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华章之下显空洞 真知灼见动人心
省委党校最大的报告厅内,气氛庄重而肃穆。青干班结业课题答辩会即将在这里举行。
这不仅是对三个月学习成果的最终检验,更是一场面向全省最高决策层的智慧与能力的展示。
主席台上,省委书记庄卫东、省委副书记李宁国、组织部长、省委秘书长等领导赫然在座,韩儒林等党校领导和资深教授分坐两侧。台下前排,则是省发改委、财政厅、商务厅等关键厅局的主要负责人。整个会场座无虚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
首先登场的是孙子聪带领的“全明星”团队。他们准备充分,信心满满。汇报人正是孙子聪本人,他身着剪裁合体的深色西装,精神焕发,侃侃而谈。ppt制作精良,动画炫目,充满了“新质生产力”、“全球价值链重构”、“数字化转型”、“制度型开放”等前沿概念。他们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打造“一核两翼三走廊”的全省发展新格局,建议设立千亿级产业引导基金,争取国家级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容等一系列听起来雄心勃勃的政策主张。
汇报过程中,孙子聪语言流畅,引经据典,不时抛出一些国际案例和权威数据,显得视野开阔,理论功底扎实。
他的团队成员在补充发言时,也各展所长,从不同角度论证其方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整体汇报气势磅礴,极具感染力,赢得了台下不少与会者,尤其是一些厅局官员的频频点头和欣赏的目光。
孙子聪在结束汇报时,面带自信的微笑,躬身致意,台下响起了颇为热烈的掌声。他瞥了一眼坐在候场区的陈临海,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与挑衅。
然而,进入领导提问环节后,气氛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庄卫东书记第一个提问,他脸上带着惯有的温和笑容,但问题却直指核心:“孙聪同志,你们的报告视野很开阔,思路也很新。我有一个具体的问题,你们报告中提到要打造‘环省城高端制造产业带’,并将其作为‘一核’的重要支撑。我想问的是,这个产业带与我们现有的几个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在产业定位上如何实现差异化布局、协同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同质化竞争?另外,你们建议的千亿级产业基金,具体的募资渠道、运作模式、风险防控机制,特别是如何确保它真正投向那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企业,而不是沦为新的‘撒胡椒面’或者产生新的寻租空间?请就这几个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再深入谈谈。”
这个问题如同精确制导的导弹,瞬间击穿了华丽辞藻构筑的外壳。孙子聪脸上的笑容僵硬了一下,他显然更擅长宏观论述,对于如此具体、涉及复杂利益协调和实际操作细节的问题,准备并不充分。
他试图用“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科学评估机制”等大而化之的语言来应对,但明显缺乏有说服力的细节和可落地的路径。当庄卫东追问他某个具体产业链的省内布局现状和可能的整合方案时,他甚至出现了一些数据上的含糊和前后矛盾。
李宁国副书记也提出了问题,更多是从政治正确和全局平衡的角度,虽然不如庄卫东那般尖锐,但也让孙子聪团队显得有些左支右绌。几个回合下来,尽管孙子聪极力保持镇定,但额角细微的汗珠和偶尔的语塞,已然暴露了其报告“宏大叙事”下的“空心化”弱点。
台下原本欣赏的目光中,也开始掺杂进一些审慎和思考。
紧接着,轮到了陈临海带领的“务实求真”团队登场。与孙子聪团队的光鲜亮丽相比,他们显得朴实无华。
陈临海穿着普通的夹克衫,步伐沉稳。他们的ppt简洁明了,没有炫目的特效,只有清晰的图表、扎实的数据和简洁的结论。
陈临海作为主汇报人,开宗明义:“尊敬的各位领导,我们团队认为,我省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找准自身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不可替代的‘生态位’,并通过深层次改革,破除要素流动壁垒,激发内生动力。我们的研究,没有追求面面俱到,而是选择了三个我们认为最具基础、也最能见效的突破口进行深度剖析。”
他首先汇报了由周为民牵头的“特色优势产业链韧性提升”部分。
没有空谈产业升级,而是聚焦于本省有深厚基础的“工程机械关键液压部件”和“优质小麦深加工”两个具体产业链条,详细分析了其在全球和国内供应链中的位置、面临的“卡脖子”风险或低端锁定困境,然后提出了非常具体的“链长制”如何做实、如何通过“揭榜挂帅”联合攻关特定技术、如何建立省内企业优先采购和协同研发机制等一套组合拳。
数据详实,案例具体,操作路径清晰。
接着,他汇报了李静牵头的“内需市场挖潜”部分。同样没有泛泛而谈促进消费,而是基于深入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指出本省消费外流严重、本地商业体系能级不高的痛点,提出了集中资源“打造一个具有区域辐射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并配套以“步行街改造提升”、“智慧商圈建设”、“本土老字号振兴”等具体工程,甚至给出了初步的客流预测和投资估算模型。
最后,他汇报了郑涛牵头的“跨区域协作机制创新”部分。
直面了省内各地区之间存在的行政壁垒、政策洼地、产业同构等问题,没有回避矛盾,而是提出了建立“省内区域协调发展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机制”、探索“飞地经济”新模式、推动部分政务服务事项“省内通办”等既需要魄力又极具创新性的改革建议。
整个汇报过程中,陈临海语言精炼,逻辑严密,每一个观点都有扎实的调研数据或案例支撑,每一个建议都力求清晰可行。
他展现出的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是那种基于对省情、对基层、对市场深刻理解而产生的、如同老中医号脉般的精准与沉稳。
进入提问环节,气氛更加热烈。
省发改委主任对他们提出的具体产业链升级路径非常感兴趣,连续追问了几个技术细节和配套政策需求,陈临海和周为民对答如流,展现了深厚的专业储备。
商务厅长对他们打造消费中心城市的设想提出了关于业态布局和品牌引进的问题,李静结合其对社会消费趋势的洞察,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甚至连一位对数据极其挑剔的统计局局长,也就他们使用的某个模型参数提出了疑问,小马和郑涛联合进行了严谨的技术解释。
陈临海作为团队核心,在回答各个问题时,不仅能够精准回应,更能适时地进行提炼和升华,将具体问题上升到规律和机制层面。
他的从容自信、深刻洞察和务实风格,与之前孙子聪团队的华而不实形成了鲜明对比。
台下领导们的目光,从一开始的审视,逐渐转变为欣赏和赞许,提问也更多地变成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会场内之前那种无形的压力,仿佛被陈临海团队扎实的成果和自信的表现悄然化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真知灼见的尊重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