度三百米、重量一千吨)时,五万吨锻压机反复捶打了100次,金色能量持续注入了24小时,最终锻造出的主梁,能承受十万吨的拉力,即使飞船在高速飞行中急转弯,主梁也不会出现变形。

飞船的装甲板锻造则需要“精准塑形”——装甲板的表面需要刻上螺旋状的源能纹路,这些纹路的深度、间距和角度都有严格的标准,误差不能超过0.1毫米。为了实现这个精度,李三调来了“激光雕刻虫”——这些虫族的头部装有高精度激光雕刻仪,能根据设计图在装甲板表面刻出精准的纹路。在雕刻一块十米见方的装甲板时,激光雕刻虫需要连续工作8小时,每雕刻一毫米,就会停下来检测一次,确保纹路符合标准。

武器构件的锻造则更加精细——超级歼星炮的炮管需要锻造出厚度均匀的管壁,量子机关炮的炮膛需要打磨出光滑的内膛,源能鱼雷的弹体需要锻造出流线型的外壳。这些构件的锻造都需要使用“微型锻压机”和“手工打磨”相结合的方式——微型锻压机负责初步塑形,然后由经过训练的虫组(配备高精度打磨工具)进行手工打磨,确保构件的精度达到设计要求。

3. 模块制造:分工协作的“单元组装”

构件锻造完成后,飞船的制造进入“模块制造”阶段——李三将飞船分为三十个独立的模块(如能源模块、武器模块、船员生活模块、推进模块等),每个模块在专门的组装平台上制造,最后再进行整体拼接。

每个模块的制造都有专门的团队负责——能源模块由能源实验室的人员负责,主要安装反物质反应堆、源能转换器和能源导管;武器模块由武器安装区的人员负责,主要安装超级歼星炮、量子机关炮和源能鱼雷发射管;船员生活模块由灵汐负责,主要搭建船员舱、公共活动区和医疗室;推进模块则由李三亲自负责,主要安装源能推进器、引力传感器和应急推进装置。

模块制造的关键是“协同精度”——每个模块的尺寸和接口都有严格的标准,必须确保所有模块制造完成后,能精准对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三在每个组装平台上都安装了“三维定位系统”,这个系统能实时检测模块的尺寸和接口精度,误差超过1厘米就会发出警报。在能源模块的制造过程中,三维定位系统检测出反应堆的安装位置偏差了2厘米,工作人员立刻调整,确保模块接口符合标准。

每个模块制造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单独的测试——能源模块需要测试能源输出效率和稳定性;武器模块需要测试武器的射程和精度;船员生活模块需要测试源能循环系统和生活设施的功能;推进模块需要测试推进器的推力和引力借力技术的效果。只有所有测试都合格,模块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整体拼接。

4. 整体拼接:千钧一发的“巨型组装”

当三十个模块全部制造完成并测试合格后,飞船的制造进入最关键的“整体拼接”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将三十个模块(最大的模块重量达五千吨)精准对接,误差不能超过5厘米,否则会影响飞船的整体性能。

整体拼接在船坞的中央组装平台上进行,由十台巨型悬浮起重机和两百台自动机械臂协同完成。拼接前,工作人员在组装平台上画出了精确的定位线,每个模块的安装位置都用激光标记出来;同时,每个模块的接口处都安装了“定位销”和“源能传感器”,定位销用于初步固定模块位置,源能传感器则用于检测模块对接的精度。

拼接工作按照“从下到上、从内到外”的顺序进行:首先拼接飞船的底部推进模块,作为整个飞船的“基座”;然后拼接中部的能源模块和船员生活模块,这两个模块是飞船的“核心”;最后拼接顶部的武器模块和外部的装甲模块,形成飞船的“火力”和“防护”。

