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储君

自在飞花1

首页 >> 大唐储君 >> 大唐储君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汉乡 调教太平洋 贞观憨婿 红楼春 1908远东狂人 崛起之第三帝国 红色帝国1924 黑铁之堡 民国军阀:从十里洋场千王开始 再嫁小夫郎 
大唐储君 自在飞花1 - 大唐储君全文阅读 - 大唐储君txt下载 - 大唐储君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2章 倭国改制 遣唐求学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奈良城的樱花落了满地,像铺了层粉白的雪。孝德天皇站在新落成的“太政官”衙门前,看着工匠们将“民部省”“刑部省”的匾额挂上廊柱,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腰间的唐式玉带——这是大唐赐予的“海东郡王”仪仗之一,玉质温润,上面的缠枝纹比倭国工匠雕的更显灵动。

“陛下,官制改革的章程已拟好,请您过目。”中臣镰足捧着一卷帛书上前,上面用汉字写着新的官制架构:以太政官为中枢,下设八省一台,完全仿照长安的三省六部制,连官职名称都一字不差——民部管户籍田赋,刑部掌律法刑狱,兵部主军政防务。

孝德天皇接过帛书,目光落在“太学”一栏。那里写着:“设太学一所,置博士五员,传授《论语》《孝经》《唐律疏议》,招生限于贵族子弟,每年考核,优者可入仕。”

“就按这个办。”天皇的声音带着坚定,“中大兄在长安的信里说,大唐之所以强盛,根在‘教化’。咱们学唐制,不光要学官制税制,更要学他们的学问。”

半个月前,中大兄皇子从长安寄来的信在奈良贵族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信里详细描述了长安的国子监如何授课,《唐律疏议》如何精妙,甚至连长安城坊市的管理制度都画了简图。最让孝德天皇震动的是那句:“治国者,先治人;治人者,先治心。儒家之学,便是治心之药。”

于是,改革的诏令一道接一道颁布:

——废除苏我氏时代的“部民制”,仿照唐制实行“班田收授法”,按人口分田,每六年调整一次,赋税则推行“租庸调制”,以实物和劳役缴纳。

——在奈良城中心建太学,校舍按长安国子监样式建造,门窗雕着唐式花纹,讲堂里摆着从大唐运来的案几和蒲团。

——选拔五十名贵族子弟组成首批遣唐留学生,年龄在十二到二十岁之间,要求“通汉字,晓礼仪”,由津守吉祥带队,赴长安国子监求学。

消息传开,奈良的贵族圈炸开了锅。有人说:“舍弃祖宗之法,学唐人那套,是数典忘祖!”也有人反驳:“苏我氏用旧法,差点亡了国;大唐用新法,四海臣服,不学才是傻子!”

争论最激烈的时候,孝德天皇带着中臣镰足,亲自去太学的工地督工。他指着正在搭建的讲堂横梁说:“你们看这梁木,大唐的隼卯结构不用一根钉子,却比咱们用铁钉钉的还结实。学问也一样,好的就该学,学了能用,才是真本事。”

最终,五十名留学生的名单定了下来。其中有大伴氏的嫡子大伴古麻吕,自幼跟着遣唐使学汉字,能背半部《论语》;有阿倍氏的少年阿倍朝臣,虽才十四岁,却已能写出工整的唐诗;还有吉备氏的吉备真备,不仅懂算学,还自己琢磨过唐式水车的原理。

出发那天,奈良港挤满了送别的人。留学生们穿着崭新的唐式襕衫,背着装着《论语》和笔墨的行囊,对着天皇的方向深深鞠躬。孝德天皇站在码头高处,手里举着中大兄皇子从长安寄回的《孝经》抄本:“你们去长安,要学的不只是书里的字,更是字里的道理。学成归来,要让倭国也能如大唐一般,百姓安康,四海升平!”

船队驶出奈良港时,阿倍朝臣站在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陆地,手里紧紧攥着母亲给的护身符——那是用大唐的丝绸缝的,里面裹着一小撮故乡的泥土。他想起临行前父亲的话:“到了长安,要记住自己是倭人,但更要明白,学好大唐的学问,才能让倭人抬起头。”

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遣唐使船队抵达登州港。早已等候在此的大唐官员带着他们换乘驿马,沿着官道前往长安。沿途的景象让留学生们啧啧称奇:官道宽阔平整,每隔三十里就有驿站,田地里的农夫用着曲辕犁,路边的孩童能背《三字经》,连驿站的小吏都能写一手好字。

“这就是大唐吗?”吉备真备趴在马车窗口,看着田埂上整齐的水渠,“他们的田地像棋盘一样,连水渠都笔直笔直的。”

大伴古麻吕翻着手里的《唐地记》:“书上说,这叫‘井田制’,是周公传下来的法子,大唐沿用了,所以粮食才多。”

抵达长安的那天,恰逢国子监开学。鸿胪寺的官员带着他们穿过朱雀大街,直奔国子监。这座大唐最高学府的门楼上,“国子监”三个大字苍劲有力,门口的石狮比奈良城的高大许多。院内的槐树枝繁叶茂,树下有学生在背书,声音朗朗,飘得很远。

国子监博士王夫子早已接到李承乾的旨意:“倭国留学生远道而来,当以礼相待,悉心教诲。使其知大唐文化之博大精深,归后传于海东,亦是功德一件。”

他领着留学生们参观讲堂、书库、射圃,最后在“国子学”的教室里坐下,指着墙上的《周礼》图说:“诸位远道而来,辛苦。大唐的学问,始于周公,成于孔孟,讲究‘仁义礼智信’。你们既来求学,便是同窗,有不懂的,尽管问。”

阿倍朝臣鼓起勇气,用汉语问道:“夫子,大唐的律法为什么能让百姓信服?”

