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德殿内,时间仿佛在司空印信落入卢植手中的那一刻,出现了短暂的凝滞。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极其复杂的静默,不再是单纯的紧张或期待,而是掺杂了恍然大悟、惊悸、算计乃至一丝荒诞的诡异气氛。方才还为两位重臣荣升三公而响起的道贺声,余音尚在梁间缠绕,却已失了那份纯粹的热烈,变得空洞而形式化。
无数道目光,如同被无形的丝线操控,在御座上神色平静的皇帝,与席间那两位刚刚被赋予无上荣光、却仿佛瞬间被抽走了部分魂魄的老臣之间,来回逡巡。太尉金印与司空银印,在烛火下闪烁着诱人却又冰冷的光泽,它们不再仅仅是权力的象征,更仿佛成了两道精心打造、华美无比的金色枷锁,将帝国昔日的两根擎天巨柱,牢牢地、体面地“供奉”了起来。
一些脑筋转得稍慢的将领,初时还被“太尉”、“司空”这等显赫名位所震撼,心生羡慕,甚至觉得陛下对功臣实在是厚待有加。但很快,当他们看到皇甫嵩接过金印时那微微颤抖的手和瞬间黯淡的眼神,看到卢植虽然从容却明显远离了实权核心的姿态,再联想到陛下之前那番“不忍”、“体恤”的言论,一个激灵,如同冰水浇头,瞬间清醒过来!
“明升……暗降!”
这四个字,如同鬼魅般,几乎在同一时间,蹿上了在场绝大多数将领,尤其是那些手中还掌握着部分兵权、或是与皇甫嵩、卢植关系密切的将领的心头。他们之前或许有过猜测,但直到此刻,亲眼见证两位顶头上司以如此“荣耀”的方式被解除了实质兵权,才真正体会到皇帝手段之精准、布局之周密、以及那份隐藏在温情背后的、不容置疑的铁腕!
这不是鸟尽弓藏式的杀戮,那会寒了天下将士的心。这甚至不是简单的罢黜,那会引发动荡。这是阳谋!是堂堂正正、让你无法拒绝、甚至还要感恩戴德的权力回收!
给你极高的地位,极大的荣誉,让你成为百官楷模,天下景仰。但代价,就是你手中那足以影响国本、甚至威胁皇权的实实在在的军队指挥权!
想通了这一层,许多将领背后瞬间沁出了一层冷汗。他们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怀中的兵符,或是想了想自己麾下那些听命于自己的儿郎,一股兔死狐悲的寒意顺着脊椎爬了上来。陛下今日能如此“安置”皇甫太尉和卢司空,他日难道就不能用同样的,或者其他什么“体面”的方式,来“安置”他们吗?
殿内的气氛,从方才任命宣布时的震惊与骚动,迅速转变为一种更深沉的、几乎令人窒息的压抑。没有人交谈,甚至很少有人动一下面前的酒菜。每个人都在飞速地转动着念头,权衡着利弊,思考着自己的处境和未来的出路。
反抗?这个念头只是在极少数最骄悍的将领脑中一闪而过,便被他们自己强行掐灭了。看看殿外那些眼神锐利、纪律森严的陌生羽林卫士!看看西园军那几个明显已是皇帝心腹的校尉!再看看高踞御座、神色平静却目光如炬的皇帝!此时任何异动,都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更何况,皇甫嵩和卢植本人已经接受了这个安排。连他们都低头了,其他人还有什么资格和理由跳出来?
就在这死一般的寂静与压抑中,端坐于西园军校尉席位上的曹操,垂着眼睑,手中缓缓转动着酒杯,心中却是波涛汹涌。他看得比许多人更透,也更远。
“好一招‘杯酒释兵权’!陛下……真乃神人也!”曹操在心中暗叹,既有对皇帝手段的敬佩,也有一丝凛然。他清楚地认识到,经过今夜,帝国军队的格局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由皇帝直接掌控、通过讲武堂体系和枢密院制度牢牢绑定的新时代,即将来临。那些依靠个人威望、家族势力掌控军队的旧模式,将逐渐被淘汰。
而他曹操,是幸运的。他早早地就选择了站在皇帝一边,进入了讲武堂,成为了新体系中的一员。皇甫嵩和卢植的“退”,对他这样的人来说,恰恰是“进”的机会!他必须牢牢抓住这次权力洗牌带来的机遇!
