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秋阳载醇,一方铜模的岁月印记
周五的秋阳斜斜地照进“星语花坊”,把木质货架上的干花映得暖黄。林晚星刚把新到的桂花干摆好,店门就被轻轻推开——穿着灰蓝色绸缎衫的赵爷爷拄着拐杖走进来,手里托着个红漆木盒,盒面上刻着“京味小食”四个字,边角处的铜扣泛着温润的包浆。
“晚星,景渊,爷爷给你们带了个宝贝。”赵爷爷在靠窗的藤椅上坐下,打开木盒,里面铺着白色棉纸,放着个黄铜豌豆黄模子,模子上刻着“福”字花纹,旁边还有张泛黄的宣纸,“这模子是我年轻时在北平‘锦芳小吃’学徒时,师傅送我的;这方子是当年记的豌豆黄做法,以前每到中秋,店里都要做一大缸,入口即化,甜得不齁,配着茉莉花茶吃,能解秋燥。”
林晚星拿起铜模子,指尖能摸到花纹的凹凸感,凑近闻了闻,还能闻到淡淡的豆香。“赵爷爷,这模子也太精致了,现在很少能见到这么讲究的老物件了。”
正在调试咖啡机的谢景渊走过来,拿起宣纸仔细看了看,上面用毛笔写着“豌豆黄·京味古法”,配料表旁还画着简单的步骤示意图。“京味豌豆黄的关键,一是豌豆的泡发与去皮,必须用干豌豆提前泡软,去皮后才能煮出细腻的口感;二是火候的控制,煮豌豆时要小火慢熬,收稠时要不停搅拌,避免糊底。我查过北京老字号‘护国寺小吃’的做法,500克干豌豆配200克白砂糖,再加30克麦芽糖增稠,最能还原老北京的醇厚味道。”
赵爷爷闻言笑出了皱纹,指着宣纸说:“就是这个配比!以前师傅总说,豌豆要泡够8小时,煮到一捏就烂才行;收稠的时候要‘熬三搅五’,熬三分钟就要搅五分钟,这样做出来的豌豆黄才会又细又糯。”他从木盒底层拿出张老照片,照片上是年轻时的赵爷爷和师傅在小吃铺里做豌豆黄的场景,铜模子整齐地摆放在案台上,旁边的瓷碗里盛着刚脱模的豌豆黄,“要是你们能做出这个味道,我带老街坊们来尝尝,让他们也回味下老北京的秋天。”
当天下午,“星语花坊”的后厨就飘起了豌豆的清香。林晚星负责泡发豌豆、去皮,谢景渊则守着铜锅熬煮豌豆泥,铜锅里的豌豆在小火下慢慢变稠,香气渐渐漫出后厨,像极了即将晕开的京味醇厚。
二、绵密润心·京味豌豆黄
- 适配场景:北京经典传统甜品,口感细腻绵密、味道清甜醇厚,适合作为下午茶点、节日小食或伴手礼,冷藏后食用最佳(冷藏能让口感更紧实,还能解秋燥;常温放置不宜超过2小时,避免变软影响口感);做好的豌豆黄可密封冷藏(保存3天内),食用前无需加热;剩余的豌豆泥可密封冷藏(保存2天内),可用来制作豌豆黄卷或搭配面包食用。
- 基础原料(约制作12块,每块50克):
- 主料(豌豆基底,细腻的核心):
- 干豌豆500克(选颗粒饱满、颜色浅绿的白豌豆,避免用青豌豆,口感偏硬;若没有白豌豆,可用400克干豌豆+100克绿豆混合,增加清爽感,但颜色会偏浅)。
- 清水2000毫升(泡豌豆用1500毫升,煮豌豆用500毫升;泡豌豆的水不要倒掉,含有人体所需的植物蛋白,可一起煮)。
- 小苏打3克(泡豌豆时加入,能让豌豆更容易去皮;没有小苏打可用2克食用碱替代,用量减半,避免味道过冲)。
- 主料(甜味与稠度,醇厚的核心):
- 白砂糖200克(调味用,选细白砂糖,易融化;避免用粗砂糖,融化慢且有颗粒感;若不喜太甜,可减至150克)。
- 麦芽糖30克(增稠用,选无色透明的麦芽糖,能增加豌豆黄的粘性和光泽;没有麦芽糖可用20克蜂蜜替代,口感略逊但能增加花香)。
- 清水50毫升(融化糖用,避免直接加入热豌豆泥中,防止糖块粘底烧焦)。
- 辅料与工具:
- 辅料:干茉莉花5克(撒在豌豆黄表面增香,选无硫熏的干茉莉花;没有干茉莉花可用3克桂花干替代,增加桂花香)、熟杏仁片10克(点缀用,选原味熟杏仁片;没有杏仁片可用5克熟核桃碎替代)。
