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庾信略一思索,便明白了其中妙处。
望海堡位置关键,控扼要道,唐军驻守那里,既能保护登陆场,又能威胁南下敌军的侧翼,使其不能安心攻城。
“就依将军之策!”
计议已定,双方立刻分头行动。程处默带着缴获的部分物资和自愿跟随他的一部分新罗士兵,返回了望海堡,积极备战。
他下令在堡寨外围挖掘壕沟,设置更多的鹿砦和陷阱,并将剩余的震天雷合理分配,准备在关键时刻给来犯之敌一个“惊喜”。
果然,三天后,高挽派出的八千大军,浩浩荡荡地抵达了迩海郡城外,扎下大营,将郡城三面围住,开始了试探性的进攻。
然而,正如程处默所料,由于望海堡像一颗钉子钉在身后,敌军主将不敢全力攻城,必须分出一部分兵力监视甚至尝试拔除这颗钉子,这就大大减轻了迩海郡城的压力。
攻城战进行了两天,新罗叛军进展甚微。迩海郡城在金庾信的指挥下防守得滴水不漏,而每当叛军试图加大对望海堡的攻击力度时,程处默就会瞅准时机,派出小股精锐出堡袭扰,或者用弩射的震天雷远程打击敌军集结地,搞得叛军不胜其烦,士气愈发低落。
叛军主将焦躁不已,却又无可奈何。他既啃不下迩海郡这块硬骨头,也拔不掉望海堡这颗铁钉子,战事陷入了僵持。
而就在这僵持中,海平面上,桅杆如林,帆影蔽天。
大唐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鲁国公程咬金,亲率登莱精锐水师主力,以及部分后续陆军,共计两万余人,乘坐数百艘大小战舰,终于抵达了新罗外海!
斥候快船迅速将主力抵达的消息传回了迩海郡和望海堡。
一时间,守军欢呼雷动,士气大振!
程处默站在望海堡的箭楼上,看着远方海面上那支庞大的、代表着大唐无上威仪的舰队,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
他知道,决定新罗命运的决战,即将正式拉开帷幕。
他转身,对身边同样激动不已的副手说道:“传令下去,做好准备。总攻,就要开始了!我们的任务,是咬住眼前这股敌军,别让他们跑了!”
海风猎猎,吹动着唐字战旗,也吹动着程处默年轻而坚毅的脸庞。属于他的功勋之路,才刚刚开始。而高挽的末日,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
浩瀚无垠的海面上,大唐舟师主力舰队如同移动的山脉,缓缓迫近新罗海岸。
旗舰的舰桥上,一位身形魁梧、须发虽已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将,正手按栏杆,极目远眺那片笼罩在薄雾与未知中的陆地。
他便是大唐鲁国公,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程咬金。
与周围将领们脸上洋溢的兴奋与期待不同,程咬金那双久经沙场、看惯生死的虎目中,此刻却深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
这忐忑,并非来自对即将到来的大战的畏惧,而是源于一份深沉的父爱。
“处默那小子……”老程在心中默念,粗壮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冰冷的木质栏杆。
出发前,太子殿下李承乾亲自召见,言语间对程处默在新罗的作为赞赏有加,称其“勇毅果决,有孤胆,堪大任”。
作为父亲,听到儿子被储君如此肯定,程咬金心里自然是乐开了花,恨不得立刻揪着那帮老兄弟吹嘘上三天三夜。
他老程家,除了他这个当爹的,终于又出了个能被太子挂在嘴边的人物了!
可这骄傲的念头刚冒头,就被更汹涌的担忧压了下去。
斥候先锋?那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活儿!深入敌后,孤立无援,步步杀机。
程处默是他程咬金的种,勇猛是够勇猛,可毕竟年轻,战场上的诡谲风云,岂是光靠勇猛就能应付的?
那混小子,有没有受伤?有没有中埋伏?有没有……老程不敢再往下想。
他这辈子面对千军万马眉头都不皱一下,唯独涉及到这个嫡长子,心就硬不起来。
“报——大总管!”一名斥候校尉快步登上舰桥,单膝跪地,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前方快船回报,程处默将军所部已成功登陆,并与反正的迩海郡守金庾信里应外合,攻克沿岸军寨‘望海堡’,目前正与金将军分守迩海郡城与望海堡,呈犄角之势,成功牵制了高挽派出的八千叛军!”
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舰桥上顿时响起一片压抑的欢呼和赞叹声。
“好小子!干得漂亮!”
“程将军虎父无犬子啊!”
“如此一来,我军登陆场稳固矣!”
程咬金听着周围的议论,紧绷的心弦骤然一松,那股熟悉的、混着骄傲与后怕的热流直冲眼眶,他赶紧借着捋胡子的动作,用力眨了眨眼,将那股湿意逼了回去。
他转过身,脸上已恢复了平日里那副粗豪威严的神情,声如洪钟:
“都听见了?前锋已为我等扫清障碍,扎稳了脚跟!传令各军,加速前进,按预定计划,抢占滩头,建立大营!让新罗的魑魅魍魉们瞧瞧,什么是真正的王师天威!”
“遵令!”众将轰然应诺,士气高昂。
庞大的舰队开始调整队形,如同苏醒的巨兽,向着迩海郡外的预定登陆水域驶去。
登陆过程异常顺利,有程处默和金庾信牢牢控制着海岸线,高挽的那点残余水军根本不敢露面,零星的小股骚扰也被唐军外围警戒舰队轻易驱散。
两个时辰后,程咬金踏上了新罗的土地。脚下是略显潮湿的沙滩,空气中弥漫着海腥与草木、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硝烟混合的气息。
他没有多做停留,在一众将领和亲兵的簇拥下,径直前往已被唐军接管的迩海郡城。
郡守府如今已临时改为唐军前敌指挥所在。
程咬金大步走入府门,早已得到消息的程处默与金庾信连忙迎了上来。
“末将程处默,参见大总管!”
“下官金庾信,恭迎鲁国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