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困扰了马特贝一个周末,主要是通达信按概念的板块太多了,看花了眼。
思考了两天之后,最终发现一个问题,按概念可能会有太多重合,那板块的参考意义就不大。
尤其板块个股数量太多的情况,像现在的机器人概念,1070家上市公司;芯片概念,776家上市公司;新能源车概念,969家上市公司;人工智能概念,913家上市公司等等。
这种情况下,我们即使能确定资金还在机器人、芯片、新能车或人工智能概念,但却很容易就选错了具体的个股。
而且,如果按概念板块,光伏和储能。人工智能和deepseek概念,数据中心、东数西算和算力租赁,很多概念板块的个股都是重合的,最终也是不一定能看清楚资金具体流入的分支。
这样我们就看不清资金最终的流动方向。
行业基本会把个股区分开,重合度减少,板块的辨识度就高一些。
所以,先按行业来做表,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各个行业板块的市值和融资余额增加情况来评估资金流入的强度,(暂时用10-16的融资余额,主要是10-17的深交所数据还没出来)。
关键还要把通信达的行业和东财的数据对应上,这样可以把板块的融资余额也用作参考,融资余额是可以清晰看到资金流入的,融资余额越大,杠杆买入的金额越大,融资余额代表了场内投资者加杠杆的资金。
最终体现板块和个股资金流入量的还是板块和个股市值,市值(或融资余额)越大,资金流入越大。
对于为什么可以根据成交来判断资金的流入和流出。
那就要把资金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活跃资金(例如短线资金),一类是沉淀资金(例如大股东持股对应的市值)。
而成交越大,活跃资金肯定越多,对股价有帮助的,往往主要是活跃资金。
这个原理其实是我们之前跟踪北向资金的时候发现的。
以前北向资金每天东财是有具体的余额,类似融资余额一样,现在这个数据已经不公开了。
但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只要北向成交越大,对应的北向资金市值肯定是越多的。
例如当北向资金成交可以达到3000亿元每天,那北向资金的市值肯定比过去成交只有2000亿元要多。
所以我们可以用成交市值比来观察板块的活跃度。
就是用成交占比除以市值占比,1.5倍以上,那就是活跃度比较高的。
从10月17日的交易数据可以看到,很明显银行股的活跃度是最低的,只有0.19倍,最近有色的活跃度最高,1.86倍。
行业板块最重要的还是要观察成交前十,因为行业板块不一定能体现炒作的概念,对比了成交前十,就基本知道资金流入这个行业,主要炒作的是什么概念。
从成交前十基本可以看出,电气设备分别炒的是阳光电源和宁德时代;
半导体炒的是国产芯片,元器件分别炒消费电子和算力pcb的胜宏科技;
通信设备炒的分别是cpo的“易中天”和服务器制造商工业富联和中兴通讯;
工业机械炒的主要是机器人相关;
通用机械炒的也是核电和机器人。
所以,四季度资金到底是在调整后继续流入算力、机器人、新能源?
还是去汽车、军工和医药医疗?
这就要观察了。我们当然希望资金去汽车整车,眼见为实,资金要不来,也只能耐心继续等北汽蓝谷的基本面往好的方向变化,这就是基本面的跟踪了。
资金来了,就能看到,不来,它就是不来的,想也没用。
资金来了有两个信号,一个是成交明显放大,另一个我们就可以从板块指数的走势判断,例如汽车整车:
板块指数的趋势明显还没走好,成交也没放大,那就是还没来。
所以,我们追踪这些资金的流动,就是先从行业入手,搞清楚资金在哪些行业比较活跃,再去和最近的热点概念来结合,当热点概念出现之后,确定资金稳定地流入,那选股和持股的方向就比较明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