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玄桢记 >> 玄桢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庶女有毒 调教太平洋 大宋的智慧 四季锦 1908远东狂人 火影:从双神威开始 兵锋无双 崛起之第三帝国 红色帝国1924 民国军阀:从十里洋场千王开始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041章 兜鍪承雪凝乌铁,长戈淬霜耀赤忱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首语

大吴皇城的晨霜尚未褪尽,太和殿的铜钟已撞破天际,浑厚的声响滚过朱红宫墙,惊醒了檐角沉睡的瑞兽。德佑帝萧桓沉疴缠体已有半载,龙颜日渐憔悴,连扶着御座的手都常止不住颤抖。

太子萧燊便以储君之身代摄国政,成了朝堂上最坚实的支柱。丹陛之上,正一品大将军蒙傲玄甲凝霜,甲叶间还沾着西北的风沙,按剑的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从一品太子太保沈敬之执笏躬身,鬓发如雪,象牙笏板上刻着的“忠勤”二字被摩挲得发亮——一个以谢渊遗策为纲、以新律为刃的治世序幕,正随穿透云层的晨光缓缓铺展。

而这一切的精神根基,皆系于那位蒙冤殒命的正一品太保兼兵部尚书、御史大夫——谢渊,那位曾以“民本策”安邦、以铁腕肃贪的一代贤臣。

塞下曲?守边

朔风匝地裂旌旆,寒漠埋骸留霜印。

烽火连营燃夜月,孤城仗剑峙云根。

兜鍪承雪凝乌铁,长戈淬霜耀赤忱。

贺兰默立歼残寇,誓引天河净塞氛。

太和殿龙椅裹着明黄织锦,锦纹上的游龙栩栩如生,椅侧立着鎏金香筒,袅袅檀香与殿外的霜气交融,严合“代政不越位”的祖制。萧燊立於东侧丹陛,玄色朝服上的暗龙纹在晨光中流转,玉带束得笔直,身姿如庭中百年青松,挺拔如峰,连垂眸的弧度都透着储君的沉稳。阶下文武依品阶分班而立,鸦雀无声:文官列东,从一品沈敬之绯袍绣鹤,袍角扫过阶石的霜花,象牙笏板映出鬓边雪色;武官站西,正一品蒙傲玄甲未卸边尘,肩甲上的刀痕清晰可见,铁塔般的身影往那一站,便镇得整座殿宇连呼吸都轻了几分。殿外的寒风卷着残叶掠过窗棂,却吹不散这满殿的肃穆。

“父皇龙体违和,今日朝会孤代主理。”萧燊声如钟磬,震得殿角铜铃轻响,抬手按朝仪微抬右袖,袖口的银线绣龙在光下闪着冷光,“谢太保昔年曾言‘直言者国之福,壅蔽者国之祸’,今日诸卿奏事,凡涉国本、关民生,皆可畅所欲言,无需避讳。”他目光扫过阶下,从白发老臣到青衫新贵,最终落在尚书省队列最前——正一品尚书令楚崇澜玄袍肃整,垂首时颔下长须微动,那副待命的模样,尽显三朝宰辅的沉稳。

楚崇澜应声出列,袍袖拂过地面无声,双手高捧紫檀木封皮的奏册躬身,声音苍老却有力:“殿下,魏党遗留账务经三月清查已尽数厘清,共追缴贪银二百七十万两,另有金器百件、良田千亩折价核算。臣与内阁徐英阁老、户部周霖尚书反复议商,拟将其中三成归入‘贤才库’,专供寒门士子赴考盘缠、入仕安置及新官俸禄支用,既补国库之缺,又全举贤之义,恭请殿下圣裁。”

“准。”萧燊颔首,转向从一品中书令孟承绪,“选贤令修订得如何了?”孟承绪出列回禀:“已与门下省纪云舟侍中复核完毕,新增‘寒门士子赴考路费全免’一条,由礼部吴鼎尚书统筹落实,必能赶在秋闱前颁行天下。”

话音未落,正三品左都御史虞谦青袍疾出,袍角带起一阵风,声如寒刃破风:“殿下,臣领命暗访河南吏治半月,竟查得州官张承业私收‘出身核查费’,每名寒门士子需缴银五两方可报名,盘剥之举令人发指!涉案吏员共七人,已全数拘押入河南按察司大牢,供词、账簿尽数呈交刑部郑衡尚书,绝无半分虚言。”萧燊眉峰微蹙,原本平和的目光瞬间冷厉,语气斩钉截铁:“即刻交三法司会审,依杨璞阁老修订的新律从重处置,务必速审速结,将案情与处置结果昭告天下,以儆效尤。”

