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

凌云朗月

首页 >> 大唐凌烟志 >> 大唐凌烟志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误惹豪门:强娶迷糊小甜妻 明末边军一小兵 掠天记 重生之大娱乐帝国 逼婚36计,总裁的旧爱新妻 凡人:张铁,我有一个签到系统 雄霸蛮荒 一条四爷,二饼福晋 嫡公主一身反骨,专爱给乾隆添堵 全职法师之吾妻穆宁雪 
大唐凌烟志 凌云朗月 - 大唐凌烟志全文阅读 - 大唐凌烟志txt下载 - 大唐凌烟志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58章 行走在刀刃上的宇文化及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宇文化及杀害了隋炀帝杨广之后,试图拥立蜀王杨秀为帝。杨秀,作为隋文帝杨坚的第四子,与隋炀帝杨广同母。

自隋朝建立之初,杨秀便被封为越王,不久后改封为蜀王,并担任柱国、益州刺史、益州总管等重要职务,统辖二十四州军事。杨秀以胆气豪壮、容貌雄伟着称,但他的奢侈浮华和对享乐的追求也为后世所诟病。在镇守蜀地期间,杨秀的一些不当行为,如任用僚人(僚人在隋唐时期被视为岭南地区的夷族之一)做宦官、命人制作浑天仪,甚至传言他企图活剖死囚的胆来制药,这些举动引起了隋文帝杨坚对他的极大不满。

此外,杨秀对杨广篡夺太子之位有着强烈的不满情绪,这也引起了隋文帝的忧虑,担心他可能会起兵造反。而刚得了太子之位的杨广为了打击杨秀,巧妙地利用了杨秀的“爱好”,伪造了杨秀诅咒隋文帝的木偶和檄文,使得隋文帝杨坚对杨秀的怀疑和厌恶进一步加深,最终导致杨秀被废为庶民并被软禁。

杨广继位后,并未放松对杨秀的监视,始终将他带在身边。

宇文化及弑君以后,妄图掌控局势,建立新的政权。他考虑到蜀王杨秀身份尊贵,有一定的号召力,便想立杨秀为帝。然而,他这一想法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当时的局势复杂多变,各方势力相互交织,每个人都清楚杨秀被囚禁已久,且他与隋炀帝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利益纠葛。在这种情况下,众人一致反对立杨秀为帝。

宇文化及为了斩草除根,彻底清除潜在的威胁,于是残忍地杀害了杨秀和他的七个儿子,结束了杨修充满波折的一生,终年四十六岁。

然而,这一血腥的屠戮并没有停止,他又把矛头指向了齐王杨暕和燕王杨倓。

齐王杨暕一直以来在皇帝心中就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他因为太多的不当行为,最终引起隋炀帝的猜疑,始终得不到隋炀帝的喜爱,就连此次叛乱,隋炀帝的生命受到威胁的第一时间,杨广首先想到的是杨暕在幕后指挥的叛乱。

齐王杨暕是隋炀帝杨广的嫡次子(指正室妻子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其母是萧皇后,杨暕被杀时只有三十四岁。杨暕在隋朝建立后被封为豫章王,仁寿年间拜任扬州总管。隋炀帝即位后,进封齐王,历任雍豫二州牧、开府仪同三司。

杨暕曾被视为继承皇位的热门人选,但由于其行为不检点,最终未能如愿。他被描述为骄纵自大,野心勃勃,为争夺太子之位不择手段。他亲近小人,行为多有不法。杨暕与其兄元德太子杨昭关系紧张,因为杨暕担心杨昭的儿子会威胁自己的地位,因此暗中行使厌胜之术(指古代的一种巫术,通过诅咒或祈祷来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最终事情败露,导致隋炀帝大怒。

齐王杨暕因长期失宠于隋炀帝,父子两人关系紧张,宇文化及兵变时,杨广第一时间怀疑儿子杨暕是叛乱者。隋炀帝当时惊慌失措,他下意识地对身边的萧后说:“难道不是阿孩吗?”这里的“阿孩”可能是皇帝对齐王杨暕的一种亲昵却带有猜忌的说法。

