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丝网络”的韧性超出了团队最初的预估。它们如同拥有集体智慧的生物,在“认知抗体”的围剿下,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加速了变异和渗透。张帅帅的监测系统显示,有毒信息的传播路径变得更加迂回,甚至开始利用加密的私人社交群组、网络游戏内的聊天系统以及某些小众兴趣论坛的暗角进行扩散。这场战争,正从公共广场的正面交锋,转向城市巷战般的零散与胶着。
(一) “抗体”的局限与“菌丝”的反扑
“认知抗体库”在应对已知毒株上效果显着,但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变种,其“研发-部署”周期显得有些滞后。更棘手的是,“菌丝网络”似乎开始有意识地研究“抗体”本身。
沈舟发现,一些新出现的扭曲叙事,开始刻意避开已知的“逻辑陷阱”和“情感操纵”模式,转而采用更加隐晦的“认知框架植入”。它们不再直接争论“银行大厅事件谁对谁错”,而是通过大量看似无关的内容,潜移默化地构建一种“世界本质是弱肉强食”、“道德是弱者束缚强者的工具”、“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世俗规则”的底层认知框架。
一篇在某个哲学爱好者小圈子流传的《权力意志与现代社会的庸常化》文章,通篇没有提及任何具体事件,却将尼采的思想极端化、庸俗化,最终导向对任何形式平等观念和普世道德的蔑视。阅读这类内容的受众,或许不会立刻变成暴力的拥护者,但他们看待“银行大厅事件”这类事情的“滤镜”会悄然改变——他们可能不再关心具体的对错,而是将其视为“强者”与“弱者”之间一场无甚特别的寻常冲突。
“他们在尝试给我们的‘认知免疫系统’制造‘耐药性’,”曹荣荣忧心忡忡,“他们在攻击我们赖以进行价值判断的底层操作系统。”
孙鹏飞和程俊杰在“新芽”计划的反馈中也发现了类似迹象。一些参与过思辨训练的学生,虽然能熟练识别出明显的逻辑谬误和情感绑架,但对于这种更深层的、世界观层面的“框架污染”,抵抗力依然有限。一个学生甚至在作业中写道:“也许从宇宙的尺度看,人类社会的善恶之争本就毫无意义,追求个体权力的最大化才是生物本能。”
(二) 构建“认知安全生态”:从“抗体”到“益生菌”
面对挑战,陶成文提出了新的战略方向:“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制造‘抗体’,被动应对病毒。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健康的‘认知安全生态’。在这个生态里,不仅要有能杀死病菌的‘抗体’,更要有能占据生态位、抑制病菌生长的‘益生菌’,以及能让健康思想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
这一战略转变,意味着团队的工作需要从“防御-反击”模式,全面升级为“生态建设”模式。
“益生菌”计划(鲍玉佳、梁露主导): 主动培育和扶持一批生产高质量、有吸引力内容的创作者。这些创作者不直接参与论战,而是通过创作优秀的科幻、悬疑、历史、社科普及乃至音乐、漫画等内容,潜移默化地传递理性、包容、尊重规则、珍视个体价值等正向理念,与“菌丝网络”争夺年轻人的注意力市场和心灵空间。梁露利用媒体资源,为这些“益生菌”创作者提供曝光和推广。
“土壤改良”计划(曹荣荣、孙鹏飞、程俊杰推动): 将“新芽”计划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不仅仅在学校,更向社区、家庭、企业延伸。开发面向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群体的“认知健康”课程和活动,将批判性思维、媒介素养、伦理思辨、历史常识等,变成一种像体育锻炼一样普及的“认知保健操”。重点培养人们识别和抵御“框架污染”的能力。
“生态监测”升级(张帅帅、沈舟负责): AI监测系统不再仅仅追踪已知的“毒株”,而是尝试通过大数据分析和语义网络建模,主动识别和预警潜在的、尚未完全成型的有害认知框架。同时,建立“认知生态健康指数”,动态评估不同社群、不同区域的思想健康状况,为精准投放“益生菌”和进行“土壤改良”提供数据支持。
“根须加固”行动(陶成文、魏超统筹): 继续协调国内和国际力量,追查“密拉贝尔信托”等“菌核”的资金流向和活动网络,寻求从源头上削弱其投毒能力。同时,推动将“认知安全”纳入更广泛的社会治理和国家安全范畴,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支持。