- 工具:铜锅1个(煮豌豆泥用,选厚底铜锅,受热均匀,能让豌豆泥更细腻;没有铜锅可用不锈钢锅替代,火候要调小)、破壁机1台(打碎豌豆用,选大功率破壁机,能打至无颗粒;没有破壁机可用辅食机替代,需多打2次)、纱布1块(过滤豌豆泥用,选细纱布,避免残渣混入;没有纱布可用细筛网替代)、长方形模具1个(定型用,选20x10厘米的长方形模具,内壁刷油防粘;没有专用模具可用保鲜盒替代,底部铺油纸)、刮刀1把(搅拌豌豆泥用,选硅胶刮刀,防止刮伤锅具)、电子秤1台(精准称量原料,新手必备,避免糖量或水量失衡)、浸泡盆1个(泡豌豆用)。
- 关键步骤:
1. 处理豌豆(细腻的核心):
- 500克干豌豆放入浸泡盆中,加入1500毫升清水和3克小苏打,搅拌均匀后浸泡8小时(浸泡时间不足,豌豆难煮烂且不易去皮;加入小苏打能让豌豆皮软化,后续去皮更轻松)。
- 泡好的豌豆用清水冲洗3次,捞出放入锅中,加入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煮5分钟(煮5分钟能让豌豆皮与豆仁分离,方便去皮;水量以没过豌豆2厘米为宜,避免煮干)。
- 煮好的豌豆捞出,放入冷水中过凉(过凉能让豌豆皮收缩,用手轻轻一捏就能脱落;水温越低,去皮越容易)。
- 取一颗豌豆,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两端,轻轻一挤,豆仁就能从皮中脱出,依次剥完所有豌豆(去皮时动作要轻,避免捏碎豆仁;剥好的豆仁要放在干净的碗中,避免沾染杂质)。
2. 煮制豌豆泥(绵密的核心):
- 剥好的豆仁放入铜锅中,加入500毫升清水(水量以刚没过豆仁1厘米为宜,水量过多,豌豆泥难收稠;水量过少,易糊底),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30分钟(大火烧开能让豆仁快速受热,小火慢煮能让豆仁慢慢煮烂)。
- 煮至豆仁一捏就碎时,关火,待豌豆稍凉后,分3次倒入破壁机中,加入少量煮豌豆的水,打成细腻的豌豆泥(每次加水量不宜过多,以能带动破壁机运转为宜;打得越细腻,豌豆黄口感越好)。
- 将打好的豌豆泥用纱布过滤到铜锅中(过滤能去除未打碎的豆仁颗粒,让豌豆泥更顺滑;过滤时可用硅胶刮刀轻轻按压纱布,挤出更多豌豆泥)。
3. 调制甜味与收稠(醇厚的核心):
- 小锅中加入50毫升清水、200克白砂糖和30克麦芽糖,小火加热,边煮边搅拌,直至糖完全融化(用小火加热能防止糖糊底,搅拌能让糖融化更均匀;糖完全融化后即可关火,不要煮太久,避免糖分蒸发变稠)。
- 将融化的糖水倒入铜锅中的豌豆泥里,搅拌均匀(糖水要一次性倒完,避免分次添加导致甜度不均;搅拌时要用硅胶刮刀,从锅底向上翻拌,避免糊底)。
- 铜锅放在小火上,慢慢熬煮豌豆泥,期间每隔1分钟搅拌一次(小火慢煮能让豌豆泥慢慢收稠,频繁搅拌能防止局部变糊,还能让糖分均匀融入)。
- 煮至豌豆泥能挂在刮刀上不掉落时,关火(判断标准:用硅胶刮刀挑起豌豆泥,呈倒三角状且不滴落;若太稀,可继续煮2分钟,若太稠,可加少量煮豌豆的水调节)。
4. 定型与脱模(润心的核心):
- 长方形模具内壁刷一层薄油(刷油能防止豌豆黄粘在模具上,方便脱模;油用量要少,避免影响口感),将煮好的豌豆泥倒入模具中,用硅胶刮刀将表面刮平(表面要刮平,这样脱模后的豌豆黄更美观)。
- 撒上5克干茉莉花和10克熟杏仁片,轻轻按压,让辅料与豌豆泥贴合(按压能防止辅料脱落,还能让花香融入豌豆泥)。
- 待豌豆泥自然冷却至室温后,放入冰箱冷藏4小时,直至完全凝固(冷藏温度控制在0-4c,温度过低会让豌豆黄变硬,影响口感;凝固后用手按压,硬实且有弹性即可)。
- 取出冷藏好的豌豆黄,将模具倒扣在案板上,轻轻拍打模具底部,豌豆黄就能完整脱模(脱模时动作要轻,避免豌豆黄碎裂;若脱模困难,可将模具边缘在热水中浸10秒,利用热胀冷缩原理辅助脱模)。
- 用刀将豌豆黄切成5x3厘米的长方形小块(切的时候刀要锋利,每切一次都要在刀上抹点水,避免豌豆黄粘在刀上;切块大小可根据个人喜好调整)。