在拼接最大的能源模块时,五台巨型悬浮起重机协同工作——每台起重机的源能吸盘吸附在模块的预设点位上,中央控制系统根据源能传感器的数据,每秒调整十次起重机的力度和角度,确保模块平稳下降。当模块的定位销插入底部推进模块的定位孔时,源能传感器发出“对接成功”的信号,误差仅为3厘米,完美符合标准。灵汐在监控室里看着这一幕,紧张得手心冒汗,直到听到“对接成功”的信号,才松了一口气:“这么大的模块,能做到3厘米的误差,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

整体拼接工作持续了十天,当最后一个装甲模块对接完成后,3000米战略飞船的全貌终于展现在眼前——它像一头蛰伏在船坞中的钢铁巨兽,银色的装甲在恒星照射下泛着冷光,十米口径的超级歼星炮直指天空,两百个护盾发生器闪烁着淡蓝色的光芒,十二台推进器的喷口微微发亮,仿佛随时准备升空。李三站在船坞的观测平台上,看着这艘凝聚了无数心血的飞船,心中满是成就感:“这不仅是一艘飞船,更是我们在宇宙中立足的底气。”

跨越星辰的“首次征途”

当3000米战略飞船完成整体拼接与系统调试后,能源星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天——飞船的首次试航。此次试航的路线由李三亲自规划,全程分为“近地轨道测试—霍格天体引力场适应性测试—星际航道模拟航行—极限性能测试”四个阶段,全程约120亿公里,预计耗时72小时。试航团队由李三担任总指挥,灵汐负责能源与防御系统监控,另有50名经过严格训练的船员负责操作武器、推进器等设备,10台辅助机甲随船待命,应对突发情况。

试航前24小时,船坞内一片忙碌。灵汐带领船员对飞船进行最后一次全面检查:能源核心室的反物质反应堆压力稳定在1.2标准大气压,源能转换器的转化效率维持在98%;武器系统的超级歼星炮炮管无裂痕,量子机关炮的供弹链路通畅;推进系统的十二台源能推进器喷口无堵塞,引力传感器的探测精度校准至0.1米偏差;防御系统的200个护盾发生器全部启动,形成的球形护盾表面能量波动均匀。“所有系统参数正常,符合试航标准。”灵汐将检查报告递给李三,语气中难掩激动,“我们可以出发了。”

李三接过报告,目光落在飞船头部的超级歼星炮上,缓缓点头:“通知船坞开启穹顶,准备升空。”

1. 第一阶段:近地轨道测试——初露锋芒的“低空巡航”

试航的第一阶段,是能源星近地轨道(高度约500公里)的适应性测试,主要验证飞船在有大气层残留的环境中,推进系统与防御系统的稳定性。

上午8时整,船坞的可开合穹顶缓缓打开,六千块源能晶体板向两侧折叠,露出能源星的天空。李三在指挥室按下“推进器启动”按钮,十二台源能推进器同时喷出淡蓝色的能量焰,焰体长度达百米,在海面上映出一片蓝光。飞船的重量虽达十万吨,但在五千万牛顿的推力作用下,缓缓离开船坞的组装平台,以每秒50米的速度垂直升空。

“高度100米,推进器推力稳定,船体结构无变形。”船员的报告声在指挥室响起。李三盯着全息投影台上的飞船模型,模型表面的绿色光点代表各系统的运行状态,此刻全部稳定闪烁。当飞船升至1000米高度时,李三下令:“调整推进器角度,改为水平飞行,速度提升至每秒300米。”

推进器喷口微微偏转,飞船的飞行方向从垂直转为水平,速度逐渐提升。能源星近地轨道的大气虽稀薄,但仍有微量尘埃和气流,对飞船的飞行姿态构成考验。灵汐紧盯着防御系统的监控屏:“护盾发生器检测到大气尘埃撞击,撞击强度0.2级,护盾能量损耗低于1%,无需调整。”