朝会散后,沈敬之随萧燊至文华殿议事,殿内已燃上暖炉,松烟墨香混着炭香驱散了寒意。这位历仕七朝的老臣将一本厚重如砖的《官吏考绩总录》置于案上,深蓝色封皮已被岁月摩挲得发亮,边角处还缝着细密的针脚——那是他去年不慎摔损后,亲手让家人补的。“殿下,此乃全国四品以上官员考绩,凡涉魏党者皆以朱笔圈注,其中江南道有十七人标注‘魏党旧部,需重点督查’,皆是杨启阁老乔装商人,亲赴地方暗访三月核实的,每一条罪证都确凿无疑。”

萧燊亲手翻开考绩录,宣纸上的小楷工整秀丽,是沈敬之亲笔誊写的。翻至苏州通判条目,他取过案头朱笔,重重圈出“张茂才”三字,墨色几乎要透纸背:“此人贪腐案,虞谦御史上月便有密奏,称其与魏党余孽过从甚密,吏部为何迟迟未动?”沈敬之躬身答道:“此人早年在苏北治水,曾筑堤挡过一次洪灾,救了数千百姓,工部冯衍尚书念及旧功,一度为其说情。臣已登门与冯尚书剖明利害,言明‘功过不能相抵,若因旧功纵贪,便是寒了百姓的心’,他如今已幡然醒悟,愿附议严惩。”

此时内侍刘金轻步入内,脚步放得极轻,生怕扰了议事:“殿下,正二品刑部尚书郑衡求见,说有要紧案情回禀。”话音刚落,郑衡已快步入殿,一身深紫官袍衬得面色愈发严肃,他不拖泥带水,双手捧起牛皮封缄的卷宗过顶,声音铿锵:“殿下,张茂才案已审结。其任内纳贿三千两,为魏党余孽安排官职;强占苏州城郊民田百亩,逼死佃农两人,依新律‘贪墨附逆同罪’及‘害民致死律’,当处斩立决。大理寺卫诵卿与都察院虞谦御史已联名签章,卷宗在此,请殿下御览。”

“行刑之日定在三日后,选在苏州最热闹的鼓楼前。”萧燊接过卷宗匆匆一阅,提笔在批文上落下“准”字,墨汁落纸力透纸背,“着浙江按察使顾彦监斩,必须在行刑前当众宣读罪状,把他贪墨的每一两银、强占的每一分田都讲清楚,让百姓看清这等贪官的嘴脸。”他抬眸看向沈敬之,目光坚定,“张茂才家产抄没后,白银、田产全数交徐英阁老归入‘贤才库’,专款专用,就在他强占的田地上建江南农桑学堂,让他造的孽,都变成给百姓的福。”

沈敬之躬身领命,又从袖中取出一份薄册补充道:“臣已命吏部右侍郎陆文渊星夜赶赴河南,带着户部拨下的专款,主持士子报名复核,把张承业私收的银两连本带利尽数退还。另臣查到一名寒门士子海晨,其乡试考中第三,却因家徒四壁,连赴京的路费都凑不齐,险些弃考,臣已举荐他入国子监,由朝廷供给食宿,正合殿下‘扶持贤才’的初衷。”

卯时刚过,天刚蒙蒙亮,贡院外的石板路上已挤满了赴考士子,各色长衫新旧不一,却都透着一股求知的热切。正七品户科给事中钱溥亲自指挥吏员张贴《寒门士子资助令》,黄麻纸写就的榜文墨迹未干,“路费全免、食宿无忧”八个大字格外醒目。榜文前,一名身着补丁粗布长衫的青年格外扎眼——正是海晨,他冻得通红的手捧着一本卷边的《论语》,仰头逐字研读榜文,枯槁的脸上渐渐漾开笑意,眼角甚至泛起了泪光。忽闻马蹄声沉稳踏来,由远及近,太子仪仗的明黄伞盖自东华门方向而来,士子们连忙屏息躬身,连大气都不敢喘。

萧燊未等仪仗停稳便下了轿,玄色朝服在晨风中猎猎作响。他步行至贡院门口,一眼便认出海晨——沈敬之的《贤才名录》里,特意附了此子的画像,批注着“家贫志坚,文思敏捷”。此时海晨许是连日赶路未进饮食,又受了寒,身子猛地一晃,像株被风吹折的芦苇便要栽倒,萧燊快步上前,稳稳托住他的臂膀,掌心触到一片刺骨的冰凉。这储君亲扶寒门士子的举动,让周围士子哗然,随侍的正三品禁军副将林锐立刻率人围起护卫圈,锐利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视四周,以防不测。

