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长期居住在西苑有个好处,就是身边太监奉旨出宫办事特方便。
只需要走几步过一道西安门,就出宫到了西城,不像之前那样麻烦。
太监李芳奉命来到锦衣卫,向暂代掌事的张爵传达了旨意,然后就召集相关人等问话。
“将白榆也叫过来。”李芳又补充说。
张爵愣了一下说:“白榆现在并非锦衣卫人员。”
李芳解释道:“皇爷原话是所有相关人员,白榆也该算是相关人员之内。”
但是很快就得到了回报,说白榆今天一大早就出阜成门,前往西郊勘察建厂地址去了,预计要到傍晚的时候才能回来。
李芳有点怀疑的说:“正月十五还出去做事?莫不是故意回避询问?”
白家派来回话的门客吴承恩答道:“这是为了今年的嘉靖朝四十年献礼工程,所以白生才会如此兢兢业业,想着要尽早启动,给万寿节增添瑞气。
现在已经紧急派人去城外找了,确实无法确定能何时找到。”
李太监轻笑了几声就没再质疑了,可以理解,又能捞钱又能讨好皇上的事情,谁不积极?
总不能为了白榆一个次要人物就干等着,主要人物到了,该开始就开始。
此时几位锦衣卫官心里都惊疑不定,实在不明白皇帝为何小题大做。
如果确实引起了皇帝关注,只需下一道圣旨就可,为什么会派一名大太监来问话?
李芳先对上奏检举钱威白榆勾结的朱希孝发问,朱希孝很谨慎的答了一遍,措辞和调子与奏疏中差不多。
而后李芳又对老指挥张爵问道:“钱威和白榆勾结之嫌疑,你如何看?”
张爵答道:“这二人共事了将近一年,彼此之间十分熟悉,行事习惯于配合而已,说成勾结就太夸大其词了。”
朱希孝忍不住插话说:“这是包庇之言!如果当众殴打锦衣卫官也能叫行事配合,哪还有什么不能称为勾结?
更何况这二人勾结事例不止一件,去年年底将近半个月,他们二人联手在曲行两院横行霸道,欺压乐户,霸凌士子,致使京城怨声载道。”
李芳叹口气,他已经尽力保持客观公正了,怎么你朱希孝还主动往枪口上撞?
然后李芳对朱希孝问道:“那为何不见你上奏?”
朱希孝答道:“涉及教坊司归礼部管辖,白榆又是历事监生身份,朝廷自有言官纠劾,不用我多此一举。”
李芳继续说:“也真是被你说中了,近日还真有两本御史弹章,只比你的奏疏稍早两日,看来你是知情了?”
朱希孝稍微愣了愣,纵然政治意识一般,此时也感觉到有点不妙了。
听到李太监的反问,朱希孝回过神来后连忙叫道:“对于御史弹章我不知情!完全不知情!”
对朱希孝的回答,李太监没有进行任何质疑。
他只负责把尽可能多的回答带回去,至于如何判断,那是皇帝陛下的事情。
但朱希孝却觉得天快塌了,如果这个问题解释不清,那就真误会大发了!
一个企图做锦衣卫掌事的锦衣卫官,如果和御史联手构陷同僚,这可就是天大“丑闻”了啊。
朱希孝情急之下,很直白的辩解道:“这是巧合!
在下绝对没有串通御史,一起联手上疏纠劾钱威和白榆!”
看着逐渐失态的朱希孝,老指挥张爵和钱威仿佛旁观者清,两人心里不约而同的产生了同样的疑问:这真的是巧合么?
虽然两人的政治天赋都很一般,但作为老江湖,他们也都明白一个道理,政治中越相信巧合死的越快。
钱威隐约知道,白榆先前暗地里找御史弹劾自己的事情,准备把这当成一个“加分项”。
道理很简单,一个能被御史弹劾的锦衣卫官,才更容易获得皇帝青睐。
但后面呢?朱希孝为什么也像是“失了智”,跟着上疏弹劾他钱威和白榆?
一方面是受到了白榆当众殴打袁千户的刺激,另一方面是听说了老指挥张爵和他钱威联手占位的密谋。
所以朱希孝才会进行反击,上疏检举他钱威和白榆,以此树立威望,打击他钱威的势头。
但现在回过头再看这个“反击”,似乎更像是白榆故意引蛇出洞,勾引朱希孝出招反击。
只要朱希孝一出手,就能和御史弹章呼应上了。
到此钱威钱指挥终于恍然大悟,难怪白榆当初不顾后果的当众殴打袁千户,难怪白榆故意把己方密谋散布出去。
都是为了给朱希孝动机,让朱希孝忍不住出手反击啊。
老指挥张爵也渐渐的琢磨出味道了,后背冒出了一层冷汗。
难道白榆听到西城街道房官军哗变的消息,就立刻开始布局了?