飞船在近地轨道飞行了2小时,完成了“加速—减速—转弯—悬停”等一系列基础动作测试。在悬停测试中,飞船停留在300公里高度,推进器仅输出10%的推力,就能抵消能源星的引力,悬停误差控制在10米以内。“推进系统的矢量控制精度远超预期。”负责推进系统的船员兴奋地报告,“即使在大气气流干扰下,也能精准维持姿态。”

上午10时,近地轨道测试完成。李三看着监控屏上的飞行数据,嘴角露出笑容:“第一阶段顺利通过,准备进入霍格天体引力场。”

2. 第二阶段:霍格天体引力场测试——与引力博弈的“星际穿梭”

霍格天体是能源星周边最特殊的天体结构,其环状引力场的强度是能源星的8倍,且引力分布不均,对飞船的推进系统和结构强度是极大的考验——这也是试航的核心阶段,只有通过引力场测试,飞船才能具备跨星系航行的能力。

飞船从近地轨道出发,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向霍格天体飞去。当距离霍格天体还有1亿公里时,飞船头部的引力传感器开始工作,屏幕上实时显示出引力场的分布图谱:红色区域代表强引力区(强度10倍于能源星),蓝色区域代表弱引力区(强度5倍于能源星),绿色区域代表稳定引力区(强度7倍于能源星)。

“按照预设航线,我们将从绿色区域切入引力场,借助引力加速。”李三指着图谱上的航线,对船员解释道,“注意监测推进器的推力变化,一旦进入强引力区,立刻提升推力,避免被引力捕获。”

1小时后,飞船进入霍格天体的引力场范围。瞬间,飞船的速度从每秒10公里提升至每秒30公里,船体轻微震动——这是引力拉扯产生的正常现象。“推进器推力自动提升至60%,抵消部分引力拉扯,船体应力值35%,低于安全阈值。”船员的报告声带着一丝紧张。

灵汐立刻调出结构监测数据:“船体主梁的形变幅度0.5厘米,装甲板无裂痕,源能纹路能量传导正常。”她顿了顿,补充道,“引力矫正仪已启动,正在实时调整推进器角度,确保航线偏差不超过100公里。”

飞船在引力场中飞行了8小时,期间两次穿越红色强引力区。第一次进入强引力区时,飞船的速度突然提升至每秒50公里,船体震动幅度加大,部分船员出现轻微的失重反应。“推进器推力提升至80%,启动应急平衡系统!”李三果断下令。十二台推进器的喷口瞬间调整角度,其中两侧的推进器额外输出10%的推力,飞船的震动逐渐减弱,速度稳定在每秒45公里。“应力值65%,仍在安全范围内,船员生命体征正常。”灵汐快速汇报。

第二次穿越强引力区时,飞船遭遇了小规模的星际尘埃流——这些尘埃的直径在10厘米至1米之间,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撞击飞船。“护盾发生器能量损耗速度加快,当前损耗率5%\/分钟!”防御系统的船员大喊。灵汐立刻调整护盾模式:“将强引力区的护盾强度提升至90%,优先保护能源核心室和指挥室!”

护盾的颜色从淡蓝色转为深蓝色,当尘埃撞击护盾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部分较大的尘埃在护盾表面碎裂,化为细小的颗粒。“尘埃流已穿越,护盾剩余能量82%,船体无损伤。”10分钟后,船员报告。李三长舒一口气:“引力场测试比预想中更复杂,但我们的飞船扛住了,准备进入星际航道模拟阶段。”

3. 第三阶段:星际航道模拟航行——跨越虚空的“长途奔袭”

星际航道模拟航行,是模拟飞船在真实星际环境中的长途飞行,主要测试能源系统的续航能力、生命维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船员在长时间航行中的适应能力。此次模拟的航道是从霍格天体出发,前往一颗距离能源星60亿公里的废弃行星,全程预计飞行24小时。