其实兵变时,杨暕还在江都自己府中,宇文化及很快就派人杀入他的府中。当时杨暕还在府中不明就里,叛军突然闯入,根本不给他任何解释或者反抗的机会,直接将他杀害,并且他的两个儿子也一同被杀,

杨暕至死都不知道是谁杀了他。他和杨广之间的父子关系在这种突然的变故和残忍的杀戮面前,显得如此脆弱无力,至死都无法知晓真相。

燕王杨倓我们前文讲到过,他是隋炀帝杨广的孙子,元德太子杨昭的次子。杨倓出生于仁寿三年(603年),他聪明好学,深受隋炀帝的宠爱,但在江都之变中,杨倓试图通过玄武门进入宫中向隋炀帝报告叛乱,但被守卫阻拦被抓,最终被宇文化及命人杀害。

除此之外,宇文化及的屠刀还挥向了隋朝朝廷中的众多官员。内史侍郎虞世基,他在朝廷中参与政务决策,在政务管理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御史大夫裴蕴,负责监察百官,在朝廷的政治生态平衡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作为军事将领,在保卫国家安全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秘书监袁充,在文化的传承和管理方面也有着自己的贡献;右翊卫将军宇文协,千牛宇文皛,同样是军中的重要人物;梁公萧钜,他作为皇室成员萧琮的弟弟,在家族和政治的影响力网络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他们这些人都难以逃脱厄运,不仅自己被杀,连同他们的儿子也被一同杀害。

在当时那种混乱而血腥的局势下,隋朝皇室宗亲、外戚,不论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被卷入这场残酷的杀戮之中,整个隋朝的统治阶层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也预示着隋朝政权即将走向覆灭的末路。

而在这一片血雨腥风之中,秦王杨浩却比较幸运。杨浩是隋炀帝杨广的侄子,他的父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哥哥秦孝王杨俊。

秦王杨浩平时和宇文化及有来往,他或许在平时的交往中敏锐地察觉到了宇文化及的心思,在叛乱发生之时,利用这种关系,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计谋,成功地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在这混乱而残酷的权力更迭和杀戮中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存在。这一系列事件也反映出当时隋朝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人性的复杂以及在乱世之中个人命运的无常。

其实,在宇文化及兵变前,江阳县长张惠绍已隐隐察觉到形势不对,发现宇文化及等人心怀不轨且有谋逆的迹象,面对情况的紧急与严重,他骑上快马迅速赶往裴蕴的府邸,将这一消息告知裴蕴。

江阳县隶属于江都郡,原为广陵,大业初年更名为江阳。

当张惠绍见到裴蕴后,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要阻止宇文化及等的恶行,保护皇帝的安全。

于是两人凑在一起商议对策,最终决定假传诏书。这份假诏书旨在征调京城中的士兵,让他们前去捉拿宇文化及及其同党,而后众人将在宫门会合救援皇帝。这一计划可谓是孤注一掷,不成功便成仁,若是成功,便能扭转即将到来的危机局面,若是失败,便是为国捐躯。

计议确定下来之后,他们不敢有丝毫耽搁,马上派人去告知虞世基。

然而虞世基听闻此事后,心中却充满了疑虑,却对告密者的身份表示怀疑,认为其所言不实。

虞世基在朝廷之中,见多了各种阴谋诡计和诬陷之事,对于有人来报告宇文化及谋反这样的大事,他本能地觉得可能并不属实。在他的观念里,没有确凿的证据就轻信这种事情,可能会引发极大的乱子,并且说不定背后还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坚决压制了这一消息,不予批准张惠绍和裴蕴利用假诏书救驾的计划。

就在张惠绍和裴蕴等待虞世基回应的短短时间内,江都政变突然就爆发了。一时间,宫廷内外陷入一片混乱,喊杀声震天。

裴蕴见事态如此,不禁叹息道:“我们原本计划拉拢虞世基,借助他的力量,却终究因他而误了大事!”