“安心休养,莫要慌张。”萧燊接过内侍递来的温热凉水,亲自送到海晨唇边,语气温和却藏着王者威仪,“我大吴选贤,唯才是举,不问出身高低,更不会让寒门士子因贫失志。”海晨喝了水,缓过一口气,挣扎着便要跪地,额头重重叩在青石板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学生海晨,若能得中,必以谢太保为楷模,鞠躬尽瘁,为国为民,绝不辜负殿下的厚爱。”萧燊亲手扶起他,拍了拍他冻得僵硬的肩:“谢太保当年也曾是寒门出身,靠苦读入仕,后资助过无数贫士,你当承其志,好好应试。”

钱溥快步上前,躬身禀报时声音都带着激动:“殿下,‘迎贤馆’已按制启用,就在贡院西侧的旧驿馆改建,由正二品吏部右侍郎陆文渊亲自坐镇,馆内备了炭火、被褥,可容两百名士子,食宿全免。今日天未亮便有士子赶来,已收留三十余名贫士,都登记入册,每人还发了二两碎银当零用,士子们都称颂殿下圣明。”萧燊抬眸望向贡院门楣上“为国求贤”的鎏金匾额,晨光洒在其上熠熠生辉,映得他眼中满是暖意:“这才是礼制的真谛——不是束人的条条框框,而是顺民心、安贤才的根本。”

返回御道时,刘金压低声音,凑到萧燊身侧提醒:“殿下,按《大吴礼制》,储君非祭天、巡幸、大婚等大典,不可在御道随意下轿,更不可亲扶布衣,恐失身份。”萧燊回望贡院方向,那里已恢复人声喧扰,士子们的读书声、谈笑声混在一起,透着蓬勃生机,他轻声道:“礼制若成了困缚民心的枷锁,便是死规,当改。谢太保曾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孤今日所为,合的是治国大礼,而非拘人的小节。”

养心殿内药气氤氲,与殿角龙涎香交织成一种特殊的味道。萧桓斜靠在铺着厚厚软垫的软榻上,身上盖着银狐裘,脸色苍白得像宣纸,案上摊着谢渊的《民本策》,页边朱批密密麻麻,新旧墨迹交叠,那是他病中强撑着写下的感悟。见萧燊入内,他费力抬了抬枯瘦的手,指节上还留着输液的针孔,示意免礼——这是父子间褪去君臣身份的默契。“贡院之事,刘金已跟朕说了,你做得对。”他颤手抚过《民本策》的封面,那是谢渊亲手题的字,笔迹刚劲,“谢卿当年就是在这御案前,跟朕议的选贤之法,说‘寒门藏龙,不可轻弃’,可惜啊,朕后来被魏党蒙了心,不仅废了他的策,还冤杀了他……”说到最后,声音已带上哽咽。

萧燊上前,亲手为父亲掖了掖裘衣边角,将朝会处置贪腐、安置士子的诸事细细禀明,从楚崇澜的奏请到虞谦的暗访,再到海晨的情况,无一遗漏。萧桓听得频频点头,浑浊的眼睛里渐渐有了光彩,当听到恢复“贪腐家产入贤才库”的旧制时,他眼中泛起泪光,抬手抹了抹:“此制是谢卿首创,当年推行后,官场贪腐之风大减,寒门入仕者增了三成,是朕糊涂,听了魏党的谗言废了这好规矩。你如今捡起来,是在为大吴积福,也是在为朕赎罪啊。”

话音刚落,萧桓便剧烈咳嗽起来,身子抖得像秋风中的落叶,刘金连忙上前,端着温水用银匙小心翼翼地喂他。饮罢稍缓,他颤巍巍拿起案上的《西北边防简讯》,那是蒙傲刚递进来的,朱笔悬在“鞑靼异动,已至雁门关外”十字上方,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青筋凸起:“这西北防务,还是得依谢卿当年的布防图,他在西北守了十年,每一座烽火台的位置都算得精准……燊儿,你去把蒙傲将军召来,朕要亲自问他,新增的十二座烽火台,到底修好了几座。”

萧燊连忙按住父亲的手,掌心触到一片冰凉,那双手曾是何等有力,如今却连握笔都困难:“父皇安心,儿臣早让人去请蒙将军了,他此刻应该已在宫门外候着。您先歇会儿,莫要劳神。”他取过软枕,轻轻垫在萧桓背后,又为他掖紧颈间的裘衣,从袖中取出一小束晒干的麦穗,金黄饱满的颗粒透着阳光的味道:“方才沈敬之大人来报,河南布政使柳恒推行您当年亲自审定的新麦种,成效极好,亩产比去年增了三成,这是地方呈上来的样品,您瞧瞧,颗粒多饱满,今年百姓定然能吃饱饭了。”金黄的麦穗,衬得萧桓枯瘦的手指愈发苍白。