飞船离开霍格天体的引力场后,李三下令:“启用引力借力技术,推进器推力降至30%,进入巡航模式。”引力传感器捕捉到周边三颗恒星的引力场,中央控制系统自动规划出借力航线——飞船先借助第一颗恒星的引力加速至每秒60公里,再顺着第二颗恒星的引力滑行,最后通过第三颗恒星的引力调整姿态,飞向目标行星。

在巡航模式下,飞船的能源消耗大幅降低。灵汐监控着能源数据:“反物质反应堆输出稳定,戴森球的能源导管持续输送能量,当前能源储备92%,按当前消耗速度,可维持飞行100小时以上。”她同时检查了生命维持系统:“船员舱的氧气浓度21%,温度25c,湿度45%,源能循环系统过滤效率99%,符合宜居标准。”

长时间的星际航行中,船员的状态至关重要。李三安排了轮班制度,每6小时换班一次,确保船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同时,灵汐在公共活动区开启了“地球影像投影”——投影中播放着地球的自然风光,从亚马逊雨林的瀑布到北极的极光,从城市的夜景到乡村的田野,让船员在遥远的宇宙中感受到家乡的气息。

“指挥长,我们发现了一艘废弃的远古星际探测器。”航行至12小时时,侦察系统的船员突然报告。李三立刻调出探测器的影像:这是一艘长度约50米的探测器,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宇宙尘埃,部分装甲板已经锈蚀,但主体结构仍完整。“靠近探测器,进行近距离观测,注意保持安全距离。”

飞船缓缓靠近探测器,距离1000米时,释放出一台辅助机甲。机甲携带高清相机和样本采集器,绕探测器飞行一周,拍摄了详细的影像,并采集了一小块装甲板样本。“探测器的年代约为10万年前,属于远古文明的早期产物,内部设备已完全失效。”灵汐分析完影像和样本数据,对李三说,“这可能是远古文明探索宇宙的‘先驱者’,可惜没能留下更多信息。”

李三看着影像中的探测器,若有所思:“我们的飞船,或许会成为新时代的‘先驱者’,带着人类的希望,探索更远的宇宙。”

24小时后,飞船顺利抵达目标废弃行星的轨道。这颗行星的表面布满了陨石坑,大气稀薄,没有生命迹象。“星际航道模拟航行完成,能源储备剩余78%,船员状态良好,生命维持系统无故障。”灵汐汇总数据后,向李三汇报,“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极限性能测试了。”

4. 第四阶段:极限性能测试——挑战极限的“火力与速度”

极限性能测试,是试航的最后阶段,也是对飞船综合性能的终极考验,分为“推进器极限速度测试”“武器系统全功率测试”“防御系统抗打击测试”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充满挑战,一旦失败,可能对飞船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1)推进器极限速度测试:突破光速40%的“星际冲刺”

推进器极限速度测试的目标,是让飞船的速度达到设计的最高值——光速的40%(约每秒12万公里)。在此之前,飞船的最高速度仅为每秒50公里,要提升至每秒12万公里,需要推进器全功率运行,同时承受巨大的能量负荷和结构应力。

“所有船员进入抗压座椅,启动生命维持系统的应急保护模式!”李三下令。船员们迅速坐进座椅,座椅自动包裹身体,释放出抗压气囊,防止高速加速时产生的过载损伤身体。灵汐则关闭了非必要的系统,将所有能源集中到推进器:“能源核心室已调整输出模式,90%的能源优先供应推进器,反物质反应堆备用能源已激活。”

李三深吸一口气,按下“推进器全功率启动”按钮。十二台源能推进器瞬间喷出深蓝色的能量焰,焰体长度达500米,飞船的速度以每秒1万公里的幅度快速提升——每秒30公里、每秒50公里、每秒80公里……船体的震动幅度逐渐加大,控制台的指示灯开始闪烁,部分非核心系统因能源供应不足自动关闭。

“当前速度每秒100公里,船体应力值85%,推进器温度3500c,接近安全阈值!”船员的声音带着急促。灵汐立刻启动冷却系统:“源能冷却管全功率运行,液态氮持续注入推进器,温度开始下降。”