虞世基得知自己的误判,懊悔不已,要前往宫中救驾,其子虞熙也要舍命陪同。虞世基的族人虞汲虞熙说:“现在局势已经无法挽回,我打算渡过长江,你与你的父亲同去赴死又有何益!”

虞熙听后,心中充满了震惊和愤怒。他坚定地回应道:“在这个时候抛弃父亲,背离君主,这是违背忠义之事。就算是到了别的地方,又哪里有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所在呢?您的关怀之情我心中感激,但是我既然身为臣子,在这样的时刻应该坚守大义。我已下定决心,绝不退缩。”

虞世基赶到宫中时,立即被叛军控制。

虞世基的弟弟虞世南,看到哥哥身处险境,心中悲痛万分。他抱着虞世基痛哭流涕,苦苦哀求宇文化及,希望能代替哥哥赴死。虞世南的情感诚挚而热烈,他觉得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自己有责任保护兄长。然而宇文化及却未被他的请求所打动,无情地拒绝了。之后将二人全部杀害。

在隋朝的官员中,黄门侍郎裴矩最有眼力劲儿,其心思缜密且老于世故。他提前预见到会发生动乱,因此他对待即便是最卑微的仆役也极为仁厚,前文我们讲过,他还提出建议,让骁果军士兵可以在江都娶妻成家,甚至可以纳妾。这看似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但在当时却有着特殊的意义。骁果军士兵大多是远离家乡的精锐力量,为他们娶妻,让他们在京城有了家庭的羁绊,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军心,减少他们参与叛乱的冲动。

等到动乱爆发后,这些士兵心中对裴矩确实存在着一种别样的情感。众多叛军口中都传出这样的话 :“裴黄门(对裴矩的尊称)没有什么过错。”

随后,裴矩看到宇文化及后,远远地就毕恭毕敬地拜倒在马前,可谓马首是瞻,他的这个举动让宇文化及觉得他没有威胁,因此得以幸免于难。

另一位在叛乱中幸存下来的是苏威,他是隋朝的重要政治家和法律家,苏威出生于北周,是西魏度支尚书苏绰之子。他五岁丧父,继承美阳县公的爵位,任郡功曹。苏威主持修订了隋朝的法律《开皇律》,为法制整备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威在朝廷中的名声和地位一直很高,平日里多忙于处理朝廷的各种事务,对于朝廷内部的权力争斗和阴谋诡计并没有过多地参与,所以在宇文化及等叛乱者眼中,他就像是一个与世无争的边缘人物。

宇文化及因为苏威未曾参与杨广朝政,也赦免了他。

宇文化及政变成功后,百官都前往朝堂道贺。

苏威看到形势已定,为了自身的安危,也前去拜见宇文化及。因为苏威的名声在外,他前去参见宇文化及时,宇文化似乎想借此展示自己的大度与威严,便召集众人出了府门迎接他,对他礼遇有加。

这个时候,按照常理来说,百官都应该到朝堂去表示祝贺宇文化及成功掌权,尽管这是一种扭曲的“祝贺”,装装样子的无奈之举也罢,在这种形势下,去了总比不去强。

然而给事郎许善心却不为所动。他心中有着坚定的忠君思想,对于宇文化及这种篡位夺权的行为深感不屑和愤怒,只有他没有到场。

许善心,字务本,高阳北新城(今河北省徐水县)人,是中国隋代着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南朝陈和隋朝两个时期,以其才华和忠诚着称。此时他已六十一岁。