(三) “益生菌”的初啼:另一种叙事的力量
“益生菌”计划很快见到了初步成效。一位受到扶持的年轻科幻作家,发表了一篇名为《缄默公约》的短篇小说。故事设定在一个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一种名为“共识放大器”的技术可以消除所有分歧,实现绝对和谐。但代价是,个体独特的情感和思想会逐渐泯灭。主角发现,真正维系社会活力的,反而是那些看似“低效”的争论、包容的异见和基于规则的博弈。小说没有一句说教,却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深刻阐述了思想多样性和规则保障的重要性。
这篇小说在年轻人中广受好评,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多篇直接批驳“效率至上”的论文。许多读者在评论区表示,这个故事让他们对“共识”、“效率”、“规则”有了全新的、更立体的认识。
另一位独立音乐人创作了一首名为《无名者的碑文》的歌曲,从老赵这样普通维护者的视角,歌唱平凡岗位上坚守的价值与尊严。歌曲旋律动人,歌词质朴却充满力量,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成为对抗那种蔑视普通劳动者论调的有力声音。
看到这些“益生菌”开始发挥作用,鲍玉佳感到一丝欣慰:“我们不仅要告诉人们什么是错的,更要向他们展示什么是好的、美的、值得追求的。要用更有魅力的真实,去对抗扭曲的虚构。”
(四) 银行大厅的回响:生态中的基石
在构建“认知安全生态”的过程中,“银行大厅事件”的记忆,依然扮演着基石般的角色。它不再仅仅是一个需要扞卫的“记忆锚点”,更成了一个检验生态健康度的“试金石”和富含营养的“腐殖质”。
团队将这些新的叙事和创作,与银行大厅的记忆进行了创造性的连接。在《缄默公约》的读者讨论会上,引导者会提出问题:“如果银行大厅里每个人都遵循‘绝对共识’,结果会怎样?” 在《无名者的碑文》的线下分享会,会邀请听众思考老赵所代表的“平凡坚守”在当下的价值。
这些连接,使得银行大厅事件从一个孤立的悲剧符号,融入了更广阔的意义之网,不断生发出新的解读和启示,持续为“认知安全生态”提供着关于勇气、规则、尊严与责任的核心养分。
(五) 暗处的警觉与马强的隐喻
“益生菌”计划的成功,显然引起了“菌丝网络”的警觉。张帅帅监测到,网络上开始出现针对那些“益生菌”创作者的、有组织的污名化攻击和恶意举报。同时,“菌丝”的渗透也试图模仿“益生菌”的形态,包装出一些看似“中立客观”甚至“宣扬正能量”的账号和内容,实则在其中夹带私货,进行更隐蔽的框架植入。
“他们在学习,在适应,”沈舟提醒大家,“我们的生态建设,同样会面临‘杂草’和‘害虫’的挑战。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没有一劳永逸。”
马强为此创作了一组新的系列画,名为《生态纪》。画中展现了多种多样的生物在同一片土地上共生、竞争、演化的场景。有健康的树木和花草,也有试图寄生的藤蔓和毒菇;有传播种子的鸟类和昆虫,也有在暗处分解废物、滋养土壤的微生物。画面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无处不在的、动态的博弈。
陶成文站在画前,对团队成员说:“马强的画告诉我们,一个健康的生态,不是没有挑战和威胁,而是拥有足够的多样性和韧性来应对这些挑战。我们的‘认知安全生态’也是如此。它不会是一个纯净无菌的温室,而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能够自我净化、自我更新的生命系统。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这个系统的守护者和园丁,持续播种,耐心培育,果断清除那些真正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物种。”
第七百六十章,标志着团队战略的重大转型——从构建“认知免疫系统”升级为营造“认知安全生态”。通过引入“益生菌”、改良“土壤”、升级“监测”,他们试图从根本上提升社会思想的整体健康度和抵抗力。银行大厅事件的记忆在新的生态中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意义。然而,对手的适应与反扑也在继续,这场围绕认知土壤肥沃与贫瘠的战争,进入了更考验耐心、智慧与系统运作能力的新阶段。生态的平衡,脆弱而珍贵,需要时刻的警醒与不懈的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