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魔大战过后,弥漫在空气里的紧张气息已经淡了许多……夜色渐深,天枢院联络处官邸内依旧灯火通明。
白日里仙兽苑的余波已平,案头积压的文书也在戴芙蓉的协助下处理了大半。
喧嚣退去,只剩下两人对坐,中间隔着一壶已微凉的清茶。
戴芙蓉为杨十三郎续上半杯茶,眉宇间带着一丝忧虑:“官人,仙兽苑一案,我们依仗君师兄的指点,处置得干净利落。但明日朝会,面见玉帝,回禀千机君失踪案……此事牵涉太深,该如何奏对,分寸极难把握。”
她顿了顿,声音更低了些:“若直言千机君大人已找到,并愿为顾问,玉帝会否疑心我们与这位‘失踪’的要犯过从甚密?甚至猜忌官人您……?”
杨十三郎端起茶杯,手掌感受着瓷杯传来的微凉。他没有立刻回答,目光落在杯中沉浮的茶叶上,仿佛在沉思。
片刻后,他放下茶杯,右手再次抚上袖中的“万象钥”。
心神沉静,一道意念清晰传出:“师兄,明日面圣,当如何奏对千机君一案?”
书房内一片寂静,只有灯花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戴芙蓉屏息凝神,她知道官人正在与远在昆仑的君先生沟通。
约莫过了半盏茶的功夫,杨十三郎袖中的“万象钥”传来一阵极其轻微却稳定的温热感。紧接着,一道冷静、清晰,仿佛洞悉一切的神念,如同溪流般缓缓注入他的识海:
“玉帝之心,在于权衡。他欲用我之才以补天庭之漏,亦深忌我之能恐动摇其权柄根基。故,奏对之要,在于‘坦诚’与‘限域’。”
神念微微一顿,继续传来,字字珠玑:“你需直言不讳,已寻获千机君,其因旧疾缠身,需静心休养,故而隐居。然,感念陛下天恩浩荡,朝廷用人之际,愿以‘顾问’之虚名,献绵薄之力,助朝廷查遗补缺。”
“关键在于,‘顾问’二字,需强调其‘虚’。不涉权柄,不列仙班,仅于幕后提供学识见解。此举,看似将主动权拱手让与玉帝,实则是画地为牢,满足其掌控之欲,换取我等实际运作之空间。玉帝得此台阶,既能用我之智,又可安其猜忌之心,必会顺水推舟。”
神念最后叮嘱:“言辞务必恳切,姿态务必谦卑。示之以诚,限之以名,方可波澜不惊。”
温热感褪去,交流结束。杨十三郎睁开眼,眸中已是一片清明与坚定。他看向戴芙蓉,将千机君的策略要点转述给她。
戴芙蓉听罢,眼中忧虑尽去,取而代之的是叹服:“君师兄深谙帝王心术!此策阳谋堂堂,既全了陛下颜面,又遂了陛下用人之意,更为我等暗中行事铺平了道路。可谓一举三得!”
杨十三郎颔首:“既然如此,便依此策行事。芙蓉,劳你即刻草拟奏章,言辞需反复推敲,务必周密。”
“是,官人。”戴芙蓉铺开玉版,凝神聚气,开始落笔。
杨十三郎则在一旁静静沉思,将明日面圣可能遇到的种种诘问与应对之策,在脑中反复预演。
书房内,只剩下笔尖划过玉版的沙沙声。
拂晓时分,晨钟自凌霄殿方向悠悠传来,声震九重天阙。
杨十三郎身着玄色朝服,头戴七梁进贤冠,腰悬象征天枢院首座身份的银鱼袋,立于南天门外等候朝觐的仙官队列中。
他面容沉静,目光平视前方缭绕的祥云,唯有袖中微微握紧的指尖,透露出内心的波澜。
今日朝会,非同寻常。他怀中揣着的,不仅是一份关于“千机君失踪案”的奏章,更是一份将决定未来天庭格局走向的答卷。
仙官队列缓缓移动,穿过重重宫阙,步入庄严肃穆的凌霄宝殿。
殿内金碧辉煌,仙气氤氲,文武仙卿分列两侧,鸦雀无声。
玉帝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冕旒垂面,看不清具体神色,唯有无形的威压笼罩整个大殿。
待日常政务奏报完毕,殿内稍显空寂之时,司礼仙官高唱:“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杨十三郎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冠,迈步出列,行至御阶之下,躬身行礼,声音清朗而沉稳:
“臣,天枢院掌院首座杨立人,启奏陛下。前奉密旨,查办‘千机君失踪一案’,现已查明缘由,特来复命。”
此言一出,原本肃静的大殿内,顿时泛起一阵极其轻微的骚动。
无数道或好奇、或探究、或忌惮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杨十三郎挺拔的背影上。
千机君之名,在天庭沉寂数百年,如今骤然被提起,无疑在众多仙官心中投下了一块巨石。
玉帝的声音自高处传来,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讲。”
杨十三郎直起身,并未立即呈上奏章,而是依照与千机君商议的策略,面向玉帝与满朝仙卿,清晰陈述:
“臣遵陛下旨意,多方查探,已于昆仑山朝觐镇寻获千机君本人。经查,千机君并非遭遇不测,亦非触犯天条潜逃,实因早年旧疾复发,伤及仙元,需寻一清净之地闭关静养,以期恢复。因其性子孤僻,不喜叨扰,故未禀明天庭,致使数百年来下落不明,引发悬案。”
他言语恳切,将千机君的“失踪”定性为因私废公的“静养”,巧妙地避开了任何可能涉及政治敏感的解读。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抛出核心:
“然,千机君虽身染沉疴,心中却始终感念陛下天恩浩荡,铭记身为仙臣之责。闻听如今天庭用人之际,百废待兴,尤以厘清积年旧案、整顿法度纲纪为要。他自觉学识或尚有可用之处,愿献残年余力,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说到此处,杨十三郎微微停顿,目光迎向御座方向,加重了语气:
“故,千机君恳请陛下,允其以一‘顾问’之虚名,不列仙班,不掌权柄,仅于幕后将其于律法、案牍、机关阵法之微末心得,贡献朝廷,助相关部门查遗补缺,以尽绵薄。”
“顾问”二字,他咬得清晰,尤其强调“虚名”、“不列仙班”、“不掌权柄”,将千机君的定位描述成一个纯粹的知识提供者,主动将所有的潜在威胁与权力诉求剥离得干干净净。
奏对完毕,杨十三郎躬身将早已备好的奏章高举过顶:“此乃臣查案经过及千机君所陈之情,详细记录在此,恭请陛下圣览。”
整个大殿鸦雀无声。所有仙官都屏息凝神,等待着玉帝的反应。
这番奏对,情理兼备,既给了天庭台阶下(千机君并非叛逃),又满足了玉帝可能的人才需求(千机君愿效力),更关键的是,姿态放得极低(仅求虚名顾问),将最终的决定权和对千机君的掌控权,完全交到了玉帝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