许善心九岁丧父,由母亲范氏抚养成人。他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家有旧书万余卷,皆遍通涉。十五岁就会写文章,被称为“神童”。许善心最初在陈朝任职,历任新安王法曹、度支郎中、侍郎、撰史学士等职。隋朝统一后,他继续担任重要职务,如秘书丞、礼部侍郎等。许善心着有《神雀颂》等文学作品,其文采受到隋文帝的赞赏,他续成了父亲许亨未完成的《梁史》,并编纂了《七林》等图籍目录,对后世史学具有很大贡献。

许善心的侄子许弘仁看到叔叔没有前去朝堂参拜新“掌柜”,急忙骑马来劝说许善心:“天子已经驾崩,宇文将军正在摄政,满朝文武都已齐聚。天道与人事自有其更迭的规律,何必过于忧虑,叔父而如此徘徊不前呢!”

许善心听后大怒,坚决不肯前往。

许弘仁看到许善心如此坚决的态度,只好转身骑上马,感慨于叔叔的忠义和执着,想到叔叔可能会遇到灭顶之灾,不禁伤心地哭泣着离开了。

宇文化及听到许善心如此不懂人情世故,心中十分恼怒。他觉得许善心这种公然对抗自己的行为是对自己权威的严重挑衅,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且辜负情义的行为,便派人到许善心家中将他捆绑到朝堂之上。可是,也许是宇文化及想要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宽容大度,不久后又释放了他。

许善心从朝堂出来时,没有表现出高兴的样子,也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对宇文化及表示顺从之态,未遵循朝堂之上的礼仪,未向宇文化及表示不杀之恩,不行礼就直接出来了。

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宇文化及,他觉得许善心是故意在众人面前羞辱自己,让自己下不来台。宇文化及愤怒地大声说道:“这个人真是太傲慢无礼了!”

于是再次下令将许善心捉回并杀害。

许善心死后,他的母亲范氏已经九十二岁高龄了。在那个时代,这样的高寿之人是家族的珍宝。当她得知儿子为了国家大义而死时,她虽然悲痛万分,但表现得极为坚强。她来到儿子的灵柩前,并没有像常人那样放声痛哭,也未流下眼泪。她只是轻轻地抚摸着灵柩,平静地说:“能够为国家死于危难之中,我能有这样的儿子,也算是死而无憾了。”

说完,她便躺在床上,茶饭不思,十多天后,也追随儿子而去。

担任千牛左右(同千牛备身)的张琮,他同样也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人,不愿意屈从于宇文化及的叛乱统治。所以,宇文化及毫不犹豫地杀掉了他。

张琮有两个哥哥,大哥是张季珣,在李密、翟让攻陷洛口仓城时,张季珣坚守不降,与李密军队进行了长期的对峙。最终城陷,被翟让所杀。二哥张仲琰在唐王入关时,率领吏民坚守上洛,最终因部下背叛而被杀。就这样,张家兄弟三人,都先后为国家死于危难之中。他们的忠义之举,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们得知他们的故事后,都为他们的不幸遭遇感到悲痛,同时也对他们的忠义精神感到钦佩和惭愧。

之后,宇文化及对外宣称,依据萧皇后的命令,立杨广的侄子秦王杨浩为为傀儡皇帝,让杨浩住在别宫,仅负责颁布诏书和敕令,不得干涉政事。同时派遣士兵对其进行严密监视。

宇文化及自封为大丞相,总管百官事务,拥兵十几万。他不顾朝臣和百姓的感受,强占萧皇后,他还把六宫妃嫔占为己有,完全无视伦理纲常,跟隋炀帝杨广一样荒淫无道。

宇文化及的名字“化及”取自“化育万物,兼及众人”之寓意,与《论语》中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思想有相通之处,都表达了希望个人能够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去影响和改变周围世界的愿望。但遗憾的是,他的行为并没有践行这一美好的寓意。

