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天到来,清晨五点五十分,当艾米再次准时出现在后门时,她清晰地感受到,氛围与往日不同了。
苏浩泽和金子明依旧在等候,金子明手里还提着两杯冒着热气的豆浆,杯壁上凝结着细密的水珠。
苏浩泽的神情比以往更加严肃,但看到艾米,他还是将一杯豆浆递了过来:“早,艾米女士。天凉了,先喝杯热豆浆暖暖身子,老张家磨坊的,豆香味浓。”
“thank you, mr. Su!”艾米感激地接过,温热的豆浆顺着食道滑下,驱散了清晨的寒意,也缓和了一丝紧张。
金子明则在一旁递上了一份打印好的、细致到每个时间段的日程安排表。
简单的早餐后,苏浩泽没有直接带她去后院的小桌,而是将她领到了后厨隔壁的一间预备室。
这里摆放着几个储物架,空气中隐约飘散着干货和香料的混合气息。
中间清空了一块区域,新设了一张不锈钢操作台,台上除了熟悉的绿豆、厨房秤、笔记本,还整齐地摆放着不同型号的、闪着寒光的刀具、厚实的砧板、一个机械计时器,以及一筐还带着泥土清香的土豆和颜色鲜亮的胡萝卜。
“艾米女士,”苏浩泽开口,声音在安静的准备室里显得格外清晰,“从今天起,你的‘试炼’正式升级。纪录片的拍摄即将开始,这意味着你的学习过程将接受更多人的审视。但无论如何,核心不变——你的目标是达到能进入后厨协作的标准,而不是在镜头前表演。”
他走到操作台前,目光扫过台上的物品,语气沉稳而有力:“新的标准,不再是简单的分拣和熬煮。它更接近真实后厨的要求,包含三个方面:精准、效率、纪律。”
“第一,精准与效率并重。”他拿起那个颇有分量的机械计时器,“咔哒”一声拧紧发条,“比如,分拣绿豆,不再是无限时。要求你在30分钟内,完成500克绿豆的分拣,选出300克符合标准的优等品,废品率需低于5%。
再比如,基础刀工练习,”他指了指那筐土豆胡萝卜,“每日需完成定量的切配练习,土豆切丝,要求细如发丝、均匀透明,能穿过针眼;胡萝卜切丁,要求大小均匀,边长0.5厘米见方。这些是日后切配工作的基础,速度和质量必须同时达标。”
艾米看着那堆食材,下意识地捏了捏自己还有些酸痛的手腕,倒吸一口凉气。
这比之前枯燥的分拣难了何止十倍!
“第二,环境感知与安全纪律。”苏浩泽语气加重,手指敲了敲光洁的操作台面,“一旦进入这个区域,你必须时刻注意:操作台面随时保持整洁,刀具使用后立即归位,地面不能有水渍杂物。安全是第一位的。任何不符合规范的行为,都会影响你的评估。”
“第三,专注力。”他看向艾米,“纪录片团队会来拍摄,但你必须学会忽略镜头,专注于你手中的食材和刀。心乱,则手不稳。明白吗?”
艾米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豆香和泥土味让她心神稍定,用力点头:“我明白,苏先生!我会努力做到!”