又过了10分钟,飞船的速度达到了每秒12万公里——光速的40%!此时,飞船周围的空间因高速飞行产生轻微扭曲,远处的恒星光芒出现蓝移现象。“速度达标!维持30秒,记录数据!”李三大喊。30秒内,船员们紧张地记录着各项数据:推进器推力5500万牛顿,船体应力值90%,能源消耗率10%\/分钟,引力传感器仍能正常工作。

30秒后,李三下令:“逐步降低推进器推力,进入减速模式。”飞船的速度缓慢下降,从每秒12万公里降至每秒50公里,船体的震动逐渐消失。“推进器极限速度测试完成,所有参数符合设计标准,推进器无损伤!”灵汐兴奋地报告,指挥室内响起了船员们的欢呼声。

(2)武器系统全功率测试:毁天灭地的“火力全开”

武器系统全功率测试,是对飞船火力的终极检验——超级歼星炮全功率发射、量子机关炮满射速射击、源能鱼雷实弹测试,三项测试依次进行,目标是废弃行星表面的三个预设靶区。

首先进行的是超级歼星炮全功率测试。飞船调整姿态,头部的超级歼星炮对准行星表面的第一个靶区——一个直径50公里的巨型陨石坑。“超级歼星炮开始充能,源能聚能环能量强度98%,引力矫正仪已锁定目标,预计偏差不超过1公里。”武器系统的船员汇报。

3分钟后,充能完成。“超级歼星炮全功率发射!”李三下令。一道直径5米的白色能量束从炮口射出,瞬间穿越行星稀薄的大气,击中陨石坑中心。10秒后,行星表面传来剧烈的爆炸,蘑菇云升腾至100公里高空,陨石坑被彻底摧毁,形成一个直径100公里的新巨坑。“能量强度符合设计标准,射程60亿公里,偏差800米!”船员大喊。

接下来是量子机关炮满射速测试。飞船两侧的100门量子机关炮同时对准第二个靶区——一片布满岩石的平原。“量子机关炮供弹系统启动,射速调整至每分钟1200发,目标锁定完成。”船员报告。李三按下射击按钮,100门机关炮同时开火,淡蓝色的量子能量弹像暴雨般射向行星表面,每分钟12万发的射速在平原上形成一片火海,岩石在能量弹的撞击下碎裂、气化,10分钟后,平原上出现了一条宽5公里、长20公里的“能量通道”。“满射速射击10分钟,炮身温度500c,冷却系统运行正常,无卡壳现象!”

最后是源能鱼雷实弹测试。飞船底部的30座源能鱼雷发射管对准第三个靶区——一座高5公里的岩石山峰。“源能鱼雷已装填,智能追踪系统启动,反物质炸药能量稳定。”船员汇报。李三下令:“发射10枚鱼雷,间隔10秒。”

10枚鱼雷依次从发射管射出,弹体表面的生物金属在飞行中微微调整方向,精准飞向山峰。第一枚鱼雷击中山峰底部,产生剧烈爆炸,山峰出现裂痕;后续的鱼雷连续击中同一位置,当第十枚鱼雷爆炸时,整座山峰轰然倒塌,化为一片碎石。“鱼雷命中精度100%,爆炸威力符合设计标准,智能追踪系统无故障!”