宇文化及又任命他的弟弟宇文智及为左仆射,宇文士及为内史令,裴矩为右仆射。司马德戡被封为光禄大夫,温国公,后又升到礼部尚书。

宇文化及封了百官爵位,开始宣布江都内外戒严,并宣称计划返回长安,赶走李渊。同时他还继续徵兵、征税,毫不手软,导致江都地区民怨沸腾。

宇文化及的暴动叛乱的行为,本质上是赤裸裸的权力篡夺。他在江都这个隋朝的重要据点,封百官爵位,这一举动完全无视隋朝的正统统治秩序。他妄图通过这种手段建立起自己的权威体系,以满足自己的野心。这种行为反映出他的贪婪和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在封建王朝的政治格局下,这是一种典型的乱臣贼子行径。

他接着宣布戒严令,本身就带有一种高压统治的意味。而继续徵兵、征税毫不手软更是加剧了社会矛盾。在隋朝末年,百姓已经饱受战乱、苛政之苦,江都地区也不例外。他的这些行为使得原本就脆弱的民生雪上加霜,必然会引起民众的反感和抵触。民怨沸腾的结果就是他失去了最基本的统治根基,民众不会支持一个只知压榨他们而毫无建树的统治者。

而且,宇文化及宣称“要返回长安赶走李渊”看似是一个明确的目标,但实际上是非常盲目的。李渊当时已经在关中地区建立了相当稳固的势力,并且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宇文化及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力、后勤保障以及李渊的军事应对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仅仅凭借着一时的冲动和所谓的“正义性”(当然这种正义性是站不住脚的)就妄图发起征讨,这是一种缺乏战略眼光的决策,也可能连“战略性”都称不上,只是为了稳住众多想要“回老家”的将士的心。一个生性怯懦之人,面对一个庞大的政权体系,又会有多大的作为呢?

宇文化及如此不得民心且战略决策失误,他真的能够通过徵兵、征税来支撑他返回长安的计划吗?江都地区的民众会不会奋起反抗他的统治?而李渊在得知宇文化及的计划后,又会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呢?是坐视宇文化及在江都自乱阵脚,还是主动出击先发制人?这一切,都为后续的历史发展留下了诸多悬念。

公元618年三月下旬,宇文化及挟持萧皇后、秦王杨浩等,开始向北出发,目标长安。

宇文化及任命左武卫将军陈棱为江都太守,全面负责留守江都事宜。

陈棱,字长威,庐江(郡治今安徽舒城)人,他年轻时因其父陈岘的功绩而被授予府兵军职,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陈棱是隋朝的重要历史人物,以其勇敢和智慧着称。他不仅在军事上有杰出表现,还参与了隋朝对台湾的开发,为中国的统一和扩张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棱在隋炀帝时期历任骠骑将军、武贲郎将等职,参与了多次重要军事行动。他最为人所知的成就是在隋大业六年(610年)率军远征台湾,陈棱在隋大业六年(610年)率领隋朝水师进击流求(今台湾),这是台湾历史上第一次被中央王朝军事占领,为后来的台湾开发奠定了基础,陈棱被后人誉为“台湾开山之祖”。隋炀帝死后,陈棱被宇文化及任命为江都留守,但最终被李子通(隋末民变领袖,自称楚王)击败并杀害。

那么,宇文化及政变成功后,为何想要返回长安?为何不固守江都好好发展呢?

宇文化及政变成功后想要返回长安,主要是因为他缺乏稳固的权力基础,并且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多重压力。宇文化及的政变成功主要依靠的是禁卫军将士的不满和思乡之情,他虽然成功上位,但还是挡不住将士们的盼望归家的心态,所以这种基础并不稳固,难以支撑他在江都长期统治,于是就宣称要回长安,迎合拉拢这帮汉中子弟。

另外宇文化及还面临着另一个内部压力,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封了司马德戡为温国公、光禄大夫,但心里对其一直非常忌惮,毕竟是他宇文化及做了渔人得利之事,这种内部的不稳定因素迫使他寻求更稳固的根据地

