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武三年秋,林烨的战船划破马六甲海峡的晨雾时,手中的碎发枪还带着铁匠铺的余温。枪管是暹罗铁矿反复锻打的精铁,枪机用黄铜铸就,扣动扳机时“咔嗒”一声脆响,铅弹便能在五十步外击穿藤甲——这是他穿越三年来,在南洋荒岛上熬干无数油灯才打磨出的杀器。
彼时的东南亚,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队在香料群岛横征暴敛,大明的遗民在爪哇受尽欺凌,土着部落间的猎头战从未停歇。林烨带着两百余名流民,以新加坡岛为根基,伐木建城,垦荒种粮,碎发枪的威名很快传遍南洋。“夏华”二字,先是刻在战船的船首,再是写进归附部落的盟约,最终化作三万锐士胸前的徽章。当荷兰人的火绳枪还在慢悠悠装填时,夏华军的碎发枪已能三发连射,硬生生将红毛夷赶出了马六甲。
“回中原,复汉家河山!”崇祯十七年的煤山残阳,是林烨刻在骨子里的痛。隆武四年冬,夏华军兵分三路,溯湄公河而上,剑指云南。云贵土司割据多年,明军残部与蛮夷部落犬牙交错,林烨却只用了半年便踏平全境——并非全靠武力,更靠他手中的“民生策”。
昆明城头的硝烟尚未散尽,林烨便下令开仓放粮。南洋带来的高产番薯、玉米,被分发到每户流民手中,附带的还有详细的种植图谱。“凡垦荒者,三年不纳粮”的布告贴在城门上,用的是简体汉字,旁附注音,即便是不识字的老农,也能听书吏念得明白。他亲自带着农官丈量土地,将土司霸占的良田分给无地流民,又让人凿山开渠,引滇池之水灌溉万亩旱田。
云南的百姓初见夏华军时,还带着几分惶恐。那些士兵身着短衫,腰挎碎发枪,不抢民财,不辱妇女,反而帮着百姓修缮房屋、开垦荒地。有老妇捧着粗陶碗,碗里是掺着野菜的稀粥,递给林烨时,他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抹了抹嘴笑道:“待来年丰收,咱们喝米酒,吃白米!”这话被传开,百姓们悬着的心渐渐放下,开始主动追随夏华军,清理战场,搭建棚屋。
平定贵州时,林烨遇到了最大的难题——瘴气与山路。土司利用地形顽抗,夏华军将士多有水土不服。林烨便让人从南洋运来金鸡纳树,教百姓种植,提取奎宁防治疟疾;又征调民夫,沿着古驿道拓宽山路,铺设石板,既方便军队通行,也打通了商路。他在贵阳设立工坊,招募当地铁匠,改良碎发枪的工艺,让贵州的铁矿变成了保家卫国的利器。百姓们发现,跟着夏华军,不仅能吃饱饭,还能学手艺,原本依附土司的农奴,纷纷逃到夏华军的治下,争当“夏华子民”。
巴蜀之地,天府之国,却因连年战乱变得残破不堪。张献忠的余部与清军反复拉锯,成都平原的良田尽成焦土,百姓流离失所。林烨率军入川时,看到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他当即下令,凡返乡流民,每户分耕牛一头、种子三斗,又派人疏浚都江堰,恢复灌溉。在成都设立“劝农司”,专门指导百姓种植新作物,推广曲辕犁和水车。
为了让百姓真正富足,林烨推行“农商并重”。他开放重庆港,与南洋的夏华商船互通有无,巴蜀的丝绸、茶叶、盐巴顺着长江而下,换回南洋的香料、象牙和银元。成都的织锦工坊里,女工们用改良的织机织出色彩艳丽的锦缎,远销南洋,收入是往日的三倍;重庆的铁匠铺里,打造的农具不仅供应本地,还销往云贵,铁匠们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百姓的肚子填饱了,林烨便着手推行文字与传统文化。他下令在各州府县设立“蒙学馆”,招收适龄孩童入学,学费全免,还提供笔墨纸砚。蒙学馆的课本是林烨亲自编撰的,开篇便是《三字经》《百家姓》,但都用简体汉字印刷,辅以注音,通俗易懂。
他深知,文化认同是帝国的根基。在成都重建文庙,祭祀孔子,邀请隐居的儒士讲学;在昆明恢复科举,但考题不再局限于八股,而是加入了农桑、水利、兵法等实用内容。他让人收集散佚的古籍,刻板印刷,让《论语》《孟子》《齐民要术》等典籍重新流传。为了方便百姓交流,他推行“官话”,以南京官话为基础,融合巴蜀、云贵方言,编印成《夏华官话注音手册》,在各地推广。
林烨常常亲自到蒙学馆视察。看到孩童们捧着课本,用稚嫩的声音朗读“人之初,性本善”,他便会露出欣慰的笑容。有一次,一个衣衫整洁的孩童跑到他面前,用标准的官话问道:“陛下,何为夏华?”林烨蹲下身子,抚摸着孩子的头,指着远方的良田和工坊,说道:“夏,是华夏之夏;华,是中华之华。夏华之地,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不受欺凌,这便是夏华。”
在推行文化的同时,林烨也注重移风易俗。他下令废除土司制度,打破部落壁垒,让不同民族的百姓通婚通商;禁止猎头、殉葬等陋习,推广卫生防疫知识,让百姓养成勤洗手、喝开水的习惯。巴蜀的百姓原本迷信巫医,生病便求神拜佛,林烨便在各地设立“医馆”,招募郎中,用南洋传来的西药和传统中医结合治病,救活了无数人。
励精图治五年,云贵巴蜀焕然一新。成都的街道铺着青石板,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商铺,酒肆茶坊里人声鼎沸,说书先生讲着夏华军平定南洋、收复故土的故事;昆明的滇池边,渔民们驾着渔船捕鱼,岸边的田地里,番薯、玉米长势喜人,农夫们哼着歌谣收割庄稼;贵阳的工坊里,机器轰鸣,碎发枪、农具、织锦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顺着畅通的商路运往各地。
百姓们的生活富足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曾经流离失所的流民,如今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房屋;曾经目不识丁的孩童,如今能读书写字;曾经饱受战乱之苦的妇人,如今能在家中纺织赚钱。他们不再称呼林烨为“将军”,而是发自内心地喊出“陛下”,因为他们知道,是这位来自南洋的帝王,给了他们安稳的生活,给了他们尊严。
林烨站在成都的城楼上,望着脚下繁华的都市和远方连绵的青山,手中的碎发枪早已换成了象征皇权的玉圭。他知道,夏华帝国的路还很长,北方的清军尚未覆灭,南洋的列强仍在觊觎,但只要云贵巴蜀这根基稳固,只要百姓们人心所向,收复中原、重振华夏的梦想,便不再遥远。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城楼上,也洒在百姓们幸福的脸上。蒙学馆里传来的朗朗书声,工坊里的机器轰鸣,田地里的欢声笑语,交织成一曲夏华帝国的赞歌。林烨知道,他所做的一切,不仅是为了自己的穿越之旅,更是为了让华夏文明在这片土地上,重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而这光芒,终将照亮整个东方,照亮历史的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