“很好。”苏浩泽点点头,“今天先从切土豆丝开始。陈师傅会先给你示范标准动作。记住,不求快,先求稳、求准。” 他示意了一下,早已等候在一旁、腰间系着干净围裙、面色严肃的陈厨走了过来。
陈厨没多话,拿起一个土豆,在水龙头下快速冲洗干净,手起刀落,只听一阵密集而有节奏的“哒哒”声,土豆在他手下仿佛有了生命,均匀地变成薄片,再叠成瓦楞状,快刀切下,细如发丝的土豆丝便如瀑布般散落在砧板上。
他拿起几根,轻轻一拉,竟能看出透明的丝线。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充满力量感。
“看清楚了?手腕要稳,下刀要垂直,呼吸要匀。”陈厨言简意赅,将刀递给艾米,“你试试。先慢慢来,感受刀的走势。”
艾米接过沉甸甸的厨刀,手有些微微颤抖。她模仿着陈厨的姿势,小心翼翼地切下第一刀……土豆滚到了一边,切出的片厚薄不均。
她脸一红,重新摆正,再来。枯燥而艰难的练习开始了。
不到十分钟,她的手腕就开始酸胀,额头也冒出了细汗。
空气中除了食材的味道,似乎也多了她努力的气息。
就在这时,克尔·陈的纪录片团队悄无声息地进来了,架起了摄像机。
镜头的存在,瞬间放大了艾米的紧张感。
她感觉后背像被针扎一样,动作更加僵硬,接连切坏了好几个土豆,丝也粗得像筷子。
苏浩泽一直在旁边静静观察,见状,他走到摄影师旁边,低声说了几句,摄影师点了点头,将镜头转向了陈厨指导的侧影和艾米满是汗水与倔强的侧脸,给了操作台和那些“失败品”一些特写,但没有再直勾勾地盯着艾米。
苏浩泽然后走到艾米身边,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她耳中:“艾米,看着我。”
艾米抬起头,有些沮丧。
苏浩泽拿起一个土豆,放慢动作,一边切一边说:“忘记镜头。你的世界里,现在只有这把刀,这个土豆,和你要达到的标准。刀是你手臂的延伸,土豆是你的对手,也是你的朋友。感受它,驾驭它。外界的一切,与你无关。”
他的话像有魔力一般,让艾米狂跳的心渐渐平复下来。
她深吸一口气,闻着土豆淀粉散发出的清新气味,不再去瞟镜头,重新聚焦于手中的刀和土豆,放慢速度,一点点寻找手感。
虽然依旧笨拙,切出的丝远不及格,但那份专注重新回到了她的眼中。
接下来的几天,成了对艾米意志力的极限考验。
每日清晨,她都在操作台前重复着枯燥至极的练习。
土豆丝、胡萝卜丁……
砧板上堆满了或成功或失败的“作品”,空气中弥漫着蔬菜被切开时散发出的不同清香。
手上磨出了水泡,水泡破了结成茧,手腕酸痛到拿筷子都抖。
纪录片团队时来时走,捕捉着她皱眉、咬牙、偷偷甩手、因一点点微小进步而雀跃、又因反复失败而沮丧的每一个真实瞬间。
陈厨依旧是那张严肃的脸,要求极其严苛,对不合格的作品会直接指出,毫不留情。
但艾米逐渐发现,这位面冷心热的老师傅,会在她练习结束后,默不作声地递上一杯温热的、散发着淡淡药香、缓解疲劳的药茶。
会在她某次终于切出勉强及格的土豆丝时,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一句“嗯,今天这丝,下锅炒炒,能吃了。”
助理金子明则像一位细心的管家,总是能巧妙地将拍摄日程与餐厅最不繁忙的时段重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艾米练习和后厨运营的干扰。
他还整理了一些关于不同食材特性、刀工对菜品口感影响的简明中英文资料给艾米,帮助她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仅仅是机械重复。
苏浩泽则像一位总教练,并不时时在场,但总在关键节点出现。
有时是示范一个关键技巧,有时是点出她动作中不易察觉的误区,更多的时候,是用简短的话语点拨她的心态。
“慢就是快,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不要怕错,错了才知道对的边界在哪里。”
艾米的努力和进步,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她不再是最初那个只有热情的设计师,她的手上有了茧,眼神里多了专注和坚韧。
转折点发生在试炼开始后的第十五天。
那是一个午市前的准备时段,后厨一如既往地忙碌而有序,灶上火苗欢腾,锅勺碰撞声、切菜声、油爆声交织成一首充满活力的厨房交响曲。
那是一个午市前的准备时段,后厨一如既往地忙碌而有序。
突然,负责切配 “葱姜蒜”基础料头的帮厨小张,因地面湿滑不慎扭伤了脚踝,被紧急扶下去处理。
“料头”是每道菜爆锅的基础,消耗量极大,眼看各灶台旁的料碗即将见底,后厨气氛瞬间有了一丝紧张。
陈厨眉头紧锁,正要临时调派他人。
这时,苏浩泽的目光扫过预备室,看到了正在练习切胡萝卜丝的艾米。
他快步走过去,沉声问道:“艾米,切姜片、蒜粒、葱花,练习过吗?”
艾米一愣,握着刀的手下意识地紧了紧,老实回答:“苏先生,我…我只练习过土豆丝和胡萝卜丝。姜片、蒜粒和葱花…还没有专门练过。” 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确定。
“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浩泽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令人安心的力量,“考验的都是手腕的稳定、下刀的精准和对食材质感的把握。土豆丝求细长均匀,胡萝卜丝求脆韧不断,姜片求薄而透光,蒜粒求大小一致,葱花求细碎均匀。形状不同,但核心都是‘控制’。你练习的刀工基础,就是为此准备的。”
他目光在艾米身上停留了几秒:“现在不需要你快,但要匀,要准,要稳。预备室有现成的姜、蒜、小葱。给你15分钟,按标准——姜片0.2厘米厚,蒜粒0.5厘米见方,葱花0.3厘米长——切出三碗基础料头。能做到吗?”
