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原浩司经过化妆,来到皇后区法拉盛一个嘈杂的港式茶餐厅,这里是纽约的唐人街,鱼龙混杂,两个亚裔面孔在这里就像大海里混进了两滴水珠,不会有任何人起疑。
而且背景音嘈杂,人员流动有规律,便于隐藏也便于观察是否被跟踪。
他化装成一个普通的日本商务旅客,穿着低调的深色西装,但细节略显陈旧,戴着黑框眼镜。
石原提前数小时抵达法拉盛,在不同位置观察确认身后无人跟踪后才确认了这家餐厅,坐在“龙门茶餐厅”一个靠窗但并非正对门口的位置。
这个角度既能观察门口和大部分店堂,又不太引人注目。
他面前是一杯几乎没动过的港式奶茶,一份摊开的《南华早报》,但他锐利的眼神每隔十几秒就会极其自然地扫视整个环境。
确认安全后,他拿出一个一次性手机和SIm卡,给‘林’传达了碰头地点在‘龙门茶餐厅’,并且要求‘林’在复杂的地铁线路中换乘,确认无人跟踪后,再前往最终地点。
“林”接受了反跟踪训练,采用地铁换乘、突然折返、在商场或地铁站停留观察等方式。
但早就起了疑心的安东没有直接尾随。
他动用小队资源,安排队员利奥在“林”出发地的地铁站附近进行定点观察,用加密无线电报告“林”的初始方向和衣着。
安东自己则开着一辆极其普通的雪佛兰caprice,停在预估的换乘点或目的地区域附近。
根据队友提供的方向,他在几个关键的地铁站出口“守株待兔”。
在他们看来,这种盯梢时间充裕且风险可控。
利奥甚至在“林”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一次错身时的巧妙剐蹭,在他背包底部粘上了一个极微型的无线电信标(90年代初已有此类技术,克格勃精通此道)。
这样一来,安东可以在一定距离内用接收器掌握“林”的大致方位和移动速度,无需紧贴,极大降低了暴露风险。
当“林”通过复杂换乘最终走向法拉盛时,安东已经提前抵达。
他凭借信标信号和对“林”行为模式的分析(亚裔、目的地法拉盛、举止谨慎),在熙攘的人群中锁定了目标。
安东远远地用长焦镜头“确认”了“林”的影像,然后选择一条平行街道快速移动,提前到达了预估的接头区域——餐馆林立的街道。
他打量了一下周边环境。
唐人街,对方狡猾的选择。
自己这副西方面孔在这里确实显得有些突兀,但安东可不是一般人。
在他看来,最高明的伪装不是彻底隐身,而是创造一个合情合理、甚至欢迎被注意到的身份。
他也迅速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法拉盛毗邻联合国总部,是许多国际职员居住生活的地方。
作为一个西方人,为某个社区援助项目前来考察,是非常理想的借口。
这个身份不仅能解释他的出现,还能解释他为何对亚裔社区感兴趣,并且可以光明正大地拍照。
安东已经从头到脚焕然一新:商务休闲装,外搭一件风衣,胸前挂着不起眼的‘世界宣明会’证件卡,背着一个实用的帆布邮差包。
他的道具包括一张画满标记的法拉盛社区地图、一个用于记录“社区观察”的笔记本,以及一台看似用于记录风土人情的胶片单反相机,实则用于拍摄目标。
安东背着邮差包,拿着相机,一边走一边对照着地图,眉头微蹙,仿佛在寻找什么。
他推开“龙门茶餐厅”的门,风铃作响。
他目光扫过店内,似乎在评估环境,最终选择了一个离石原所在位置和可能留给“林”的空位都不远不近的卡座坐下。
他用流利的英语对服务员说:“请给我一杯柠檬茶。另外,请问你知道这附近的‘亚洲移民家庭服务中心’大概在哪个方向吗?地图上标得有点模糊。”
他顺势展开了那张画满记号的地图。
这个自然的问询行为,完美地解释了他的出现和身份背景。
服务员给他指了路,安东道谢,然后拿出笔记本,开始写写画画,相机就放在手边。
他看起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社区调研”工作中,但眼角的余光和偶尔抬起相机对着窗外街道“取景”的动作,都在无声地进行着情报收集。
一段时间后,‘林’终于到达,同样显得十分谨慎。
他看到石原后,没有直接过去,而是先到柜台点了一份外卖,然后在等待的间隙,才看似随意地坐到石原对面的空位。
“林”用日语低声问道:“先生,请问这份《南华早报》是今天的吗?我想看看财经版。”
石原眼神没有移动,盯着报纸,用同样低沉的声音回答:“抱歉,这是昨天的。今天的新闻都在电视里,‘台风’过后,市场总是格外动荡。”
(“台风”是他们的暗号,指黑岩大厦事件)
“林”接道:“是啊,但‘地基’稳固的建筑,总能屹立不倒。”
暗号对上。
石原快速而低沉地追问:“关于‘冰点’的‘耐热极限’和‘稳定性报告’,到底什么时候能拿到?东京的‘长辈们’已经没有了耐心!”
就在这时,安东似乎为了调整相机镜头的角度,手肘“不小心”碰掉了桌上的圆珠笔。
笔滚落到地上,恰巧停在了石原的脚边。
安东立刻起身,带着抱歉的笑容走过来,微微弯腰捡笔:“Excuse me, so sorry...”
他的目光在起身和弯腰的瞬间,快速而自然地扫过石原和‘林’的脸庞、他们之间的桌面,以及两人瞬间的身体反应。
这个动作本身非常合理,但发生的时机极其微妙。
“隼”的内心瞬间警铃大作!
这个西方人出现的地点、时间,以及此刻看似偶然的介入,都透着一股不寻常的巧合。
尽管对方的身份和行为看似无懈可击——一个迷路的国际援助机构职员——但那种深入骨髓的沉稳气质,以及刚才扫视过来时那锐利如鹰隼般的眼神(即使隔着平光眼镜),都让他的职业本能感到了强烈的威胁。
他尤其注意到安东弯腰捡笔时,挽起的袖口下露出的一截小臂,肌肉线条结实有力,绝不像一个终日伏案文员的胳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