萧桓捏起一粒麦穗,放在鼻尖轻嗅,那熟悉的麦香让他浑浊的眼中竟泛起微光,嘴角也牵起一丝笑意:“好……好庄稼,百姓有盼头了。”他抬手示意萧燊扶自己坐直些,声音虽轻却坚定:“把那本《农桑册》拿过来,朕要在上面批几句,好好嘉奖柳恒,不仅要赏他银子,还要下旨褒扬,让天下官员都学学他的实干。”萧燊虽忧心父亲身体,却也知政务是父亲的精神支柱,只得取来册页与朱笔,亲手托着册子供父亲书写。萧桓的字已无往日遒劲,笔画歪斜却依旧工整,每写一笔都要喘息片刻,墨点在纸上晕开浅浅的圈,写下“勤政爱民,堪为表率”八个字时,额上已沁出细密的汗珠。

辰时三刻,郑衡再次入殿,神色凝重却带着一丝快意,躬身禀报:“殿下,浙江按察使顾彦传回八百里加急,张茂才行刑前,苏州百姓围堵府衙,扔烂菜叶、掷石块控诉其罪行,连当年他治水救过的百姓都来了,说‘功是功,过是过,害民就该偿命’。其家产已抄没完毕——白银五万两、良田两百亩、宅院三座,都由户部派专人登记入‘贤才库’,账目清清楚楚,绝无差池。”

萧燊起身,理了理朝服前襟,沉声道:“摆驾忠肃祠。”忠肃祠内香烟缭绕,正中的牌位上“大吴故太保谢公讳渊之位”十二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上方的“忠肝义胆”匾额是萧桓病中强撑着题写的,笔力虽弱,情意却重。萧燊亲手将张茂才的伏法文书置于牌位前,点燃三炷香,青烟袅袅中,他声音沉缓,带着对先贤的敬重:“谢太保,您当年弹劾的贪腐之徒已伏法,您力推的选贤之策已重启,贤路已为寒门敞开,您的遗策,儿臣正一一践行,您在天有灵,当可安心。”

随行的内阁杨启阁老躬身,声音带着感慨:“殿下,臣已命都察院启动‘清风行动’,派十六名御史分赴十二道督查吏治,目前已揪出魏党余孽十二人,有贪腐的、有结党的,皆按新律严惩,或贬或斩,绝不姑息。这些查贪的法子,都是谢太保当年整肃风气时定下的,如今重行,官场震动不小,已有三名官员主动辞官,贪腐之风确实收敛了许多。”

萧燊望向祠外的晨光,穿透窗棂洒在牌位上,给冰冷的木牌镀上一层暖意:“谢太保当年说‘治吏先治心,心正方能行正’,光靠刑罚威慑不够,得让贤才上位,让贪官无处容身,让官员知道,实干才能得民心、得重用。”他转向杨启,语气严肃:“‘贤才跟踪簿’的考核要严,新官上任三月必报实绩,由百姓、同僚、上司三方评议,不合格者即刻罢免,绝不搞论资排辈那一套。”

返回宫中时,正三品右都御史梁昱已在宫门口候着,手中捧着厚厚的《地方政绩月报》,见萧燊回来,连忙上前递上,语气难掩振奋:“殿下,您看这月报,河南柳恒布政使推行新麦种成效显着,亩产增三成;浙江秦仲布政使设农桑学堂,教百姓种桑养蚕,上月已收了第一批蚕丝,百姓都拍手称好;还有广东韩瑾,安抚土司有功,边境安稳无虞。这些都是选贤令推行后的实效啊,您的苦心没白费。”萧燊翻看月报,在柳恒、秦仲、韩瑾的名字旁,用朱笔重重批注“嘉奖”二字,字迹有力。

巳时初,正二品户部右侍郎方泽捧着《农桑经费册》入殿,册页上贴满了黄色的核算签,是户部各司核对后的印记,他神色恭敬:“殿下,江南农桑学堂扩建需白银十万两,用于增盖校舍、购置农具、聘请先生,徐英阁老已从‘民生库’中调拨妥当,账目都已核对三次,绝无错漏。臣与浙江布政使秦仲反复商议,学堂规制全依谢太保《民本策》所定——重实务操作,轻空泛议论,开设农桑、水利、算术三门课,让士子真能学到安农的本事,将来好造福一方。”

