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营中,硝烟弥漫,杀声震天。
随着清军阵脚大溃,降者如潮,残存顽抗者亦岌岌可危。
总兵张在山、谭玉龙、曹克中眼见大势将倾,心知若不搏命一击,唯有束手就擒。
三人互视一眼,俱从彼此眸中看到决绝之意——擒贼先擒王,唯有斩杀杨文治,方能逆转乾坤!
张在山挥舞大刀,谭玉龙挺枪疾刺,曹克中则掣出双锏,三人自三个方向如猛虎扑食,齐齐向杨文治杀来。
刀光、枪影、锏风,交织成死亡之网,裹挟着破釜沉舟的狠厉,欲将杨文治吞噬于一瞬。
杨文治立马横枪,眸光如电,面对三员悍将围攻,非但不惧,反而朗声大笑。
对着亲卫说道:“你们别管,让我会会这三位清将”
“今日便让尔等见识革命军第一悍将的本事!”
说罢,他双腿一夹马腹,战马长嘶一声,如疾风掠出。
手中五十多斤长枪化作游龙,先迎张在山的大刀。
刀枪相撞,火星四溅,杨文治借力旋身,枪杆横扫,逼得曹克中双锏交错格挡,震得虎口发麻。
谭玉龙觑得空隙,枪尖如毒蛇吐信,直刺杨文治后心,杨文治却似背后长眼,猛地俯身贴于马背,谭玉龙一枪刺空,反被杨文治回身一记鞭腿,险些将其挑落马下。
三将大骇,却更激发凶性。
张在山刀法狂暴,一刀快过一刀,如暴风骤雨;谭玉龙枪法狠辣,专攻下三路,刁钻诡异;曹克中双锏则走刚猛路子,每一击皆带着雷霆万钧之力。
三人配合默契,将杨文治困于核心,步步紧逼。
然杨文治枪法如神,时而如蛟龙出海,横扫千军;时而如灵蛇盘绕,巧劲卸力;时而如猛虎下山,攻势如潮。
三将虽悍,竟始终无法近其身。
忽见杨文治枪法一变,虚晃一枪逼退曹克中,旋即枪尖急点张在山手腕。
张在山吃痛,大刀险些脱手。
杨文治趁势策马突进,枪杆如棍,横砸张在山肩头,将其打落马下,未等其起身,已飞身下马,一脚踏住其胸,反手抽出腰间短刃,架于其颈。
“张总兵,束手就擒吧!”
张在山面如死灰,挣扎不得。
曹克中见状,目眦欲裂,挥锏猛扑。
杨文治冷笑一声,将张在山如麻袋般拎起,迎向曹克中双锏。
曹克中投鼠忌器,锏法一滞,杨文治已将张在山掷向一旁亲兵,随即长枪如电,直刺曹克中咽喉。
曹克中慌忙闪避,却被枪尖划破肩甲,鲜血迸流。
杨文治欺身而上,枪杆横扫,正中其腰肋,曹克中闷哼一声,跌倒在地,被随后赶来的陕回士兵死死按住。
谭玉龙见两位同僚皆败,目露绝望,却仍咬牙挺枪,做困兽之斗。
他嘶吼一声,拼尽全力,直刺杨文治心窝。
杨文治眸光一冷:“冥顽不灵!”
只见他侧身避过枪尖,左手抓住枪杆,右手长枪顺势递出。
枪尖如毒蛇吐信,直透谭玉龙胸膛。
谭玉龙瞪大双眼,口中喷出鲜血,长枪脱手,缓缓倒地,气绝身亡。
杨文治拔出枪尖,枪尖滴血不沾,他立于战场中央,黑袍染尘,目光如炬,扫视残敌。
张在山、曹克中被缚于前,谭玉龙尸横当场。
革命军将士齐声欢呼:“将军神勇!第六师无敌!”
杨文治收枪入鞘,沉声道:“传令下去,降者免死,顽抗者,杀无赦!龙山之战,到此为止!”
残阳如血,映照龙山。
一将之勇,定乾坤于须臾;三总兵之败,成全了杨文治“革命军第一悍将”的赫赫威名。
与此同时。
雷恒押着甘肃提督陶茂林来到杨文治面前,陶茂林身着残破官服,神色倔傲,目光中满是赴死之志。
他昂首直立,毫不畏惧地盯着杨文治,声音沙哑却铿锵:“要杀要剐,悉听尊便!陶某今日兵败,无话可说。”
杨文治端坐马上,俯视陶茂林,眸光深邃,语气却带着几分悲悯与质问。
“陶提督,你我皆为汉家儿郎,为何要辅佐满清,欺压汉人?”
“满清入关以来,奴役华夏二百多载,圈地跑马,文字成狱,屠戮志士,苛政虐民,难道你心中竟无半点血性,无半点故国之思?”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继续道:“你可曾记得,祖辈父兄流过的血泪?”
“可曾记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汉家江山,锦绣神州,竟沦为夷狄铁蹄下的囚笼!”
“你身为汉人,手握兵权,不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倒甘为鹰犬,助纣为虐,镇压同胞,你于心何忍?”
陶茂林面色微变,嘴唇颤动,却仍强撑着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陶某承朝廷恩典,自当以死报国!”
“至于你说的那些往事,陶某无暇顾及,只知忠于职守。”
杨文治闻言,仰天长叹:“忠于职守?忠于那高高在上、骄奢淫逸的满清贵族?”
“忠于那些吸食民脂民膏、只知享乐的八旗子弟?”
“陶提督,你我皆是被命运抛掷于乱世的棋子,可棋子亦有选择落子之权!”
“你可曾细看百姓流离失所之苦?”
“可曾听闻陇上父老哀嚎之声?满清两百余年统治,带给华夏的,是无尽屈辱与衰败!”
“今日革命军起,只为驱逐鞑虏,振兴中华。”
“你若仍执迷不悟,不过是历史洪流中的一缕残烟!”
他翻身下马,缓步走到陶茂林身前,声音低沉却有力:“你若肯幡然醒悟,与我等共谋大业,陈大帅必以诚相待,许你戴罪立功,为汉家天下尽一份力。”
“若你执意赴死,杨某也不为难,但愿你九泉之下,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这万里山河、千百万黎民百姓!”
陶茂林神色复杂,眼中闪过挣扎与动摇,沉默良久,终是低下头,声音低哑。
“陶某……有负汉家,罪孽深重。若将军不弃,愿听一言,龙山残部尚有忠勇之士,若能善加安抚,或可为革命军所用。”
杨文治眼中一亮,朗声道:“好!陶提督能识时务,便是天下苍生之福!来人,为陶提督松绑,好生安置。待龙山事定,我当亲向大帅举荐,让你将功折罪,共谋复兴大业!”
雷恒见状,心中暗赞杨文治胸襟气度,不禁肃然起敬。
一旁革命军将士与龙山降军,见此情景,亦纷纷低头私语,议论杨文治仁义与气魄,士气悄然归附,龙山风云,已悄然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