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储君

自在飞花1

首页 >> 大唐储君 >> 大唐储君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男儿行 将军好凶猛 京门风月 调教太平洋 我在大唐有块田 汉阙 北朝求生实录 火影:从双神威开始 奋斗在红楼 医统江山 
大唐储君 自在飞花1 - 大唐储君全文阅读 - 大唐储君txt下载 - 大唐储君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38章 琉球兴修水利 稻产倍增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琉球山南的稻田里,阿麻和利蹲在田埂上,看着新插的秧苗在水中舒展叶片,手指不自觉地抚过泥土——这泥土里混着大唐农官教的“绿肥”,是用稻草和鱼虾沤制的,据说能让稻子长得更壮实。不远处,一架崭新的唐式水车正吱呀作响,将山涧的清水引入灌溉渠,顺着整齐的田垄,浸润着每一寸土地。

“县丞,您看这渠挖得直不直?”一个皮肤黝黑的农夫扛着锄头跑过来,他叫阿福叔,是山南最老的稻农,起初最反对“唐人的法子”,说“祖祖辈辈种稻靠天,哪用得着这些铁疙瘩”。

阿麻和利站起身,望着那条从山脚延伸到稻田的水渠,渠壁用石块砌得整整齐齐,水流在里面平稳地流淌,没有一丝浪费。他笑着拍了拍阿福叔的肩膀:“比你家闺女织的布还直!当初让你学挖渠,你还说我忘了祖宗呢。”

阿福叔挠着头嘿嘿直笑:“以前是老糊涂了!你看这水,想引到哪就引到哪,再也不用等老天爷下雨,这唐人的法子,真神!”

这话要是放在半年前,阿福叔是绝不肯说的。那时大唐农官王博士刚到琉球,带着图纸和工具,说要修水车、挖水渠,改种双季稻,几乎所有农夫都摇头——琉球的土地是沙质的,向来只种一季稻,亩产最多两石,大家早习惯了“够吃就行”。

王博士没急着辩解,先在县衙后院开了块试验田,亲手教衙役们沤绿肥、插秧苗,又带着工匠们造水车。当试验田的稻子长到半人高,比普通稻田的苗壮实一倍时,农夫们才慢慢围拢过来,眼里多了几分好奇。

“不是我吹,”王博士站在试验田边,手里拿着唐式曲辕犁,“用这犁耕地,一天能顶你们用木犁三天;这水车,两个人就能带动,一天能浇二十亩地;再种上咱们大唐的双季稻种,保准你们亩产翻一倍!”

阿麻和利第一个响应。他把自家的十亩稻田拿出来做示范,跟着王博士学挖渠,看着工匠们把水车架在山涧上。当第一渠清水流进稻田时,围观的百姓发出一阵欢呼,连最固执的老人都点头:“这水,来得真顺。”

消息传开,山南、山北的部落都来请王博士指导。王博士干脆在首里城办起“农技学堂”,每天教农夫们识图纸、用工具,还编了琉球话的歌谣:“挖深渠,架高车,唐稻种,结满仓……”孩子们跟着传唱,连牙牙学语的娃娃都知道“唐稻种”能多打粮。

兴修水利的场面比建城时还热闹。山南的渔民放下渔网,来帮忙挖渠;山北的猎户扛着斧头,来砍水车的木料;学宫的学子们则帮着丈量土地,用唐式的“步弓”(丈量工具)画出笔直的渠线。阿麻福从长安回来后,也天天泡在田里,帮王博士记录水温、苗高,说要“写一本琉球的农书”。

最让农夫们惊叹的是双季稻。第一季稻子在初夏收割,亩产竟达到了两石五斗,比往年最好的收成还多;紧接着插下第二季秧苗,有了水渠灌溉,长势比第一季还好。阿福叔摸着沉甸甸的稻穗,眼泪直流:“活了五十岁,从没见过稻子长得这么密!”

秋收时节,整个琉球都沉浸在喜悦里。打谷场上,唐式的脱粒机(由踏碓改良)转得飞快,谷粒像金雨一样落下;粮仓里,新粮堆得冒尖,县吏们用大唐的量具称量,最后算出总数——全岛水稻亩产平均达到三石,比去年增产五成,光是余粮就够全岛百姓吃半年。

“县丞,这是俺家的新米,您尝尝!”阿福叔提着一袋白花花的大米闯进县衙,米粒饱满,透着清香。他非要请阿麻和利和王博士去家里吃饭,说要做“唐式米饭”——用王博士教的法子,先泡后蒸,据说比煮的更香。

饭桌上,阿福叔的婆娘端上一盘煎鱼、一碗野菜,还有一大盆冒着热气的米饭。阿麻和利舀起一勺,入口软糯,果然比以前的糙米好吃。王博士笑着说:“这就是双季稻的好处,第一季吃新米,第二季存起来,再也不怕荒年了。”

阿福叔给王博士斟上米酒,感慨道:“以前部落之间总为争水源打架,现在水渠通到每家田里,谁也不用抢了。昨天山北的人还送来了他们种的红薯,说要换咱们的新米呢。”

这话说到了阿麻和利的心坎里。他想起以前,山南、山北为了争夺有限的水源,每年都要械斗,死伤人是常事。如今水利修好了,粮食够吃了,部落首领们碰面都笑着打招呼,孩子们还在一起放牛、读书,哪还有半分敌意?

