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小时后,关于《橄榄树下的情人》的第一波大众影评,开始出现在各大电影评分平台、社交媒体和论坛上。
绝大多数声音都是称赞与感动。许多人被片中精心构图的唯美画面所折服——
“每一帧都像一幅浓郁的油画,画面中的光影仿佛能穿透银幕,直达人心。”
更打动人的是男主角所展现的情感,不少女性观众留言表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那种不掺杂质的淳朴爱意和责任感,让人忍不住落泪。” “或许现实中稀有,但电影不正是让我们相信美好存在的造梦机吗?”
当然,有夸赞就会有批评。其中自媒体号“晓萤影谈”再度开炮,其最新发布的长文标题便极具攻击性:《〈橄榄树下的情人〉:一壶炖烂的鸡汤,一个虚假的完人》。
文章洋洋洒洒数千字,核心观点依旧犀利:首先,指责故事情节推进过于缓慢,冲突设计软弱无力,如同“一杯寡淡无味的白开水,让人昏昏欲睡,缺乏追看下去的动力”。其次,它集中火力批判了男主角的人物塑造,认为编剧“怀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将角色塑造得“完美到令人发指”,集淳朴、大爱、真挚、责任感等所有美好品质于一身,并尖锐地提问:“现实生活中,哪里寻得见如此毫无瑕疵的圣人?这种脱离地气的虚构,本质上是对观众的欺骗,传递着一种幼稚的价值观。”
这篇火药味十足的文章,瞬间在网络上激起了千层浪。它不仅遭到了真心喜爱这部电影的影迷们的强烈抨击——
“你可以不喜欢,但请不要诋毁我们心中的美好!”
“现实中稀缺,才更应该在电影里守护!”
同时也意外地引发了大量男性网友的反驳。许多男性用户站出来表示:
“为什么就不能允许一个正面的、有担当的男性形象存在?”
“我们男人努力变得更好,承担更多责任,在你这儿就成了‘虚假’?”
“这篇文章本身,就充满了对善良和真诚的偏见!”
对于网络上这股迅速形成并不断发酵的舆论风暴,剧组团队也在第一时间就敏锐地捕捉到了。
翌日上午,周正明眉头微蹙,带着几分不解看向刘牧和方宇:“这个‘晓萤影谈’是怎么回事?我印象中,当初《误杀》上映的时候,他也是抨击得最厉害、言辞最激烈的几个账号之一。怎么好像专门盯着我们似的?”
刘牧端起桌上的茶杯,吹了吹浮沫,语气平静:“不是好像。我留意过他的几篇评论,他对我们几个参与的项目,言辞尤其苛刻。他应该是对我,或许再加上小宇,抱有一些个人成见。”
方宇坐在一旁,快速浏览着“晓萤影谈”那篇文章下的评论区,看着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激烈交锋。他抬起头,眼神冷静,并没有显露出太多情绪:“正明哥,牧哥,其实换个角度看,这也未必完全是坏事。”
他顿了顿,组织语言道:“他的批评点,主要集中在情节节奏和人物真实性上。这恰恰点出了我们这部电影的特点——我们追求的本来就不是强情节和戏剧冲突,而是细腻的情感流淌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构建。关于男主角‘过于完美’的指责,其实也反向证明了我们塑造的这个理想化形象,确实触动了一部分人内心对纯粹情感的渴望,否则也不会引发这么大规模的反驳。”
“你的意思是……?”周正明若有所思。
“我的意思是,这种争议本身,就是话题度。”方宇分析道,“一片和谐的叫好声,有时反而容易让电影局限在固定的受众群里。现在有这样一篇‘反面教材’跳出来,等于主动帮我们制造了讨论的焦点。喜欢我们电影的人,会为了扞卫他们心中的美好而更积极地发声,这种自发性的维护,比我们自己宣传更有力量。而那些原本可能不关注我们的人,也会因为这场争论而产生好奇:‘这电影到底好不好?那个男主角是不是真的那么‘假’?’ 只要他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电影院,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一半。”
刘牧闻言,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赞许的笑容:“小宇说得对。创作本身就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重要的是,我们表达出了我们想表达的,并且找到了认可它的观众。至于这些杂音,”
他摆了摆手,“就当是为我们这部电影增添一点别样的‘伴奏’吧。关键是,我们接下来的宣传引导可以稍微侧重一下,比如可以发起一些关于‘现实与理想中的爱情’、‘你生命中遇到的温暖之人’这类话题讨论,将舆论引导向更积极、更温暖的方向,将批评的阻力转化为宣传的动力。”
方宇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他再次点开那篇批评文章,仔细读了一遍。平心而论,文章中关于“情节平淡”的指责,他并非完全不能理解,这确实是这部电影主动选择的风险。但关于男主角“虚假”的论调,他无法认同。他相信,人性的光辉和复杂性并存,展现美好并不意味着否定现实。恰恰相反,在略显浮躁的时代,这种对纯真与责任的讴歌,或许正是部分观众内心深处所渴求的慰藉。
他关掉网页,不再让外界的噪音干扰自己的思绪。电影的命运,一旦公映,便交给了市场与观众,他能做的是继续前行。毕竟,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