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写老谢带队围捕逃犯的稿子,有很多细节需要推敲,第二天,她给老谢打电话。
老谢说:“你中午要是没事,就到我这儿来吧,中午在这儿吃,食堂,大锅饭。”
中午下班,静安骑车去了刑警队。
在门口遇到门卫,静安说找谢队,门卫就让她进去,说谢队已经打过招呼。
静安进了楼里,上了刑警队那层楼。有人从格子间出来,冲静安招手:“来吧。”
正是老谢。
老谢说:“饭菜都打回来,也不知道你爱不爱吃,反正每样菜都打了一些。”
静安看到两盒饭,两盒菜,两荤两素,有鱼有肉。
静安说:“你们这里伙食不错。”
老谢说:“你吃饭,我跟你讲讲侯东来的事情。”
一听说侯东来的事情,静安哪还吃得下饭。
静安说:“谢哥,你打听到了?”
老谢点点头,坐在办公桌前,一边吃饭,一边跟静安说起侯东来的事。
老谢说:“平安乡原来的乡长姓胡,叫胡什么玩意,名字我给忘记了,这小子不是个东西,嚣张跋扈,拉帮结派。”
静安说:“那个胡乡长不是死了吗?”
老谢说:“对,他跟一个女人出去嘚瑟,三整两整把自己整没了,他弟弟小胡是胡乡长一手提拔的,总是跟侯东来较劲,不拿他这个书记当回事。”
静安说:“这个小胡,也是不自量力——”
老谢说:“静安,你还真别这么说,小胡在乡下也有一定的势力,他还有财力。胡乡长在的时候,山上有个采石场给了小胡。小胡是准备接胡乡长的班,打算先当副职的。”
静安说:“那胡乡长走了之后,小胡就没机会了吧?”
她心里明白,侯东来不会重用胡乡长的人。
老谢说:“谁会用前一任重用的人?胡乡长没了之后,侯东来推荐一个人,到平安乡当乡长,没小胡啥事了,这小胡能干吗?他就开始不消停。”
静安紧张地问:“他给侯东来下腿绊?”
老谢说:“这小子贼损,罗织材料,告了侯东来一状!”
静安想不明白,侯东来有什么事情会被人告。
老谢说:“有的也告,没的也告,反正,不想让你好呗。侯东来这不是在乡里修路嘛,小胡说他用的建筑队不正规,还有,说用的水泥沙子标号不够,以次充好……”
静安的心提了起来。对于工地上的事情,静安了解一点,因为九光就是一点点地在工地干起家的。
关于材料标号不够的事情,这个真不好说。她记得九光有一次回家之后,骂骂咧咧,大发脾气,说是水泥标号不够。
静安就问:“那你为啥不买标号够的水泥?”
九光说:“谁不想买够质量的材料啊?那是盖楼啊!不是盖猪窝,房子要是不结实,将来楼房塌了,那是判刑的!”
静安说:“你也没回答我,为啥不买质量好的材料?”
九光说:“我说了算吗?虽然买材料是从我手里拿出去的钱,但买啥玩意我说了不算,上面蹦下来一米高的人,也得骑我脖颈子上拉屎,人家给我送啥材料,我就得接啥材料!”
静安是渐渐地明白了,这都是上面的人得到的美差,交给九光,你要也得要,不要,也要掏钱。
静安想到这一层,出了一身冷汗。
侯东来要是也遇到这样的事情,不得不收下不合格的材料,那可怎么办?上面的人,他不能咬,只能背黑锅?
老谢说:“事情没有你想的那么严重,这帮人一查,却发现侯东来是个很干净的人,他们没法收场了,就一个劲地查下去,想凑点东西。要是啥也没查出来,怎么放人?”
静安气得不知道该说啥:“没事儿还不放人?还为了查而查?”
老谢忽然笑了:“静安,你的男朋友很有意思,现在就是放他,他也不出来,他说了,他要见上面的人。”
静安纳闷,侯东来为啥不出来?
老谢说:“可能有他自己的想法,你别管了,我就是告诉你一声,让你别着急,放心吧,他没事。”
静安怎么不着急呀:“那,他手机能通吗?”
老谢说:“在那里关着,手机肯定收上去。听我的,他没事了。你放心,在家消停地等他,我不会糊弄你。”
静安相信老谢的话,可侯东来为啥不出来呢?还情愿关在里面?
但有些事情老谢也不知道。老谢能打听出这些事情,已经是非常不错。
静安谢过老谢,她也吃完饭。
她从包里掏出本子和笔,对于要给老谢写的材料,她把自己想了解的细节,一一地询问老谢,把老谢说的话,都记在本子上。
老谢又给了静安一些材料。
侯东来的事情有了眉目之后,静安也就放下心。
她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把材料写好。
第二天,侯东来还是没有给静安来电话。看来,这个家伙还不想出来?他到底咋想的?
静安知道,她使劲也猜不到侯东来的想法,干脆不猜了,就安静地等待吧。
这天晚上,静安又把葛涛救她的事情,写了一篇小小说,两个稿子放到包里。
再去上班,静安找个借口,从单位出来,骑车去报社找李老师。
这回,门卫认识静安,他对静安很客气:“李老师不在楼上办公了。”
静安一愣,以为李老师出了什么事。
侯东来一直没回来,他担心李老师也出事。
门卫笑着说:“你不知道吗?李老师现在调到广告部做主任,就在隔壁办公室,你在报社外面就能进他的办公室。李老师这是高升了。”
啊,原来如此。
静安知道李老师喜欢创作,但李老师也喜欢去广告部,他认为广告部有挑战,有发展前途。
那是一个挣钱的部门。
静安进了广告部,李老师正跟客户在里屋谈广告。这个人,静安也认识,竟然是啤酒厂的孔厂长。
上次歌手比赛,文学大赛,都是孔厂长赞助的。孔厂长可能对静安没什么印象,但静安认识他。
孔厂长要在报纸上做一整版的广告,李老师和孔厂长讨价还价。
静安还是第一次知道,在报纸上做广告也能讲价。
不过,李老师寸土不让,不肯降价。
孔厂长就说:“李主任,你看,我可以不在你们报纸上做广告,电台,电视台,还有一张供求信息的报纸,我都可以做广告,在哪儿做广告,都比你这里便宜,你要是不降价,我就真不做了。”
李老师也不想把事情搞僵,这么大的客户,不能让他跑了。
但广告价格不能变,要是降价,以后不好算账。
忽然看到外屋静安来了,他想到了一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