王夫子笑着说:“因为大唐的律法,不是为了约束人,是为了保护人。比如《唐律》规定,‘老幼废疾犯罪,可减免刑罚’,这是‘仁’;‘偷盗者倍偿,杀人者抵命’,这是‘义’。律法合于情理,百姓自然信服。”

这番话让留学生们茅塞顿开。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着知识:大伴古麻吕专攻《论语》,常常在深夜还对着竹简琢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阿倍朝臣迷上了唐诗,跟着博士学写“春风得意马蹄疾”,连走路都带着韵律;吉备真备则对算学和兵法感兴趣,把《孙子兵法》和大唐的《李卫公问对》抄了满满三大本。

李承乾曾在御花园召见留学生代表。当他问起倭国的改制情况,大伴古麻吕起身答道:“陛下,我邦已按唐制分田收税,太学也已开课。百姓都说,新制比旧制公道,能吃饱饭,不再怕饿肚子了。”

李承乾点点头,指着园中的石榴树说:“这树原产西域,引种到长安,一样开花结果。学问也如此,大唐的学问到了倭国,只要能用得好,也能让你们的国家兴旺。”他命人取来五十套《艺文类聚》,“这书收录了历代诗文典章,你们带回倭国,或许能用得上。”

留学生们捧着沉甸甸的书,感激得热泪盈眶。阿倍朝臣当场吟了一首自己写的诗:“万里渡沧海,长安见日明。愿携唐法典,归国治苍生。”虽然平仄尚欠工整,却情真意切,引得李承乾抚掌大笑。

消息传回奈良,孝德天皇特意在太学举办了庆典。他把留学生们的书信抄录下来,挂在太学的墙上,供学子们传阅。中臣镰足看着那些信里描述的长安景象,感叹道:“十年后,这些孩子学成归国,倭国必是另一番模样。”

天皇望着窗外的太学讲堂,那里传来学生们朗读《论语》的声音,虽然带着倭语的口音,却一字一句都很认真。他知道,遣唐求学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为倭国种下的一颗种子——一颗带着大唐文化基因的种子,终将在海东的土地上,长出属于自己的繁茂枝叶。

长安的槐树叶落了又绿,奈良的樱花谢了又开。留学生们在国子监里渐渐褪去了青涩,脸上多了几分大唐学子的沉稳。他们或许还会思念故乡的海,却也早已习惯了长安的晨钟暮鼓;他们或许永远是倭人,却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大唐文化的传播者。

而这一切,都始于那场跨越沧海的求学之旅。当第一批留学生带着满脑子的学问和一箱子的典籍踏上归途时,他们不会想到,自己带回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海东与大唐交融共生的未来。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玄鉴仙族 恶毒女配 娱乐人生从三十而已开始 为奴 重返天堂[希伯来神话] 误惹豪门:强娶迷糊小甜妻 快穿之反派大人是病娇 大佬今天要立遗嘱了吗 漫游五界 封总,太太想跟你离婚很久了 盗笔之主打一个陪伴 国民导演 偷听心声后贝吉塔逆转绝望未来 海贼:草帽团中的最强辅助 纵横古今南洋豪门的大唐风云录 老婆比我先重生了 相师 战双帕弥什之渡鸦 起猛了,求生木筏怎么多了个女人 皇兄在上 
经典收藏我在大唐有块田 明末风云:开局卖掉辽阳城 穿到荒年,我靠两文钱起家 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游龙戏唐 皇叔威武:霸宠小娇妃 唐晟春秋 钢铁界 开局:大唐万里一孤城 冒牌皇叔 开局撕婚书,我成就最强镇国公! 乱世古武之一代君王 大汉咸鱼王:刘禅的全球征服日记 三国之一马平川 陛下,臣只想吃软饭 我的灵异笔记 大唐安史之乱我不想你乱 女皇的男闺蜜 大宋必须浪 回到大明当才子 
最近更新汉疆喋血风云录 带着漫威回北宋 历史中的酒馆 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书圣?诗仙?首辅?没错,都是我 大楚武信君 大明:一次呼吸一两银,殖民全球! 大乾风云起苍穹 衣冠谋冢 灾荒年,全村啃树皮,媳妇嫌弃肉太肥了 北宋第一狠人 大秦帝师:狱中讲课,始皇跪求我治国 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 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 祖龙假死,我带领大秦走向日不落! 穿越大唐:农家子弟挣钱忙 高门庶子 两界:玻璃杯换美女,买一送一 
大唐储君 自在飞花1 - 大唐储君txt下载 - 大唐储君最新章节 - 大唐储君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