5. 成品特点:京味豌豆黄呈淡黄色,表面点缀着白色的杏仁片和淡黄色的茉莉花,质地紧实却不发硬;刚脱模的豌豆黄散发着豌豆的清香与糖的甜香;入口先是白砂糖的清甜,接着是豌豆的醇厚,细细咀嚼,能感受到绵密中带着的细腻,完全没有颗粒感;咽下去后,喉咙里还留着淡淡的茉莉花香,搭配一口茉莉花茶,解腻又润喉,完全还原了老北京豌豆黄的“秋日情”。
三、醇厚满街,暖意漫过秋阳
第一块豌豆黄刚脱模,林晚星就用盘子盛着递给赵爷爷:“赵爷爷,您尝尝,是不是您记忆里老北京的味道?”赵爷爷拿起一块,放在鼻尖闻了闻,轻轻咬了一口,绵密的口感和清甜的味道让他眼睛瞬间亮了——和年轻时在北平“锦芳小吃”吃的味道一模一样。
“就是这个味!”赵爷爷又咬了一口,边吃边说,“以前在北平,好的豌豆黄要‘细如脂、甜如蜜、入口化’,你们连模具刻花、茉莉增香这些细节都做到了,比我在这边京菜馆吃的‘北方甜品’正宗多了!”他掏出手机,对着盘中的豌豆黄拍了张照,“我这就发到老街坊群里,让大家都来尝尝,回味下老北京的中秋时光。”
谢景渊笑着递过一杯茉莉花茶:“您要是喜欢,我们以后每周五下午都做,您随时来吃。”话音刚落,店门又被推开,穿着复古风长裙的陈编辑带着个笔记本走进来,身后跟着个举着相机的摄影师——她是《中式甜品集》的编辑,上次在社交平台刷到“星语花坊”的鲜肉小笼包,特意来约稿。
“林老板、谢老板,我是《中式甜品集》的陈编辑。”陈编辑指着笔记本上的排版说,“我们想做一期‘老北京传统甜品’的专题,刚才刷到赵爷爷发的群消息,特意带团队来拍豌豆黄!”她拿起一块豌豆黄尝了一口,忍不住点头:“这口感也太细腻了,甜得刚好,一点不齁,比我在北京护国寺小吃吃的还地道!”
摄影师也忍不住拿起相机,边拍边说:“这淡黄色的质地拍出来太温柔了,加上茉莉和杏仁片的点缀,特别有秋日氛围,肯定能上杂志内页!”他调整着镜头角度,从脱模到切块,每个环节都拍得细致,镜头里的豌豆黄在秋阳下泛着暖光,像藏着老北京的记忆。
下午三点多,店里渐渐坐满了人。带奶奶来尝鲜的北京姑娘小徐,点了8块豌豆黄:“我奶奶来这边帮我带孩子,总说吃不到正宗的豌豆黄,昨天刷到老街坊群的消息,今天一早就拉着我过来了。”小徐的奶奶边吃边说:“这味道和我小时候在北平吃的一模一样,豌豆磨得细,糖也放得合适,以后每个周五都来买。”
附近茶馆的老板娘也来了,手里还拿着个精致的礼盒:“我听顾客说你们家的豌豆黄特别好吃,特意来买一盒,回去给顾客当茶点。”谢景渊帮她把豌豆黄装进礼盒,叮嘱道:“豌豆黄要冷藏保存,常温放置不能超过2小时;搭配茉莉花茶或菊花茶吃,能更好地凸显醇厚的口感,还能解秋燥。”
打烊时,铜锅上还残留着豌豆的香气,赵爷爷带来的黄铜模子被林晚星小心地收在玻璃柜里。她坐在餐桌旁,整理着顾客反馈:“景渊哥,今天好多顾客说想加红枣碎,还有人问能不能做低糖版的,给控糖的老人选择。”
谢景渊走过来,接过反馈本,指尖在“低糖版”三个字上顿了顿:“可以,下次咱们准备红枣版(煮豌豆泥时加50克去核切碎的红枣,增加果香和甜度)和低糖版(用100克白砂糖+50克甜菊糖混合替代原糖量,甜度低且不升糖,适合控糖人群);对了,陈编辑刚才说,《中式甜品集》的专题会在下个月发行,他们还想邀请我们去北京参加‘老北京甜品文化展’,顺便走访当地的老字号小吃铺,学习更地道的京味甜品做法,我还没来得及和你说。”
林晚星抬起头,眼底满是期待:“真的吗?那我们就能学到最正宗的京味甜品手艺了!”窗外的秋阳已经西斜,金色的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来,店里残留的豌豆香与茉莉香还在空气中弥漫。
“星语花坊”的美食故事还在继续,下一次,他们要带着京味的醇厚味道,继续在这座城市里,用美食温暖更多人的时光。而陈编辑提到的“老北京甜品文化展”邀请,或许会让这家小店,从“城市风味”走向“地域传承”,让更多人尝到藏在豌豆黄里的京式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