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毓瑛虽然是京师所在的顺天府丞,但是他为官一向清廉,家中囊空如洗。
他是一个大子都捐不出来。
想到这里,他猛烈的咳嗽了一阵。
他摸着疼痛的胸口。
勉强说道:“哎,那就动员满朝文武捐款吧。京师重地,也要办团练,以备不时之需。”
几人商量来,商量去,也只有懂军事的文祥提出了有用的建议。
关于万一抵抗不住太平军,谁也不敢想下一步该如何抉择。
看着三人都唉声叹气。
奕欣更是心急如焚。
文祥忽然想起一事,他问道:“王爷,听说英、法两国公使已经动身去上海了?”
奕欣点了点头。
说道:“长毛与洋人水火不容,洋人不会袖手旁观。上一次长毛攻打上海失败。这一次恐怕未必会再失手。但现在还没有消息传到京师。英、法两国的铁甲舰是否出手,尚不得知。”
文祥将话说到这里,便不再说话了。
他不想承受勾结洋人的骂名。
奕欣站在中央,负手而立,满眼的无奈。
他说道:“沙俄公使弗兰格尔这只狡猾的老狼又来逼迫本王了。他们还想割去我们大清西北的领土,我已经敷衍他三次了。虽说沙俄已经占据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大片领土。造成事实上的占领。但是本王并不想继续签订这种丧权辱国的条约。”
他闭眼愤懑地想了想。
接着说道:“但沙俄公使威胁本王,说不签订割地条约,就会继续纵兵南下,准备攻打伊犁。本王听说西北已经被长毛占据,心中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不过若是他们打起来。或许会拖延战事,为我们积蓄力量反攻留了时间。”
文祥摇头反对道:“沙俄可以利用,但是沙俄对我大清的领土索求,永无止境。用肉塞狼,吃完就会食人。卑职以为不可引狼入室。若是不敌长毛军,不如谈判试一试。或可封石达开为王。让其带兵抵御西北沙俄。”
奕欣见文祥不同意自己的观点,他也不赞同文祥的封王之策。
他又转头看了看曹毓瑛。
见他也是连连摇头。
荣禄喝了一口茶,不以为然地说道:“如果大清都没了,还怕签订什么辱国条约吗?自古攘外必先安内。内部不稳,何以攘外?我以为不如跟沙俄签订条约,换取他们出兵西北,与长毛大战。正所谓河蚌相争,我们得利。”
荣禄毫不顾忌地说出了奕欣心中的想法。
奕欣虽然心中震惊,但是脸上却毫无波澜。
他趁机说道:“那好,一会皇太后召见,你把这个意思说出来吧。本王赞同。”
听到奕欣又要签订割让领土的条约。
文祥再也坐不住了。
他满眼含泪,大声说道:“若再签订协议卖国条约,就会人心尽毁。我大清虽说立国容易,但也延续了二百多年。若是连祖宗江山都保不住了,还当什么军机大臣。卑职宁愿辞官归隐。”
说完,他拂袖就要一走了之。
他迈步刚到门口,奕欣又叫住了他。
“文祥,现在长毛已经逼近直隶,你怎可意气用事?难道你还有什么御敌的好想法吗?本王也不愿意出卖祖宗的土地,可是形式如此……”
文祥站在门口,他清廋的脸上布满泪痕。
他回忆昨夜八月十五的月夜凄凉。
说道:“哎,京师的中秋节何曾如此惨淡,街上人流稀少,炮仗更是稀稀拉拉。大清竟然到了如此地步,我心中忧伤。却无力改变。”
奕欣整理了一下情绪。
他走到门口,拍了拍文祥的肩头。
然后和荣禄直接奔往储秀宫而去。
储秀宫内,慈禧坐在东暖阁的床上正闭目养神。
她用玉手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向安德海问道:“你派人去请东宫慈安皇太后,她到了吗?”
安德海毕恭毕敬地回答道:“回佛爷,已经去请了。慈安皇太后一向不喜奴才,所以奴才派人别去了。东太后说上完一炷香,为咱们大清祈完福,就来。”
慈禧点了点头。
就在这时,一位小太监急忙走了进来,
他跪地奏报道:“启禀佛爷,恭亲王爷和军机处荣大人来了。”
慈禧睁开一双锐利的眸子,坐起身来。
她漫步来到椅子上。
再次坐了下去。
她对小太监吩咐道:“让他们进来吧。”
“嗻。”
小太监得令后,马上走了下去,
不大一会,就见恭亲王奕欣和荣禄一前一后走了进来。
二人给慈禧请安后。
慈禧对安德海说道:“给王爷和荣大人赐座。”
安德海答应一声,马上安排了下去。
两个长凳子被搬上来后。
恭亲王撩起裙摆,刚要坐下。
门外忽地响起太监的尖细长音。
“慈安皇太后驾到。”
恭亲王赶快放下裙摆,立在门口。
荣禄也依次垂立在侧。
就连慈禧,也站起身来,准备迎接。
片刻后,门口人影一闪。
慈安在大批侍女和太监的簇拥下,款步走了进来。
慈禧微微一笑。
她作了一揖。
说道:“妹妹给东太后请安了。”
恭亲王二人也是跪地行了大礼。
慈安和蔼地说道:“妹妹不必多礼。”
她又看了恭亲王和荣禄一眼。
口中说道:“你们都是军机处的大臣,军务繁忙,不比哀家,一天闲得很。你们都起来吧。”
恭亲王和荣禄赶快站起身来。
慈安地位最是尊贵,她圆脸高额,头戴旗头板,上面插满了碎玉,翡翠,玛瑙等宝石。
她脸色苍白,这几日睡得也十分不好。
她虽然无心国事,但是最近的战况也是让她寝食难安。
她坐在一把梨木大椅上。
手上盘着那串小叶紫檀佛珠。
她看了一眼慈禧,一脸的严肃。
她几乎用责问的口吻问道:“妹妹,听说长毛逼近直隶,国事真的糜烂到这种地步了吗?”
慈禧低头说道:“不敢瞒东太后,确实如此。两江总督曾国藩、李鸿章相继战死沙场。连最能打的左宗棠也投降了长毛。如今,能带兵打仗的帅才更是屈指可数。”
慈安无奈地叹了口气。
她接着说道:“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我大清的肱股之臣,虽死犹荣,要给他们两位忠臣建祠立碑。以彰显我大清对守节之臣并不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