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是新年假期后的第一次大朝会,大臣们如往日一样,赶在五更天五点前,天还只是蒙蒙亮时抵达皇宫。
开年首次的大朝会是在大庆殿举行,往日里大臣们下了马车,或悠闲的踱步进入殿内,或等待三五同僚一起边聊边进入大殿,可今日,却分外不同。
从马车停放处到皇宫大门口,再延伸到大庆殿的道路两边,两列禁军身着铠甲,手持武器,威风凛凛立于寒风中,和灰暗的天色融为一体,让春节喜庆的氛围变得庄严肃穆。
这熟悉的配方,紧张的氛围,瞬间让大臣们回想起官家肃清朝堂,审判一半朝臣那日的情形。
他们心中虽有各种猜测,面上却不敢露出分毫,只是低垂着头,甚至可以放轻脚步沿着禁军把守的道路往大庆殿走。
几乎汴京城八成以上的官员都要来上朝,官职五品及以上的京官有资格进入文德殿内参与朝会,而五品以下九品以上的官员则是在殿外广场候着。
殿外广场两边站着数百名禁军,他们面无表情,就那么静静的守着广场上的官员,那眼神看得人心中发毛。
文官和武官分列两侧,泾渭分明,墨兰和皇城司统领站在大庆殿大门两侧,往里看可以看到殿内的情形,朝外可以俯瞰整个广场的情形,方便随时指挥。
殿内不愧是大宋五品以上的肱股之臣,在最初的震惊之后,很快就冷静下来,甚至开始跟站在附近的大臣交换信息。
盛宏作为禁军统领的生父,很快成为众人询问的对象,周围的官员或用眼神,或悄声询问,急的他是满头大汗,毕竟墨兰已经十几天没回家,且并未透露出一丝消息。
墨兰见此情形,也没有解救老父亲,只希望今日的朝臣放聪明点,不要跟赵祯对着干,他既然让女儿登基,又让禁军在此守着,就是打定了主意,若有人阻拦,少不得要见血。
等会少不得有一番腥风血雨。
五更天五点一到,宫门关闭,官家赵祯穿着明黄色龙袍走了进来,扶着他的是同样穿着明黄色龙袍的福康公主。
大宋的规矩森严,大臣们在行礼之前是不能直视圣颜的。
所以当大臣们齐齐行礼之后,皇帝让众人站起来,大家抬头,看见身着龙袍的福康公主,差点惊掉了下巴。
不过,大家的注意力很快就被皇帝赵祯的情况吸引,不过短短十多日未见,这位半年前还意气风发宛如吃了延寿丹的大宋之主简直是大变样。
他身形消瘦且佝偻着背,似乎在忍受极大的痛苦,眼窝凹陷严重布满血丝,头花花白了一半,龙袍在皇帝身上都是松垮垮的。
大臣们纷纷开始关心皇帝的身体,一些毫无意义的让赵祯保重的屁话,就连御史台的官员都暂时将福康公主身着龙袍的逾矩行为放到一边,关心官家的身体。
也有那么一两个大聪明,心里盘算着是不是要请皇帝册立太子,只是大家想到半年前被清算的宗室子弟,又纷纷歇了心思。
赵祯疲惫的抬眼,扫视朝堂之下的一众官员,将所有人的神色表现尽收眼底,也将所有人的小心思看的明明白白。
他沙哑的声音响起:
“诸位爱卿,朕登基数十载,上敬天地,下爱黎民。外犁庭扫穴,灭大辽并西夏之强梁;内寻得祥瑞良种,解万民之饥馑。 上天待朕不薄,朕,也未负这天下!
而今,朕病体难支,已无力操持国政,为江山社稷计,即刻起,由福康继皇帝位,诸公当谨守臣节,竭力事新君。”
言毕,朝堂下的大臣早已一片哗然,即使赵祯早已与当朝文官领袖宰相富弼和武将的领袖张英说好了,可其余大臣仍旧不依不饶。
“官家不可啊,官家膝下有四位皇子,怎能传位于福康公主?”
“福康公主不过是一女子,怎能继承大统?自古岂有女子为帝之先例?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啊陛下!”
“陛下!吕后、武曌之祸,犹在眼前! 吕氏几倾刘汉,武周代唐,宗室屠戮,此皆前车之鉴!陛下欲使我大宋重蹈覆辙乎?”