“经费要专款专用,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不能落入私囊。”萧燊叮嘱道,手指点在经费册的“监督条款”一栏,“派正三品浙江按察使顾彦全程督查,实行‘双监管’制度——都察院派御史驻场,户部派主事核账,每一笔开支都要登记造册,按月公示,接受百姓监督,绝不能让惠民的银子变成贪官的‘肥肉’。”这“双监管”制度,正是谢渊当年为防范民生工程贪腐所创,曾在西北屯田时发挥过极大作用。

此时正六品太医院院判方明求见,他身着青色医袍,双手捧着一本蓝布封皮的册子,封面题着“农桑医方”四个隶书大字,是他亲笔所写:“殿下,臣按谢太保‘农医结合’的遗策,组织太医院十名医官,历时半年编写了这部《农桑医方》,详细记载稻瘟病、麦蚜虫、蚕僵病等常见农桑病害的防治法子,语言通俗易懂,连不识字的农户都能看懂,已刊印万册,正准备发往各地农桑学堂与州府。”

萧燊接过《农桑医方》,翻开第一页,便看到谢渊的亲笔批注“农为邦本,医为农盾,无农则民饥,无医则农荒”,字迹刚劲有力,仿佛能看到当年贤臣伏案批注的身影。他轻轻摩挲着批注,轻声吩咐:“按制将《农桑医方》刻版刊印,不仅要发往农桑学堂,还要在各州府的集市、驿站张贴节选,让农户都能看得见、用得上。”又看向方明,语气恳切:“再选十名经验丰富的医官赴江南,亲自到田间地头教百姓辨识病害、配制药方,莫要让医方成了束之高阁的书,要让它真正服务于农。”

方明领命退下,内阁张伏阁老随后入奏,他是阁老中最年轻的一位,说话带着朝气:“殿下,江南河工已由工部江澈郎中主持,他沿用谢太保当年的‘分段筑堤、疏水导洪’之法,将漕渠与河堤分段承包给当地百姓,既保证了质量,又给百姓添了收入。如今疏水成效显着,漕渠水位比去年降了三尺,今年秋汛定能保沿岸百姓平安。江澈这孩子是您破格提拔的,当年他考中进士却因无背景被闲置,您发现他的治水之才后直接授了郎中,他果然没辜负您的信任。”

午时刚过,正二品礼部右侍郎章明远捧着《南疆安抚仪制》入殿,册页上画着南疆土司的服饰、风俗图示,做得极为细致:“殿下,南疆十三土司经半年安抚,已全数归附朝廷,昨日最后一位土司龙氏已派其子入京为质,表了臣服之心。臣按谢太保‘怀柔为主,恩威并施’的遗策,备妥了慰问礼——新麦种、改良农具与《农桑医方》,都是土司部族耕种急需的;另备白银十万两,由徐英阁老统筹拨付,在南疆建十所蒙学学堂与五处惠民药局,让土司的孩子能读书,百姓能看病,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朝廷的恩义,而非仅仅畏惧兵威。”

“使臣人选定了吗?”萧燊问道,手指划过仪制册上的“土司禁忌”部分——南疆风俗特殊,使臣若触犯禁忌,轻则失和,重则引发边乱,不可不慎。章明远躬身回禀:“已选正五品中书舍人任瑶阶,他早年曾随谢太保平定西南土司叛乱,熟悉南疆各部的风俗习性,连土司的语言都能说上几句,当年谢太保曾赞他‘通蛮语、知蛮心’,土司们对他都很敬重。随行人员按制配了译官、医官与五十名护卫,‘御赐节杖’与诏书也已备好,三日后便可启程。”

谈及边境事务,正一品大将军蒙傲大步入殿,玄甲上的霜气还未散尽,甲叶轻响间带着沙场的凛冽:“殿下,云南木邦土司与缅甸的边境争端已彻底缓解。广东布政使韩瑾按谢太保‘先礼后兵,以德服人’的遗策,先是派使者带着礼物去木邦土司府慰问,又令驻军只守不攻,在边境设了互市场,让两国百姓自由贸易,绝不主动挑事。缅甸国王见我朝并无扩张之意,又看重互市之利,已派使臣来京议界,承诺永不犯边。”

萧燊点头,语气坚定却不失温和:“传孤口谕,命韩瑾好生安抚木邦土司,告诉他朝廷定会为他主持公道,划定边界时绝不让他吃亏。缅甸使臣来京后,由章明远侍郎与孟承绪中书令共同接待,礼仪要周全,显我大吴气度。议界时要援引前朝永乐皇帝定下的盟约,据理力争,绝不能失了大吴疆土,但也不可咄咄逼人,要以和为贵,保边境百年安稳。”

