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时间·第600日。
风,依旧干冷。
赤红色的沙尘掠过基地上空,
在稀薄的大气中化作淡淡旋涡。
而在“曙光城”中央控制塔,
伍思辰正注视着一幅星球投影。
那是火星的整体地形图——
从北极冰原到南部高原,
从古老的峡谷到千米深的陨坑,
星球被分割成无数区域。
他的手指在空中划过,
系统随之亮起新的代号:
“火星生态改造计划·第一阶段”
“我们已经能在火星行走、建造、交流、发电。
但火星,还没有生命。”
伍思辰抬起头,声音平稳却带着某种命运感:
“接下来,我们要让这颗星球——重新呼吸。”
会议室寂静无声。
数十名科学家、工程师屏息注视那幅星图。
伍思辰缓缓说出计划的核心:
“目标:在二十年内,
提升火星平均温度30度,
将大气压提高至地球的15%。
让风能吹动水,
让水能孕育生命。”
投影上,火星北极冰原被放大。
白色的冰层如一顶覆盖星球的帽子,
沉睡了数十亿年。
“第一步,释放极地二氧化碳。”
伍思辰指向冰原区,
那里标注着几十个光点。
那些光点,
正是准备部署的“轨道聚光镜阵列”。
镜面直径达三公里,
布置在极地轨道上,
以恒定角度反射阳光,
照射火星北极冰盖。
当光束落下,
冰层开始微微升温,
沉积其中的二氧化碳被逐渐释放。
“这将形成温室效应的第一波,
点燃行星的呼吸循环。”
投影画面模拟了效果:
白色冰原边缘开始出现雾状气体,
火星表面的气压曲线缓慢上升。
第二阶段,
大夏将在赤道地带与极地之间,
建设二十座温室气体反应塔。
这是一种“行星呼吸器”。
通过电解火星岩层中的碳酸盐,
合成氟化气体、六氟硫化物等强效温室气体。
AI播报:
“反应塔能在极低大气压下运行,
每日释放温室气体可覆盖半个城市。”
伍思辰看着数据:
“让行星自己吸气。”
那些工厂的烟雾不再是污染,
而是温度的种子。
几十年后,
这些分子将聚集在高空,
捕获阳光,
让这颗红色的星球慢慢转暖。
在火星轨道上方,
另一支由AI控制的施工舰队已经出发。
它们要在赤道高空部署“日弧镜阵列”——
一条长达上千公里的光镜环。
当镜面展开时,
阳光被集中投射至特定区域,
模拟地球热带的温度带。
从太空望去,
火星的某些区域开始泛出柔和的金光。
科学家笑称那是——
“行星级加热灯。”
伍思辰则平静回应:
“这是恒星的延伸。”
为了防止极地融化过快、引发尘暴,
工程组还同步部署了“生态雾化塔”。
它们能在局部地区喷洒细微水汽,
为将来地表植物实验创造湿度条件。
每一座塔,都刻着同一句铭文:
“让火星下第一场雨。”
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
火星的模拟模型开始演算。
随着极地释放、轨道聚光与温室气体叠加,
平均气温从零下63°c缓缓攀升——
零下50°、零下40°、零下25°……
气压曲线随之上升,
风场扩张,
云雾带开始形成雏形。
大气层从稀薄的淡蓝,
慢慢变为带着红金色的雾层。
系统提示音响起:
“行星气候模型重建成功。
模拟成功率:87%。
预测首次局部降雨时间:十五年后。”
会议厅里响起了掌声,
有人激动地说:
“十五年!
我们或许能在火星上看到彩虹!”
伍思辰只是微微一笑,
那笑容里不是狂喜,
而是一种笃定的宁静。
“那一天,
火星将不再需要我们的呼吸。”
那一夜,
当大夏官方正式宣布——
“火星生态改造计划启动,
包括释放极地二氧化碳、建立轨道聚光阵列、
与温室气体反应工厂系统化运行。”
全世界的新闻编辑部,
几乎在同一刻陷入停滞。
所有人都明白,
这不再是“探索”。
这意味着——
人类正在重新定义一颗行星。
【鹰酱·白宫·国家安全与能源理事会】
凌晨三点,
白宫的应急会议室灯光惨白。
总统手中捏着那份刚译好的报告,
纸页的边缘微微发皱。
“他们在……重写火星的大气?”
