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当林东升真的尝试着绕道甚至是换道时,才发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芯片研发就像是在攀登一座极其复杂陡峭的高峰,传统路径是一条被验证过的主路,非常险峻,需要最顶级的装备和体能,要想找到一条全新的、更为便捷的路径登顶,希望非常渺茫。
因为芯片产业本身就是一个高度依赖积累、生态和基础设施的行业,首先,物理规律的极限就无法绕过。
无论技术如何变革,电子在半导体材料中的运行规律、量子隧穿效应、光刻的衍射极限等物理规律都是无法改变的,任何新技术,都必须要在这些物理规律的框架下进行。
其次,产业链的复杂性和依赖性无法绕过,芯片的制造涉及到EdA软件、Ip核、光刻机、材料、制造、封装测试等上百个环节,本身就是一个全球分工极其精细的金字塔,不融入这个生态,不掌握这些核心环节,就很难制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其三,芯片设计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无法绕过,芯片架构和工艺诀窍是几十年不断试错和迭代积累的结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人才。
最后,人才与生态的培育,也无法绕过,培养一个成熟的芯片工程师,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是十数年,构建技术架构的软件和应用开发生态,更是需要漫长的时间。
这也是为何发现他真的好用后,又被姚教授马不停蹄地送进了刘院士的芯片实验室里,实在是人才难求!
在林东升对这一切进行细致梳理的过程中,他突然冒出了一个奇怪的思路。
目前国外主流的芯片是45纳米,有些高端的设备已经启用了32纳米的芯片,吊打全球。
而国内目前只能代工和量产65纳米的芯片,45纳米的芯片制造技术还未完全掌握,国外对我们45纳米的芯片也是限量供应,所以,国内的主流使用芯片还是65纳米的。
但是,在芯片技术短期没法升级的基础上,如果用少量的45纳米芯片,搭配上一定量的65纳米芯片,是不是也能让国内的芯片设备,大幅提高运算效率呢。
毕竟,研究高端芯片的目的,也是为了应用,如果能一边用,一边研究和突破,两条腿一起走路,国内那些高度依赖尖端进口芯片的设备和仪器,就有一部分能轻松跳出国外技术的恶意封锁了。
当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刘院士时,刘院士也是眼睛一亮,直言此法可行,并对他夸赞不已。
因为芯片技术的突破,非一日之功,需要徐徐图之。
但是,通过国内先进的封装技术,将多个不同工艺、不同功能的芯片,像搭乐高一样集成在一起,从理论上来说,确实可以实现系统级的高性能、低功耗和低成本。
这也能极大程度地降低国内对单一制程尖端芯片的过度依赖,能为众多国内企业提供一个重要的竞争维度。
同时,国内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领域,与国外的整体差距相对较小,传统的路径,是基于硅基半导体,而第三代半导体,则主要是碳化硅和氮化镓,这些材料在高温、高频、高功率应用上,都有着天然的优势,也是国家重点布局并有望实现领先的领域。
有了新思路,便有了新的研究和努力方向。
于是,一部分人沿着之前的芯片研发路径继续艰难前行。
一部分人则根据林东升提供的全新思路,利用实验室先进的封装设备,对不同级别的芯片进行排列组合和性能测试。
这些具体的工作,自然不需要林东升每天亲自操作,一直以来堆积在心头的巨大压力,也仿佛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让他的心情也轻松了许多。
刘院士显然也看出来了,林东升现在还太过年轻,在芯片研发领域的积累有限,且志不在此,就算强行将他留在这里,也榨不出太多油水了。
以他的聪明和才智,能创造性地提出现在这种解决方案,已经是非常可贵了,不如让他好好休整一阵子,再找机会把他放到更需要的领域去成长和历练。
因此,两个月之后,当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通过反复测试和搭配,研究出性能无限接近45纳米的组合芯片,且有机会实现大规模量产时,刘院士终于给林东升发了放行令。
不过,这种组合技术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太多,利益和意义都十分重大,暂时属于机密,因此,只有刘院士等少数一些实验人员,知道林东升此次的巨大贡献,外界却一无所知。
即便如此,林东升也非常高兴,甚至有一种逃出生天的快感。
有了这段艰难的时光,他也终于意识到,科技的追赶和进步,每一小步,都凝聚着无数国人的青春和血汗,甚至是生命。
有些困难,确实是可以集全国之力,在短时间内毕其功于一役,而有些困难,则必须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天天、一年年地坚持下去,每天挖出一点,直至将其彻底消灭。
科学研究,有时就是如此冰冷残酷,没有那么多的投机取巧和天纵之才,更多时候,也需要尊重相应的物理原则和自然规律。
就这样,林东升也从一位众人眼中的加班狗,一下变成人人羡慕的富贵闲人。
有时,他会去图书馆看书,有时,会去篮球场打球,有时,也会窝在自己温暖舒适的大别墅里,静静地写着小说。
每周的高数课,他也会精神饱满地去上课,生活宁静而惬意。
只是,时间进入了五月,随着毕业季的到来,整个清北校园里,都飘荡着离愁别绪和依依不舍。
美好的大学四年,转眼就要结束了,有的人收获了许多,从事业到爱情,有的人由于虚度了光阴,故而两手空空。
但更多的人,却在清北校园里,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成长,完成了由懵懂少年到社会青年的蜕变。
他们在这里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练就了本领,并积累出了足够的信心,准备到社会上去一展拳脚,建功立业。
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同时,对无数学子而言,毕业前还有最后一道关卡在等着他们,那就是毕业论文和答辩。
只是,这一切和林东升基本无关,在校期间,他已经发表了好几篇顶刊论文,随便扔出一篇,都可以当作校级优秀论文顺利毕业,充分证明了自己的科研能力,且成功保研。
因此,整个宿舍里,真正需要为论文忙碌的人,就只有乔安和高寒了,张琼楼也发过顶刊,且顺利保研了。
“东哥,帮我看看呗,好不容易写出的初稿,你指导一下,看能不能过?”看到林东升回来,高寒顿时眼睛一亮,连忙向他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