别人全都把这事当个乐子看,就白榆把“坏事”变“好事”,从中看到了机会?
这白榆也太能算计了吧?幸亏自己默认了白榆和钱威二人的举动,不然这算计落到自己头上的滋味可就难受了。
难怪陆炳都被气死了,这气得实在不冤,换成自己这七十七岁老骨头也未必扛得住。
此刻大堂中,只有朱希孝的解释声音在回荡,“千真万确是凑巧!在下区区一介武夫,如何能指挥动几个御史?”
李芳不耐烦的说:“已经问完你了,你先闭嘴吧,不然干扰我奉旨问话!”
然后李芳对张爵继续问道:“有御史弹劾钱威和白榆在乐户中胡作非为,你知情不知情?”
张爵如实回答说:“当时钱威禀报过,我自然知情,而且也同意了。”
这个回答让李芳非常意外,没想到张爵竟然直接承认了“同意”,他还以为张爵会推脱一下责任。
朱希孝又在旁边叫道:“包庇!这不是包庇又是什么?”
李芳没理睬朱希孝,对张爵又问:“你为何同意?这里面难道另有内情?”
张爵淡淡的答道:“钱威禀报说,他怀疑文坛复古派的宗旨借古讽今、诽谤当朝。
我们锦衣卫职责所在,对这种风声焉能不查?
所以我就同意了钱威的行动,至于他又和谁联手做事,又怎么部署,我就没必要细管了。”
这个诛心之论目前只有少数人知道,只被白榆当成了威慑性大杀器,并未广泛传开,李芳也是头次听闻。
当即李太监就站了起来,严肃的对张爵说:“查得怎样了?可有结果?”
张爵看了看钱指挥,答道:“还是让主导者钱威来回答更好。”
钱威一本正经的说:“最早是白榆向我举报复古派宗旨不纯,因为曾经共事彼此熟悉,所以他信得过我。
收到举报后,我不敢怠慢,经过张老指挥同意,就开始部署调查,
期间承受了巨大压力,此番遭受御史联名弹劾就是明证。
但经过半个多月仔细调查,我的结论是,白榆的举报不成立。”
李太监却不再关心其他,所有注意力都被这个新“爆点”吸引了,追问道:“你详细说,怎么个不成立?”
钱指挥还是一本正经的回答说:“经过方方面面的深入调查,以及对复古派影响力的广泛摸排,我可以负责任的做出以下结论——
复古派的文学宗旨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初心其实是想将当今比作四夷宾服的汉唐盛世,文学格调上加以衬托,所以不存在借古讽今的问题。”
李太监明白了,到了最后还是天下太平呗,不用掀起大风浪也是好事。
等钱威回答完毕后,老指挥张爵又掷地有声的补充道:“虽然调查到最后没有发现问题,似乎一无所获。
但这是我们锦衣卫职责所在,为了扞卫天威,我们不会放过任何一点嫌疑!
纵然白费力气,纵然被不明内情的御史误解弹劾,我们锦衣卫也心甘情愿犹自不悔!”
李太监:“......”
这回答都开始强行上价值观了,看来今天的谈话可以终结了。
不用再等白榆了,因为据他对白榆的了解,就算白榆来了只怕满嘴也是这些套话。
李太监刚走出锦衣卫总衙,迎头就碰见了从城外匆匆返回的白榆。
“大珰这就问完了?怎的不多呆一会?”白榆万分热情的留客,“在下还有很多掏心掏肺的话想上达天听,还望大珰给在下一个机会。”
李太监没有鸟白榆,在随从的伺候下翻身上马,快速离开锦衣卫总衙,回宫向皇帝奏报情况。
白榆依依不舍的一直在后面追了十几步,口中叫道:
“还会再见吗?大珰!你要听我说几句啊!大珰!你留下来,好不好?
大珰!你没有问我话,没关系,但你要开心啊!
大珰!如果没有你我怎么活啊!”
骑在马上的李太监越听越烦躁,前面几句也就罢了,怎么后面越说越不像话?
什么叫“没了你我怎么活”,简直荒谬不经!
于是为人严肃的李太监就停住了马,回头就要呵斥几句。
却见白榆脸色惊恐的朝着自己狂奔而来,而锦衣卫官朱希孝红着眼,拔出了刀在后面追。
李太监错愕过后,连忙对左右大喝道:“拦住!拿下!”
作为最顶级的太监之一,李芳身边有三十多个长随,很多都手持棍棒,一起上前打翻了朱希孝。
白榆喘着粗气,对李芳作揖道:“多谢!今日若无大珰,在下真不能活了。”
李太监隐隐然莫名觉得,自己今天救人可能救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