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书一发布,整个临安城都沸腾了,百姓们敲锣打鼓,欢呼雀跃,纷纷走上街头,庆祝帝制的废除,庆祝新体制的到来。
临安城的朱雀大街上,最得到消息的是张贴诏书的驿站门口。
识字的老秀才踮着脚,手指着布告一字一句念出声,“……朕躬德薄,致民生凋敝,今悟帝制之弊,愿退帝位,赞襄王立议会、兴新政……”
话音还没落下,人群里就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卖炊饼的王三郎手里的竹筐“哐当”一声砸在地上,饼子滚了一地也顾不上捡,扯着嗓子喊:“皇帝退位咯!以后不用再交苛捐杂税咯!”
旁边卖菜的农妇抹着眼泪笑,她丈夫去年因为缴不上青苗税,被差役打得卧床半年,如今听说要立新政,只觉得胸口堵了多年的气终于顺了。
街面上的小贩们索性收了摊子,有人敲锣打鼓,有人扯着红布挥舞。他们早就受够了地主和官府的盘剥、朝廷的苛捐杂税,如今听说百姓能参与国事,心里也盼着能有个新光景。
消息像长了翅膀,不过半日就飞出临安城,往周边州县传去。
绍兴府的田埂上,正在插秧的农夫们听行脚商带来消息,纷纷直起腰杆。
老农夫张阿公高兴道:“我活了六十岁,就盼着这天!以前官府和地主联起手来欺负咱们,年年交完租子连口粮都不够,以后有议会替咱们说话,再也不用怕官府了!”
后生们听得热血沸腾,扛起锄头就往村里跑,要把消息说给更多人听。
远在蜀地的成都府,茶馆里的说书先生临时改了话本,不再讲帝王将相打天下的故事,而是拍着醒木讲“襄王如何废帝制、百姓如何议国事”。
茶客们听得入迷,有人当场拍案叫好,扔出几枚铜钱:“先生,多讲些新政的章程!咱们也想知道,以后怎么能给国家提意见!”
就连边境的军营里,士兵们围着传递消息的斥候,追问诏书里的细节。
一个满脸风霜的老兵望着南方的星空,喃喃道:“我当年就是因为吃不饱饭,才带着全家逃到边境,如今要是新政能让家里的娃有书读、有地种,我就算战死沙场也值了!”
短短几日,从江南到塞北,从繁华城镇到偏远山村,“皇帝退位、新政将兴”的消息传遍天下。
有人杀鸡宰羊庆祝,有人把诏书内容抄录下来贴在祠堂里,还有人自发组织起来,要去临安城给杨建国请愿,盼着新政能早点推行到自家地界。
曾经压在百姓头上的“皇权”二字,终于在欢呼声中碎成了过往,取而代之的,是人人眼里对未来的盼头。
那些之前还在观望的官员,见宋理宗都主动退位了,保皇派也被收拾了,赶紧跑到农会或者府衙,表示愿意支持新体制,为百姓服务。
杨建国也没为难他们,只要他们真心为百姓办事,就不动他们。
荣王、王成炎、刘宗法这三个顽固派,因为策划刺杀杨建国,罪加一等,被送到了劳改营,跟之前那些反对新政的地主、旧官僚一起,修铁路、挖河道,每天干苦力活,再也没有了以前的威风。
那些参与刺杀的刀斧手,因为是被胁迫的,杨建国从轻发落,让他们回老家种地,以后不准再参与任何反对新体制的活动。
解决了皇宫里的事之后,杨建国就开始全力推进议会的选举工作。各地的农会都积极组织百姓投票。
百姓们也都很踊跃,不管是种地的农民、开铺子的商贩,还是打铁的铁匠、教书的先生,都拿着选票,投票选举在全国热烈的进行。
农会的人背着木板子,揣着笔墨,挨村挨户跑,见着人就喊:“要选代表啦!选能替咱说话的人去城里开议会!”
先从村里开始。大清早的,村口老槐树下就围满了人,有扛着锄头刚从地里回来的,有端着饭碗边吃边听的,还有抱着娃的媳妇们凑在一块儿。
临安周边有个李家村,农会的李老三站在石头上,扯着嗓子喊:“大伙听好,这代表不是随便选的!得是咱村里说话算话、办事公道,还真心为咱百姓着想的人!选上了,他就去城里里替咱反映事儿。比如咱村西头那道渠该修了,比如粮税能不能再调调,他都能跟上面说!”
底下有人喊:“李老三,咋选啊?咱好多人不识字,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
李老三笑着摆手:“不碍事!不识字咱就画圈!等下我把候选人的名字写在木板上,你们觉得谁行,就往他名字底下画个圈,画得多的就中!”
候选人是前几天大伙凑一块儿提名的。村东头的王老实算一个,他种了一辈子地,谁家地里缺水、缺种子,他都愿意帮衬,去年闹蝗灾,他还把自家存的粮拿出来分给大伙。在李家村是妥妥的道德模范。
还有村西头的张屠户,虽说开屠户铺,可心善,遇着吃不上肉的穷人家,偶尔会送块骨头,而且这人侠肝义胆,仗义直言,村里有啥不公的事,他都敢站出来说。
另外还有教书的周先生,识文断字,能把上面的政策给大伙讲明白,谁家有纠纷,他也能帮着调解。
木板子竖在老槐树下,上面用墨字写着“王老实”“张屠户”“周先生”三个名字,每个名字底下都空着一大块地方。农会的人还准备了炭笔,削得尖尖的,分给排队的人。
轮到赵老栓的时候,他手有点抖,拿着炭笔问李老三:“我选王老实,就往他名儿底下画圈呗?”
李老三点头:“对,想选谁就画谁,别听旁人的,按自己心思来!”
赵老栓琢磨了半天,王老实去年帮他修过犁,还借过他半袋麦种,这人实在,准能替咱农民说话。
他蹲下身,在“王老实”底下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圈,画完还瞅了瞅,怕别人看不清楚。
旁边的刘二嫂抱着娃,也凑过来选。她想选周先生,因为她娃到了上学的年纪,村里没学堂,她想让周先生去说说,能不能在村里开个小学堂。
于是她在“周先生”的名字底下画了个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