(3)防御系统抗打击测试:固若金汤的“多维防护”

防御系统抗打击测试,是模拟飞船遭遇敌方攻击时的防御能力——测试方式为“自攻自防”,即飞船的量子机关炮向自身发射低强度能量弹,同时启动护盾系统和电磁屏障,检验防御效果。

“量子机关炮调整为低强度模式,能量强度10%,瞄准护盾矩阵;护盾发生器强度提升至80%,电磁屏障启动。”李三下令。灵汐补充道:“已划定安全区域,能量弹的攻击范围避开指挥室和能源核心室,确保船员安全。”

测试开始,10门量子机关炮向飞船的护盾发射能量弹。当能量弹撞击护盾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护盾表面泛起涟漪,但没有出现任何裂痕。“护盾能量损耗2%\/分钟,能量吸收系统正常,已将50%的攻击能量转化为飞船能源。”防御系统的船员报告。

随后,测试升级——量子机关炮的能量强度提升至30%,同时启动电磁屏障的高频脉冲。能量弹的冲击力明显增强,护盾的震动幅度加大,但仍牢牢抵御住攻击;电磁屏障则成功干扰了部分能量弹的轨迹,使其偏离目标。“护盾剩余能量75%,电磁屏障干扰效率60%,防御系统无故障!”

30分钟后,防御系统抗打击测试完成。李三看着所有测试数据,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极限性能测试全部通过!我们的飞船,合格了!”

5. 返航:载誉而归的“星际凯旋”

当所有试航阶段完成后,飞船开始返航。此时,飞船的能源储备剩余62%,船体无损伤,所有系统运行正常。在返航途中,李三向能源星发送了试航成功的信号——戴森球的能源光束在空中形成一道巨大的“胜利光环”,向整个能源星宣告这一历史性时刻。

72小时后,飞船顺利返回能源星的超级船坞。当飞船缓缓降落在组装平台上时,船坞内的虫族小队发出欢快的“嗡鸣”,灵汐带领船员走出指挥室,看着这艘经历了星际考验的钢铁巨舰,眼中满是自豪。

李三站在飞船头部,看着远处的戴森球和超级歼星炮生产线,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这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要建造更多的战略飞船,组建属于人类的星际舰队,在宇宙中开辟新的家园。”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玄鉴仙族 新白蛇问仙 娱乐人生从三十而已开始 为奴 四合院之车门已焊死 重返天堂[希伯来神话] 误惹豪门:强娶迷糊小甜妻 快穿之反派大人是病娇 园香 漫游五界 封总,太太想跟你离婚很久了 盗笔之主打一个陪伴 被迫嫁给前未婚夫世子之后 北唐风云 国民导演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偷听心声后贝吉塔逆转绝望未来 纵横古今南洋豪门的大唐风云录 战双帕弥什之渡鸦 起猛了,求生木筏怎么多了个女人 
经典收藏少女大召唤 招黑体质开局修行在废土 超级捉鬼道长 万界收容所 拯救诸天单身汉 机战无限 蒸汽朋克世界里的医生 美漫之道门修士 战破蛮荒 四合院把空间之门上交国家 星际求生神秘星球之旅 玩转时空的超人 封神大天王 直视古神一整年 让你重生,你生产了亿万尸王? 无限深空 诸天武神路 天灾降临:我靠御兽苟到最后! 完美男主养成计划 快穿之爱你不珍惜,变心了你哭啥 
最近更新新纪元前夜 废土蝼蚁?抱歉,我能穿越诸天 杨贵妃日本秘史之千年血脉密码 神明钓场:从贫民窟钓爆诸天 终末纪元:我的据点能升级 末世之热血烬途 丧尸海?比数量我从不虚 熵光夜城 基建狂潮:从红警系统开始称霸宇 无尽的拉格朗日之文明演化 末世:收女仆从傲娇校花开始 废雌?她是全星际大佬唯一净化师 谁让她误闯废土的! 末世恶毒女配?我靠十倍返还躺赢 只想安静种个田,全员逼我当大佬 恶毒向导不装了,全员火葬场吧 渣女摆烂后,五个前男友扯头花 星际娇软雌性,被六S大佬强绑定 星际写小说,雄兽们跪求我更新 兵家镇万界 
超神机甲之文明崛起 一剑破楼兰 - 超神机甲之文明崛起txt下载 - 超神机甲之文明崛起最新章节 - 超神机甲之文明崛起全文阅读 - 好看的科幻小说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