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六个字,一经朱雄英说出口,徐允恭仿佛是被什么击中了一般,顿时就立在原地,陷入了思考。
这四个词语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了很多的兵法精髓。比如‘敌进我退’四个字,实际上是孙子兵法中,‘不可胜者,守也’‘避其锐气,击其惰扫’。核心要义是,放弃无意义的正面决战,保存实力。
这些词语合在一起,就成为了一支,甩不开、打不掉的游动部队。
徐允恭不由得赞叹道:“殿下说的这短短十六个字,真是深的兵法精髓,可叹我自认为熟读兵书,却远远达不到殿下的水平!”
朱雄英轻笑,说道:“如此精妙的兵法,并不是我所创,而是一位毛教员所说!”
徐允恭露出了赞叹的神情,说道:“此人能说出如此话,必然是百年不世出的大才,真想与此人一见,待我西域归来,还请殿下引荐!”
朱雄英无奈,别说这人你想见一见了,我都想见一见!此人可不止是百年不世出的大才,这是一个继老朱之后,又一个深远影响华夏的人。
他回过神来,不再想这么多,而是对着徐允恭继续吩咐道:“西域之战,你与凉国公取胜之后,要消灭西北大漠、草原上的所有敌人,并且让大明在哪里站稳脚跟,仿海东、东平例,打通大明西去的道路。”
徐允恭一听,知道这是要将西域打造成华夏固有领土了。
“但,态度要温和一些,对待没有异心,愿意归附大明,成为大明子民的,优待,对待不思进取,顽抗到底的,就要上些狠活儿,这其中的度,你自己把握!”
“是,殿下!”
朱雄英给徐允恭交代了这些事情之后,便没在过多耽误他的时间,毕竟三天的时间,说长可也很短,还是不能耽搁他太久。
回去的路上,朱雄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现在,大明境内的各个民族有些太多了,海东、东平、辽东、漠北、云贵等地,都有大量不说汉语的人。
还是需要将其快速的汉化,只有让他们接受汉文化,穿汉服、说汉话、心中认同大明,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不然,这些地区看似归附,实则暗流涌动,随时可能生出变故。
可汉化一事,谈何容易。不同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强行推行汉文化,或许会引发他们的抵触情绪。但若不进行汉化,又难以将这些地区真正融入大明版图。
只能通过政策上的改进了,目前,大明在这件事儿上,做的最好的就是辽东地区。当时,辽东和海东新归附的时候,派出去了大量的内地官员前去治理,推行汉文化。
由于辽东地区的汉人,原本就不少,这是自从洪武四年时候,就不断地往这里充实人口的原因,大部分以军屯、民屯的方式存在着,所以这里存在着一定的汉化基础。
这里的民族还是比较多的,能数得上号的就有女真、蒙古、高丽、契丹、回族、兀者、吉里迷人等多个民族。
对待这些民族,大明采取了大量的政策,比如:大明免费传授这些民族种植技术,让他们可以通过土地获取粮食。
再比如:对于税收政策分了三六九等,大明人无论干什么税收都是最低的,外族人,不管干什么,税收都是最高的,但是,官府有税收减免政策,家里有孩子,去了官府开设的学堂的,超过两个,可以减免半成税收。
有汉人名字的,可以再减免半成。平时穿汉服的,再减半成。每月接受两次官府宣传教育的,可再减少半成。
总之,只要你向大明靠拢,大明就向你靠拢。
大明国是保障大明人的利益的,你都不认同你是大明人,大明帝国,为什么要保障你得利益?
就凭你不是汉人,就能比汉人的待遇好?就比如说,你来官学中入学的人吧,大明可以给你减免一些学费,但大明不能倒贴给你,怎么还得给你配上学伴吗?
你喵的爱上不上,不上就收税,不交税,那就交命。你又不是大明人,有什么人权?
太子殿下说了,汉人是世界上最高贵的人种,大明人是世界上最优越的民族。
只要是给大明交税了,且持续认同自己是大明人的区域,遇到天灾的时候,大明官府对其有救助义务,否则,出尔反尔,来占便宜的人,即便是你饿死在衙门门前,衙门也不会管一点儿。
就用这种方式,辽东地区迅速汉化,短短这几年就见到了成效。
但这种事情急不得,想要快速的解决见效,只有移民,将那个地区的人口,转移到内地来,分散开,让汉人前去生存。
所以,还是要将大明人往北再挪挪,自从京北铁路修好了之后,大量的百姓到了北方去生存,其中有官府强制去的,有些是自发的。
不管是怎么去的,官府都给分田地、分农具、甚至发银子,发牲口,当地官府有可能还会组织人,帮助你开荒,前三年还不交税。
由于有铁路的存在,移民再也不是什么高风险、高投入的事情了,这让很多民众,对移民的排斥小了很多。
所以接下来,还是要多修铁路,铁路修到哪里,大明真正的领土就到达哪里。
目前,大明共有两条铁路,一条为应天到松江的江南粮道铁路,一条为京北铁路,京北铁路是移民的主力,不过目前还没有全线贯通,只贯通到了山东德州路段,不过,这也让其承担了很多运输任务,比如粮运、人口迁移、物资输送等。
接下来,朱雄英还想再修筑至少两条铁路,一条是应天往西北兰州的。
另外的一条线路,是将江南粮运铁路加长,往西,连接长江中游地区,往南连接沿海各大港口,为开设更多的市舶司做出准备,便利的交通条件下,必然在大明掀起一股全民航海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