蒙傲补充道:“殿下,西北边防已按谢太保的布防图加固完毕,新增的十二座烽火台全用青砖砌成,高五丈,可眺望十里之外,由参将赵烈带领三百精兵驻守,日夜轮班值守。鞑靼部首领听闻我朝整军备战,又恢复了谢太保当年的边防策略——当年谢太保在西北时,鞑靼可是连边境都不敢靠近,如今他们派使臣来京求和,愿称臣纳贡,每年进贡马匹千匹、皮毛百车,只求能与我朝开通互市。这都是谢太保当年镇守西北的余威啊。”

未时,阳光正好,萧燊轻车简从,亲赴国子监探望谢明。国子监的藏书阁旁,一间雅致的书房内,十岁的谢明正临窗而坐,小小的手握着一支兼毫毛笔,临摹父亲谢渊的《民本策》,书桌上铺着上好的宣纸,字迹虽稚嫩却一笔一划极为认真,墨汁浓淡均匀,看得出下过苦功。见萧燊到来,他连忙放下笔,规规矩矩躬身行礼,动作标准,声音清脆:“学生谢明,拜见殿下。”

萧燊上前扶起他,指尖触到孩子微凉的手背,心中一暖,翻看他的课业簿,上面除了临摹的策论,还有密密麻麻的注解,是太子洗马教他的知识点,他眼中满是温和:“你父亲是大吴的忠臣,是百姓的青天,他‘以民为本、鞠躬尽瘁’的遗志,需要有人继承。孤已命太子洗马周先生亲自教你经史子集,他是当朝大儒,学识渊博,你要好好向他请教。待你年满十六,若学业有成,孤便亲自点你入仕,让你完成你父亲未竟的事业,继续为百姓做事。”谢明眼中含泪,用力点头,泪水滴在课业簿上,晕开一小片墨花:“学生定不负殿下厚望,不负父亲遗愿,将来也要做父亲那样的好官。”

国子监祭酒随后赶来,他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儒,躬身禀报时语气带着欣慰:“殿下,自您推行选贤令以来,国子监学风愈发浓厚,今年新增了五十名寒门士子,都是各省乡试的佼佼者。其中海晨学业最优,无论是经义策论还是算术吏治,月考次次拔得头筹,而且为人谦和,常帮同窗讲解难题,很受大家敬重。陆文渊侍郎常来督查,给士子们讲为官之道,说的都是谢太保当年的治世理念,士子们听得格外认真。”

离开国子监后,萧燊直奔吏部衙门,沈敬之已在衙署内等候,案上摊着《贤才跟踪簿》,每一页都记着新提拔官员的实绩。萧燊指尖划过簿册,停在苏州知府李董的名字上:“苏州知府李董,上任已有半年,他的政绩如何?孤记得他也是寒门出身,当年还是谢太保举荐的。”沈敬之躬身回禀:“李董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清查魏党遗留的积案,三个月审结了三十余件冤案,为十余名百姓平反;又主持兴修水利,疏通了苏州河,解决了多年的水患,把苏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为感谢他,自发在府衙前立了‘德政碑’,上面刻满了百姓的名字。臣已按制将他列为重点提拔人选,拟荐他任江南布政使。”

此时正七品吏科给事中赵毅的奏疏被递了进来,疏文写得言辞恳切,字字铿锵:“殿下,有几位前朝老臣以‘李董出身低微,恐难服众’为由,反对提拔他任布政使,臣已上疏驳斥。选贤令明定‘唯才是举,不问出身’,当年谢太保亦是寒门出身,却成了一代贤臣;李董实干有功,百姓爱戴,岂能因出身就埋没这等人才?若如此,便是寒了天下寒门士子的心!”萧燊看完奏疏,赞道:“赵给事中直言敢谏,有谢太保当年的风骨,当嘉奖。传孤令,凡以出身为由阻挠选贤者,一律按新律‘妨碍贤路’处置,绝不姑息。”

养心殿的烛火燃到了深夜,烛泪堆了厚厚一层,像凝固的时光。萧桓靠在软榻上,背后垫着厚厚的锦垫,面前的御案堆着半尺高的奏章,每一本都翻得卷了边。刘金每隔片刻便要添一次蜡,动作轻得像猫,生怕扰了这对深夜议事的父子。萧燊坐在旁侧的小凳上,凳上垫着软垫,他一边用指腹轻轻为父亲揉按酸胀的太阳穴,力道恰到好处,一边轻声念着江南漕运的奏报,声音放得极柔:“浙江布政使秦仲奏称,今年漕渠疏浚已毕,河道比往年宽了两丈,水深丈余,漕船通行无阻,今年秋粮能提前十日入京。他还在沿途设了三个义仓,囤积了万石粮食,供纤夫与流民取食,立下规矩‘只许取食,不许囤积’,再不会有饿殍遍野的事了。”