科学顾问艰难地开口:
“是的,先生。
他们计划释放极地冰盖的二氧化碳,
利用轨道镜反射太阳光,
再辅以温室气体工厂制造人工暖流。
目标是——提升火星平均温度三十度。”
房间里一片死寂。
国防顾问喃喃道:
“他们在制造新气候。”
总统猛地抬头,
声音里透着压抑的怒火:
“他们在地球外面搞‘行星地质学’?!”
科学顾问苦笑:
“不是地质学,先生。
是行星工程。”
【布鲁塞尔·欧联航天防务理事会】
屏幕上是火星极地卫星拍摄的实时画面。
轨道镜阵反射出一道明亮的光线,
像金色的剑,刺破了永夜的极地。
法国代表低声说:
“他们在融化冰盖……真的在融化。”
德国能源部长愣愣地看着数据曲线:
气压、温度、二氧化碳浓度……
一切都在上升。
意大利代表一拳砸在桌上:
“我们在地球上减排,
他们在火星上排放!”
主席团代表盯着屏幕,
喃喃自语:
“他们把‘温室效应’变成了武器。”
【伦敦·bbc全球焦点】
主持人强作镇定:
“根据大夏官方公布的资料,
火星将通过轨道镜阵和温室反应塔,
在二十年内形成可呼吸的大气雏形。”
嘉宾,一位航天科学家,
沉默了许久才开口:
“我们一直以为‘地球改造’是幻想小说……
而他们,正在现实中实施。”
另一位评论员苦涩地笑:
“他们让一颗行星变暖,
而我们连气候大会都还在吵架。”
【纽约·《经济学人》头版】
封面是一张卫星图。
火星北极被阳光照亮,
冰盖边缘出现一圈薄雾。
标题:
《他们让星球呼吸》
副标题:
“当旧世界在担忧全球变暖,
新世界正在利用它。”
文章写道:
“这不是科幻,而是现实。
火星改造计划意味着人类掌握了‘行星气候干预权’。
他们第一次,不是在适应自然,
而是在创造自然。”
【巴黎·神学科学院】
数位神学家围着那张极地图像,
凝视着阳光照亮的冰原。
一位老教授声音颤抖:
“上帝在七天内创造世界。
而他们,
正在用科技重塑另一个伊甸园。”
另一人喃喃道:
“我们不再是唯一的造物主了。”
【东京·防卫航天厅】
大臣摊开资料,手指微颤。
“他们要让火星升温三十度?
他们在‘激活’整个行星?”
参谋长点头:
“轨道镜、温室气体塔、地下能源反应堆……
全部由AI自动控制,
是完整的‘行星调控系统’。”
部长沉声道:
“我们在防御小行星,
他们在‘养育’一颗行星。”
【华尔街·金融圈】
投资人盯着新闻直播,表情僵硬。
“他们在火星制造大气?”
分析师神情复杂:
“是的。
他们掌握了‘气候科技’的最终形态。
这不再是能源问题,
而是生态主权问题。”
股市应声暴跌,
“地外资源”“碳封存”“卫星反射技术”成为唯一上涨的板块。
【罗马·联合国特别会议】
秘书长神情凝重:
“我们今天见证了新的纪元。
大夏在火星启动行星级生态改造。
他们不再是地球文明的一部分,
他们在建造——太阳系文明。”
美方代表冷声道:
“他们在掌控气候——这是‘上帝级干预’!”
秘书长沉默片刻:
“或许吧。
但历史只会记下——
第一个让行星苏醒的文明。”
【社交媒体的狂潮】
#火星升温计划
#他们在制造天气
#行星呼吸
全球网友炸开了锅:
“他们在让火星变暖,而我们在地球开空调。”
“这不是科学项目,是新创世纪。”
“未来的孩子们或许会在火星的雨中玩耍,
而我们,连地球的雪都保不住。”
一条被转发上百万次的留言写道:
“他们不是在探索宇宙——
他们在重启宇宙。”
【白宫深夜】
总统独自坐在窗前。
夜色寂静,
窗外那颗红色的星点微微闪烁。
幕僚轻声道:
“他们的轨道镜阵开始反射阳光,
北极冰盖的温度上升了1.2摄氏度。”
总统喃喃道:
“我们以为他们在建基地,
没想到他们在造大气。”
他抬头望向那颗星:
“当他们让火星呼吸——
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
与此同时,
在火星北极,
第一束轨道光正照在冰原上。
冰层微微蒸腾,
一缕雾气升起——
那是火星沉睡四十亿年的第一口“呼吸”。
伍思辰站在指挥台前,
看着那一幕,
低声道:
“欢迎回来,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