此外,江都是隋朝的东都,政治、经济中心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时在江淮地区活动,杜伏威自称总管,辅公祏为长史,控制了淮南各县。这些起义军不仅控制了江淮地区,还不断向江都逼近,对江都形成直接的军事威胁,宇文化及在江都兵变后,不仅要面对内部的权力斗争,还要应对江都附近起义军的威胁,这些因素共同加剧了他的困境。

北归路上,萧皇后及六宫嫔妃依照旧制设立御营,御营前方另搭帐篷,宇文化及在此处理政务,侍卫排列仿照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伍。因为人员众多,他们强征江都人的船只,打算沿彭城(炀帝将徐州改称彭城郡)水路西行。宇文化及很赏识折冲郎将沈光(正四品,统领骁果军)的勇武,命其率领给使营(即御营)驻于禁内(御营内)。

沈光,字总持,吴兴人,出身官宦之家。他自幼骁勇敏捷,善于赛马,号称“天下第一”。大业年间,隋炀帝征召天下骁勇善战之人讨伐高丽,沈光报名参加,并在战斗中表现出色,被隋炀帝任命为朝请大夫,后升任折冲郎将。沈光擅长轻功和武术,能在高空跳下而毫发无损,因此得到“肉飞仙”的绰号。

宇文化及在政变后,为了确保自己行军途中的安全,参照隋炀帝的做法,设立了御营。这一举措不仅是为了保护皇室成员,也是为了巩固他的权力基础。

大队人马行至显福宫。

显福宫始建于隋朝,位于隋炀帝江都行宫的东侧。据《乾隆江都县志》记载,显福宫是隋炀帝在江都城外离宫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位于今扬州市内。

虎贲郎将麦孟才与虎牙郎钱杰(炀帝时设十二卫府,每卫置护军四人,辅佐将军;后改护军为虎贲郎将,并置虎牙郎副将)找到沈光密谋道:“我们这些人蒙受先帝的深厚恩泽,如今却低头侍奉弑君的仇敌,任由其驱使,还有什么脸面活在这世间呢!我一定要杀了他,就算死也无憾!”

沈光听后,流着泪说到:“这正是我所期望将军做的。”

麦孟才便开始联络自己的亲信卫士,计划率领所部几千人,约定在清晨大军出发时,袭击宇文化及。不料,计划被人泄露,宇文化及连夜和亲信逃出营外,并派人告知司马德戡等人,让他们派兵先下手为强,前去讨伐。

司马德戡立即带领自己的人马前去击杀沈光。

沈光听到营外喧哗,知道事情败露,立即带人前去袭击宇文化及的营帐,但一无所获,正好碰到宇文化及帐下内史侍郎元敏,沈光对其一顿数落并斩杀了他。

随后,司马德戡带兵包围并杀死了沈光,跟随沈光的数百名部下全部战死,没有一人投降,麦孟才也在此战死。

麦孟才是麦铁杖之子,果烈有父风,被隋炀帝拜为武贲郎将。

他的父亲麦铁杖生于南朝梁大同四年(538年),早年生活在广东韶关一带,以捕鱼打猎为生,性格豪爽,喜欢结交朋友,重信义。

南朝陈太建年间,麦铁杖与人结伙为盗,被广州刺史欧阳頠俘获,收为官奴,因其身材魁梧有力,后进入皇宫为陈后主撑伞。陈朝灭亡后,麦铁杖归降隋朝,加入杨素军中,因其勇猛善战,逐渐成为隋朝的重要将领。麦铁杖在隋朝期间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包括平定江南士族反隋势力、北征突厥等,屡立战功,先后被封为车骑将军、柱国大将军、右屯卫大将军等职。隋炀帝即位后,隋大业八年(612年),麦铁杖参与了隋炀帝东征高句丽的战役,在战斗中英勇战死,享年74岁。隋炀帝为其哭泣,并追赠光禄大夫、宿国公,谥号“武烈”。

宇文化及虽在显福宫逃过一劫,但他所面对的形势却越来越严峻。他从江都出来时好好地,现在想回却回不去了,因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的一个行政区)郡守沈法兴以讨伐宇文化及为名起兵,攻下余杭等地,断了他的后路。