萧桓闭着眼听着,嘴角渐渐牵起一丝笑意,忽然开口,声音虽轻却清晰有力:“秦仲是个实干的,不是只会耍嘴皮子的官。赏他一匹云锦,再传旨嘉奖,告诉他朝廷记着他的功劳,好好干,将来还有重用。”说罢睁开眼,示意萧燊递过朱笔,眼神坚定:“这道旨意朕来写,亲手写的旨意,才显得朝廷有诚意。”萧燊无奈,只得取来明黄的圣旨绢帛,又在父亲手边垫了厚厚的软垫——近来萧桓手抖得厉害,稍不留意就会墨污绢帛,这软垫是他特意让人做的,能稳一稳手。

“父皇,夜深了,您已撑了两个时辰,该歇息了。”萧燊见父亲写完最后一笔,连忙接过绢帛,用银匙舀了些冷水,轻轻吹凉后滴在墨迹上,帮着吹干,“余下的奏章儿臣先带回御书房批阅,每一本都仔细看,明早再给您过目,您放心。”萧桓却摇了摇头,目光落在案角那本《贤才跟踪簿》上,眼神带着期许:“把海晨的卷宗给朕,沈敬之把他夸得天花乱坠,朕要亲自看看这寒门士子的功课,是不是真配得上你的举荐,是不是真有谢卿当年的风骨。”

萧燊只得取来卷宗,放在父亲膝上。萧桓逐页翻看,枯瘦的手指抚过海晨的策论,当看到《论民本》中“民者,国之根也,根固则国兴,根衰则国亡”的句子时,他不禁点头,眼中闪过赞赏:“这孩子的见解,颇有谢卿当年的影子,不是只会死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抬眸看向萧燊,眼中带着深深的期许与托付,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燊儿,你识人眼光不错,这等贤才要好好培养,多给他们历练的机会。朕身子不中用了,撑不了多久,将来大吴的江山,还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撑起来,靠这些有风骨、有才干的贤臣守下去。”

萧燊心中一酸,膝头一软便要跪地,声音带着哽咽:“父皇春秋鼎盛,定会日渐安康,儿臣还没侍奉够您,您不许说这种话。儿臣愿永远侍奉在您左右,听您教诲,和您一起看着大吴走向盛世。”萧桓笑着扶起他,枯瘦的手拍了拍他的肩,掌心虽凉,却带着父亲的温度:“傻孩子……朕这病自己清楚。你把政务打理得越好,把贤才用得越当,朕才越安心,这比什么药都管用。”他抬手示意刘金端来参汤,那是太医院特制的,温补不燥:“趁热喝了,陪朕再看一份河工奏报,江澈这孩子年轻有为,他的奏报朕得亲自看,不能寒了年轻人的心。”

秋闱放榜之日,贡院外的红榜前挤满了人,人声鼎沸,欢呼与叹息交织在一起。红榜最上方,“海晨”二字赫然在目——他高中探花,仅次于状元、榜眼,是寒门士子中的第一人;而在国子监,谢明在月考中再次蝉联第一,考卷被先生们传看,赞不绝口。萧燊在太和殿亲自召见新科进士,殿内丹陛两侧站满了新贵,海晨身着崭新的青衫,站在前列,他当庭诵读谢渊的《民本策》节选,声情并茂,字字铿锵,从“民为邦本”到“举贤任能”,每一句都饱含真情,听得百官动容,连萧桓都在帘后点头称赞。萧燊龙颜大悦,当即破格提拔海晨为正七品翰林院编修,命他协助翰林院掌院沈修编纂《谢忠肃公全传》,让他传承谢渊的精神。

此时捷报如雪花般传入京城,令人目不暇接:西北参将赵烈率军击退来犯的鞑靼残部,收复三座荒废的堡寨,重新派驻守军,边境彻底安稳;江南江澈主持的河工顺利完工,恰逢连日大雨,加固后的河堤稳稳挡住洪水,沿岸百姓敲锣打鼓庆贺;南疆十三土司共同遣使进贡,带来了当地的珍奇物产,上表称颂大吴圣德,愿世代归附。正一品大将军蒙傲将这些捷报汇总成册,双手呈给萧燊,声音洪亮如钟:“殿下,如今内有吏治清明,外有边境安稳,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升平,指日可待!”