御史台的老臣更是祭出大杀器,死谏:“若陛下执意如此,老臣……唯有乞骸骨,归隐山林,不忍见这赵氏江山断送之日!”
………………
在这个社会,大臣们能接受一个孩子登基,能接受一个瘸子登基……但独独不能接受一个一个女子爬到他们所有人头上。
文臣武将难得统一阵线,都不能接受福康公主登基,让站在最前面的宰相和英国公气的快吐血。
两人昨日已得到赵祯的圣旨,心中明了公主继位只是过渡,官家还留了后手,只要等几位皇子长成,会择优禅位。
但两人得到消息是昨晚,时间匆忙,根本来不及通知其他下属,只能不断给身后的不断给大臣们使眼色。
只是气氛红拖到这里了,底下的大臣哪里还能注意到老上司的眼神,只是一个劲请皇帝收回成命。
不过,这一次赵祯格外坚决,还是一样的套路。只是一个眼神,皇城司大统领就带着两名暗探,拎着两大箱子资料进了大殿。
接下来,完全不需要赵祯父女再说话,大统领将让人将每一位跪地的大臣控制住,随后当朝念出该为大臣做官期间,结党营私,收受贿赂等错处。
方法虽然老,效果确实好,第一个大臣的错误还没念完,其余跪地请求赵祯收回成命的大臣陆陆续续站了起来。
能做到五品以上品级的官员,站在大庆殿上的人,谁不是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谁敢说自己是真的干净?即使你自己真的干净,子孙呢,亲戚呢?
于是,一时间,大殿之上再无人反对福康公主成为下任帝王,众位大臣只能憋屈的看着他们昔日看不上的女子登基为帝。
赵祯见大臣们无人反对,将福康公主赵徽柔按在龙椅之上,自己则在张茂则的搀扶之下离开大殿。
看着老皇帝佝偻的背影,赵徽柔眼中含泪,虽父亲只将她当做扶持弟弟的工具,可父皇能冒着天下之大不韪,为她荡平登上帝位的所有障碍,已经是一片慈父心肠了。
父女两人都很清楚,十几年,变数太多了,即使赵徽柔是一名女子,可一旦尝到权利的滋味,怎么可能轻易交出皇位来。
女儿眼中的野心他能看得出来,几位小皇子刚刚出生的时候,他也是真的欣喜万分,若是他身体好,就算再撑五年,他都能安排好,扶持儿子登基。
可如今四个儿子甚至没满一岁,宗室也早就被他杀的七七八八,其余那些窝囊废,若是将江山交给他们,说不定会直接易主。
选择女儿,也是在赌,赌女儿反正不能生育,就算让她坐上皇位又如何,即使十几年后女儿不愿意归还皇位给儿子又如何,女儿总有老的一天,总有死的那一天。
这大宋江山,终究会回到儿子们手中。
这一日的早朝不算长,赵徽柔也并有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想法,父皇还在,早朝也是遵循旧例,和往日一样,讨论结束就退朝了。
只是,散朝之后,文官们纷纷将丞相包围,武将们也簇拥着英国公离开。
盛宏跟随文官们离开,走之前还担忧的朝着墨兰的方向看了一眼,他是担心公主卸磨杀驴,毕竟新君登基,必定是要清算上一朝的重臣。
墨兰朝他投去了一个安抚的眼神,盛宏收到信号,暂时松了口气,随着其他大臣离开。
她却不能下职,皇权交接期间的汴京城安防布置还需要安排,她亲自带着禁军巡视汴京城,在这种重要时刻,不但要防着别有用心的人犯上作乱,还要防着周边小国趁机搞事情。
墨兰心中微微叹气,打工人真的是到了宋朝,做了公主还是打工人,过年期间也不能休息。
这一日,丞相府和英国公府挤满了大臣,只是每一个大臣离开的时候都很是轻松,墨兰清楚,这些人肯定是知道赵祯的打算,知道江山以后还是会回到小皇子手中,所以才轻松起来。
接下来赵徽柔的登基大典,没有遇到丝毫阻碍。
1064年3年,历史上第二位女皇宋宸宗赵徽柔登基,年号承熙。
年迈的宋仁宗,在宸宗登基后的第十日薨逝,与此同时,皇太后曹氏因伤心过度,在一个月后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