沈法兴,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出身于吴兴沈氏大族,世代豪强,有宗族数千家。父亲沈恪历经梁、陈两朝,立下过大功。沈法兴在隋朝大业末年,担任吴兴郡守。因其家族世代在地方上有较大影响力,沈法兴在地方上拥有较高的声望和权力。

根据史书记载,宇文化及未兵变之前,沈法兴任吴兴郡太守,东阳(隶属于浙江省金华市)贼盗楼世干侵占他的郡地,隋炀帝下诏命令沈法兴与太仆丞元佑讨伐楼世干。沈法兴抓到楼世干,正赶上江都发生动乱,于是就地起兵,名义上是为了讨伐宇文化及为隋炀帝报仇,实则又成为了一方割据势力。

沈法兴从东阳出发,沿途招募士兵,向江都进发,攻克余杭,等到到达乌程时,已有六万人。沈法兴于是借势继续进攻杭州、毗陵(今江苏常州)、丹阳,均旗开得胜,占据长江以南十多个郡,自称江南道大总管,后又称梁王,建都毗陵,建年号为延康,并设置百官。

乌程县隶属于吴兴郡,位于今浙江省湖州市,地处太湖流域中心地带,地势优越,交通便利。其区域范围东至吴江平望驿,南至德清新市镇,西至湖州孺子山,北至太湖洞庭西山。公元前223年,秦朝时期改为菰城为“乌程”,以乌巾、程林两氏善酿美酒而得名,属会稽郡。隋朝仁寿二年(602年)置湖州,治所在乌程县。

宇文化及得知沈法兴断了自己的后路,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前行。

至于宇文化及以及跟随他的叛逆之徒们的最终命运将会如何,我们下章再接着讲述。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动漫之后宫之旅 恰似寒光遇骄阳 福艳之都市后宫 官道之色戒 都市皇宫 特种兵在都市 西游之大娱乐家 莽荒纪 无限群芳谱 限制级末日症候 醉吟江山 后宫春春色 清穿皇妃要娇养 都市花缘梦 都市之最强狂兵 慕爷的小祖宗可甜可飒 风水大相师 红尘都市 重生之天才神棍 武侠从神雕开始 
经典收藏逆青春 网游之血御天策 渡仙玄记 桃运特工俏佳人 灵蛇转世镇百怪 我在香江当陀枪师妹 重生逃命,竟敲开京圈太子的房门 青梅竹马但嘴硬 走绿茶的路,让她无路可走 琳琅诡事录 海贼:符咒恶魔面具?我全都要! 江湖公敌,从我做起 直播小姐姐穿越后被天道宠翻天 快穿了解一下只在女尊世界做任务 港综:我带曹达华当卧底 庶女当自强 快穿之大佬自救系统 黑神话:吾为天命狼 再一次,靠近吧 [综]滚开,渣男 
最近更新重生夺回气运,冷面军少被我哄成恋爱脑 快乐的寻法路没有你可不行 萌宝助力:冷面总裁追爱记 宁先生的小软糖走丢了 天命卡牌 用离婚吓我,真同意了又跪求复合? 诡异入侵之废墟重建 SM空降生:天才爱豆制霸韩娱圈 福孕娇娘嫁到,病娇太子三年抱俩 重生二婚小娇妻,被兵哥哥狠狠宠 梨园那些事 我与你之间的45厘米 灵脉?魔脉?不,我修天脉! 穿越古代:把未来首辅养成恋爱脑 重生后我不当太子妃只当皇后 华夏神农 墨总,再不追妻就晚了 独宠偏爱,侯府夫人的卜卦日常 天官赐福,摸金诡谈 从铠甲勇士开始横扫诸天 
大唐凌烟志 凌云朗月 - 大唐凌烟志txt下载 - 大唐凌烟志最新章节 - 大唐凌烟志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