萧燊在御书房与内阁五阁老议事,殿内烛火通明,案上摊着一幅巨大的全国政务总图,图上用红笔标注出各处新政成效:河南的新麦、江南的河工、南疆的学堂、西北的烽火台,密密麻麻的红点如繁星般点缀着大吴的版图。“周伯衡阁老,你继续统筹贤才安置,明年开春要在全国设‘贤才驿站’,让寒门士子赴考更方便;杨璞阁老,《大吴律》后续条款要尽快完善,重点补充‘惠民工程监管’的内容;徐英阁老,明年农桑与边防的经费要提前筹备,确保专款到位;杨启、张伏阁老,你们二人亲自带队,去地方督查新政落实情况,不可有半分懈怠,若发现官员阳奉阴违,立刻上报。”五阁老齐声领命,声震屋瓦,眼中满是对盛世的期盼。

令人欣喜的是,萧桓的身体竟日渐好转,不仅能下床走动,还能主持小型朝会,虽然每次朝会时间不长,却足以安定人心。父子二人常于养心殿对坐论政,桌上摆着清茶与点心,褪去君臣身份,更像寻常父子。萧桓看着案上的政绩册,上面记着各地的丰收、百姓的称颂,感叹道:“燊儿,你比朕当年更懂‘民本’二字,朕当年太急功近利,又被奸臣蒙蔽,差点毁了大吴的基业。谢卿没看错人,把遗策托付给你,把大吴的希望托付给你,这江山交到你手上,朕一百个放心。”萧燊躬身答道:“儿臣只是遵循谢太保

除夕夜,皇城张灯结彩,太和殿内灯火通明。萧燊与百官守岁,远处传来百姓的欢笑声,清晰可闻。沈敬之举杯,声音朗朗:“殿下,今年百姓安居乐业,米仓充实,皆颂殿下与谢太保之德。”萧燊举盏望向窗外的烟花,眸光温暖:“这杯酒,敬父皇,敬谢太保,敬天下贤才,更敬我大吴的黎民百姓——愿江山永固,盛世长存。”

片尾

龙墀霜散,烛影映初心;忠魂不泯,遗策照山河。萧燊以谢渊遗策为纲,以律法为骨,以贤才为脉,终开创大吴盛世。太和殿的朝钟每日准时响起,那沉稳的声响里,既有储君的担当,也有忠臣的余韵——这,便是对“不负江山不负民”最动人的诠释。

卷尾

谢渊的牌位入太庙受世代供奉,《谢忠肃公全传》被列入《大吴通典》,其“民为邦本、唯才是举”的理念,成了大吴后世帝王的治国圭臬。多年后,海晨官至从一品吏部尚书,谢明袭爵镇国公,二人携手践行着当年的承诺。大吴的治世,在忠魂的指引下,如江河奔涌,绵延不绝。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玄鉴仙族 新白蛇问仙 为奴 四合院之车门已焊死 重返天堂[希伯来神话] 误惹豪门:强娶迷糊小甜妻 独醉天涯 快穿之反派大人是病娇 大佬今天要立遗嘱了吗 盗笔之主打一个陪伴 被迫嫁给前未婚夫世子之后 我医武双绝,踏出女子监狱起无敌! 国民导演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偷听心声后贝吉塔逆转绝望未来 纵横古今南洋豪门的大唐风云录 老婆比我先重生了 相师 战双帕弥什之渡鸦 起猛了,求生木筏怎么多了个女人 
经典收藏我在大唐有块田 大宋小农民 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唐枭 游龙戏唐 皇叔威武:霸宠小娇妃 我与那位尚书大人 唐晟春秋 钢铁界 开局撕婚书,我成就最强镇国公! 穿越三国:吕布成为我岳父 重生之项羽崛起 乱世古武之一代君王 玄宇宙 大汉咸鱼王:刘禅的全球征服日记 陛下,臣只想吃软饭 刀镇寰宇 穿越三国,从七擒孟获开始 三国:我靠系统漏洞艰难求生 乱世军阀:帝国创造者 
最近更新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 水浒宋江,开局我现在火气很大啊 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五世同堂记 重生1949海外争霸 再造山河三十年 梦主:从拾荒开始 镇压梁山:开局建立天策府 美利坚望族 宫闱明君路 红楼第一宗师 三国:三姓家奴与大耳贼共谋天下 洪武嫡皇孙:家父朱标永镇山河 这穿越成猎户? 穿越大夏秀诗词 异世界的大明天下 阿飘有什么可怕?明明都是小可爱 异世召唤之帝王征兵系统 大秦:我的拳头能炼钢 穿越古代,我有系统娇妻美妾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