秋收结束后,李县令特意写了封奏报送长安,里面说:“琉球百姓,仓廪实而知礼节,如今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邻里相助,如化外之境。此皆赖大唐农技之功,农官之劳也。”

奏报里还附了一张琉球新米的样品,和一本阿麻福记录的《琉球农事记》,详细记载着水车的用法、双季稻的种植时间。李承乾看到奏报时,正在和大臣们商议明年的春耕,当即拿着样品对众人说:“你们看,这就是琉球的新米!三年前,那里还是刀耕火种;如今,亩产堪比江南。可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技才是安边的根本。”

他下旨嘉奖王博士,升其为“琉球农官令”,赏锦缎百匹;又赐琉球“嘉禾县”的美称,豁免次年一半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多养牛羊”。

旨意传到琉球,王博士捧着圣旨,对围拢来的百姓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跟着大唐的法子干出来的!陛下说了,明年还要送麦种来,让咱们种麦子,以后既能吃米饭,又能吃馒头!”

百姓们欢呼雀跃,自发在水渠边立了块“唐恩碑”,刻着“大唐农官王博士,教我水利,授我稻种,使我琉球,岁岁丰登”。阿麻和利带着儿子阿麻福,亲手为石碑培土,说:“这碑要立得比城墙还牢,让子孙后代都知道,是大唐让咱们过上了好日子。”

冬天的琉球,田野里看不到闲置的农夫。大家趁着农闲,跟着王博士修水渠、造农具,还在山脚下开垦新田。山南的部落首领甚至提议,要修一条从首里城到山北的大道,用大唐的法子铺石板,“让新米能更快运到粮仓”。

阿麻福在日记里写道:“以前觉得长安很远,现在才知道,长安的稻种、长安的水车、长安的法子,早就到了琉球。原来大唐不在天边,就在咱们的田里,在咱们吃的米饭里。”

王博士看到这段话,笑着在后面批注:“天下本一家,何分天边近?”

开春后,大唐的麦种送到了琉球。农夫们学着种麦子,田埂上的水渠继续延伸,水车的吱呀声在山谷里回荡。首里城的集市上,新米、新麦摆得满满当当,唐商们用丝绸换粮食,说要“运到长安,让陛下尝尝琉球的味道”。

阿麻和利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的稻田和水渠,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整个琉球连在一起。他忽然明白,李县令说的“化外之境”,不是没有规矩,而是人心齐了,规矩自然就有了。就像这水渠里的水,不抢不夺,却能滋养每一寸土地,这才是大唐带来的真正财富。

海风拂过稻田,吹起金色的稻浪,也吹动了“唐恩碑”上的字迹。阳光下,那些字仿佛活了过来,变成了水车、水渠、饱满的稻穗,变成了农夫们的笑脸,在琉球的土地上,写下最生动的“大唐”二字。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玄鉴仙族 新白蛇问仙 娱乐人生从三十而已开始 为奴 四合院之车门已焊死 重返天堂[希伯来神话] 错约马甲 误惹豪门:强娶迷糊小甜妻 独醉天涯 穿越后,太子妃靠种田轰动全京城 大佬今天要立遗嘱了吗 封总,太太想跟你离婚很久了 盗笔之主打一个陪伴 被迫嫁给前未婚夫世子之后 国民导演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海贼:草帽团中的最强辅助 离婚后陆先生黏她上瘾 相师 战双帕弥什之渡鸦 
经典收藏我在大唐有块田 大宋小农民 穿到荒年,我靠两文钱起家 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唐枭 游龙戏唐 刀笔吏 皇叔威武:霸宠小娇妃 我与那位尚书大人 大明:朕杀敌成神 钢铁界 冒牌皇叔 开局撕婚书,我成就最强镇国公! 穿越三国:吕布成为我岳父 乱世古武之一代君王 玄宇宙 三国之一马平川 红楼志 穿越三国,从七擒孟获开始 三国:我靠系统漏洞艰难求生 
最近更新大秦:我的拳头能炼钢 穿越苻坚:第八十一万大军 帮李二杀穿玄武门的我软饭硬吃 山河红颜赋 穿越古代,我有系统娇妻美妾 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 红楼梦白话文版 河葬 红头册 朕的北宋欢乐多 七星大罗盘 大明:我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 穿越大唐,我安史两兄弟横推天下 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 非典型大明士大夫生存实录 穿越原始社会搞发展 大国海军,从北洋水师开始 大明工业导师 三国之从成曹穆开始 红楼:聚宝盆助我纳群芳 
大唐储君 自在飞花1 - 大唐储君txt下载 - 大唐储君最新章节 - 大唐储君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