与曹操的冷静算计不同,站在他身旁不远的袁绍,脸色则要阴沉得多。他紧紧攥着拳头,指甲几乎要嵌进掌心。他同样看懂了皇帝的意图,但他感受到的不是机会,而是巨大的威胁和压抑不住的愤怒。
陛下这是要将所有的权力都收归己有!连皇甫嵩、卢植这样的人都容不下,更何况是他们这些世家子弟?袁绍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乃至整个袁氏家族,在未来被皇帝用各种“体面”的方式边缘化的场景。他不甘心!巨大的野心如同毒火,灼烧着他的五脏六腑。但他同样知道,此刻绝不能表露分毫。他只能将这份不甘与愤怒,死死地压在心底,等待时机。
而更多的高级将领,如一些北军五校的统帅、部分边郡的镇守使,在经过最初的震惊、恐惧和权衡之后,脸上逐渐流露出一种复杂的、近乎于认命的神情。
他们能坐到今天的位置,并非全是莽夫。他们深知皇权的力量,也明白大势所趋。陛下没有采用激烈的手段,而是给了皇甫嵩和卢植如此体面的台阶,本身就释放了一个信号——只要配合,富贵荣华可保,甚至还能更上一层楼(指荣誉地位);但若不配合……那后果恐怕就难以预料了。
再看看皇甫嵩和卢植,虽然交出了兵权,但太尉、司空之位是何等尊荣?家族子弟未来的仕途想必也会因此受益。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了?
一种“既然无法反抗,不如坦然接受,或许还能争取更好待遇”的心态,开始在许多将领心中蔓延。
就在这时,刘宏的声音再次响起,打破了那令人难堪的沉寂。他的目光扫过台下神色各异的将领们,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洞察一切的穿透力:
“众卿皆是我大汉栋梁,于平定内乱、稳固边疆之中,立下赫赫功勋。朕,心中感念。”他顿了顿,似乎是在给众人消化和接受现实的时间,然后继续说道,“皇甫太尉、卢司空,功高盖世,德才足以服众,朕授以三公之位,使其能于庙堂之上,以更从容之姿,辅佐于朕,此乃国家之幸,亦是众卿之楷模。”
他将对皇甫嵩和卢植的安置,拔高到了“国家之幸”和“众卿楷模”的高度,这等于是在暗示,这样的安排是正当的、合理的,甚至是值得效仿的。
“至于诸位爱卿,”刘宏的话锋微微一顿,目光变得深沉起来,“朕亦深知尔等之忠勇与辛劳。如今朝廷正值用人之际,新政方兴未艾,四方虽安,然宵小之辈或存觊觎之心。军队,乃国之重器,仍需诸位勠力同心,恪尽职守,为国戍边,为民御辱!”
他并没有立刻宣布对其他人事的具体安排,而是先强调了军队的重要性,肯定了在座将领的价值,并提出了期望。这是一种安抚,也是一种警告——军队很重要,你们的位置也很重要,但要明白军队是谁的,你们该效忠于谁,该怎么做。
这番话,如同在波澜起伏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定心石。
许多原本心中忐忑的将领,听到皇帝并未否定他们的价值和作用,反而予以肯定和勉励,紧绷的心弦不由得稍稍松弛。陛下似乎并没有要一口气将所有老将都撤换掉的意思?只要自己表现忠诚,恪尽职守,或许……
“臣等谨遵陛下教诲!”
“必当竭尽全力,效忠陛下,护卫大汉!”
以曹操为首,一些机灵的将领率先离席,躬身响应。随即,如同连锁反应,越来越多的人站起身,躬身表态。声音由最初的杂乱,逐渐变得整齐划一,汇聚成一股表明“顺从”与“效忠”的声浪。
尽管这声浪之下,依旧隐藏着袁绍等人的不甘,隐藏着许多人心中的失落与不确定,但至少在表面上,皇帝刘宏通过这“明升暗降”的经典戏码,成功地在不引发剧烈动荡的情况下,完成了对军队最高权力的和平回收,并迫使绝大多数的军中将领,在此刻,选择了默然接受这一既成事实。
麟德殿内,气氛似乎缓和了许多,歌舞声也适时地再次响起。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这仅仅是开始。皇甫嵩和卢植空出来的,以及可能随之调整的其他关键军职,就像一场盛宴主菜过后端上的、更加诱人的甜点,吸引着所有渴望权力者的目光。
陛下会如何分配这些诱人的“甜点”?是继续重用讲武堂的新生代?还是会平衡各方势力?
新的悬念,伴随着酒杯的碰撞声与曼妙的歌舞,悄然滋生。真正的权力博弈,在表面的顺从之下,才刚刚进入更加微妙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