这是真正的实战!
面对的是全新的、未曾练习过的形状要求!
没有重来的机会!
所有目光,包括闻讯悄悄将镜头推近的纪录片团队,都聚焦在了艾米身上。
艾米的心跳得像打鼓,但苏浩泽那句“本质上是一样的”像一颗定心丸,让她狂跳的心渐渐平复。
她深吸一口气,努力回忆切土豆丝和胡萝卜丝时对手腕发力、节奏控制的感受,没有看镜头,她走到操作台前,拿起一块姜,感受它比土豆更紧实、更纤维化的质地,然后睁开眼,眼神变得异常专注。
她将练习中掌握的稳定、均匀的要领运用到新的食材上,手起刀落,动作虽不如老厨师们娴熟流畅,但极其稳定,下刀精准,切出的姜片薄厚均匀,蒜粒大小一致,葱花细碎整齐,虽然速度稍慢,但完全符合要求。
15分钟后,当她将切好的、满满三碗符合标准、散发着浓郁辛香的基础料头端到陈厨面前时,后厨里响起几声不易察觉的松气声。
陈厨快速检查了一下,捏起几粒蒜瓣看了看大小,又对着光看了看姜片的薄厚,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只是点了点头,对负责配料的帮厨说:“用这个。”
然后,他转头看了艾米一眼,破天荒地多说了一句:“应急不错,懂得变通,基础算扎实。回头把那筐洋葱也切了,练练耐辣和更脆的食材手感。”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艾米心中涌起巨大的暖流。
她知道,这不仅仅是认可她切好了料头,更是认可她将基础刀工活学活用的能力。
这次小小的“实战”成功,远比任何按部就班的练习都更让她自信和欣喜。
当晚,练习结束后,苏浩泽将艾米叫到办公室。
纪录片的导演克尔·陈和周晓倩也在。
办公室里飘着淡淡的茶香。
“艾米女士,”苏浩泽看着她,目光中带着肯定,“这段时间,你的努力和进步,我们都看到了。你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你具备进入下一阶段的基础。按照约定,接下来团队有一次关于新汤品的研发讨论会,你可以列席旁听,感受研发的氛围。”
艾米眼中瞬间迸发出惊喜的光芒。
但克尔·陈接着开口,语气诚恳:“苏总,艾米,请允许我提出一个不情之请。艾米从完全不会拿刀到能够临危受命完成备料,这个成长过程非常动人。但我们觉得,如果能记录下她第一次真正参与团队创意讨论,甚至可能贡献想法的过程,作为纪录片的结尾,将会更有力量,也能更完整地展现‘膳时记’的团队文化。我们保证,绝对以不干扰、不引导为原则,只做安静的记录者,需要保密的地方我们也会避开,不会让资料泄露出去。”
这个请求,让办公室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让镜头深入最核心的创意诞生地,风险无疑更大。
苏浩泽沉吟着,看向艾米:“艾米女士,你的想法呢?这会让你在讨论会上承受更大的压力。”
艾米的心怦怦直跳,她看了看克尔·陈真诚的眼神,又看向苏浩泽。
最终她深吸一口气,茶香让她心神宁静了些,眼神坚定:“苏先生,陈导演,我愿意尝试。我相信真实的讨论,无论结果如何,都是有价值的。我会努力做好准备,不会因为镜头而怯场。”
苏浩泽看着艾米眼中不再是冲动而是经过思考的勇气,最终点了点头:“好。既然你都同意,那我们就接受这个挑战。讨论会后天下午举行。艾米,你还有一天时间准备。记住,旁听不是目的,带着思考去听,去感受。”
会议结束,艾米走出办公室,傍晚微凉的空气让她发热的脸颊稍微降温。
她反复回味着苏浩泽的话——“带着思考去听,去感受”。
可是,一个连刀工都还在苦苦练习的初学者,真的能听懂那些专业厨师关于风味平衡、火候精髓的讨论吗?
万一她连大家讨论的基础都跟不上,岂不是在镜头下暴露了自己的无知,也辜负了苏先生的信任?
后天下午的讨论会,对她而言,究竟是难得的机会,还是一场公开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